现在的小学教育,为什么主要靠家长?
(2023-06-19 10:36:15)有一位同事的女儿今年九月份上一年级,她专门跑到我办公室,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你觉得女儿上小学后,什么最重要?
我告诉她:你的付出最重要。从现在开始的未来四五年内,你最好把晚上的所有时间都留出来给孩子。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小学教育,主要靠家长。
同事有些诧异:那老师呢?我觉得应该主要靠老师吧,家长只是辅助。记得我30多年前读小学的时候,家长基本不管啊。
这位同事的心态或许代表了很多家长的想法,为了防止我的读者走弯路,我想把这个道理掰开揉碎写成一篇文章。如果觉得有用,看完之后请到结尾帮我点个赞。
30多年前的小学教育,家长确实管得不多,尤其是在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小县城更是如此。
那时候的孩子,读书主要靠天赋,总有些孩子天生记忆力好、自驱力强、自律能力突出、智商超高,他们最终在高考这个独木桥上表现出色,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现在的小学教育,不能光靠孩子的天赋,除非祖坟冒青烟赐给你一个天生牛娃。要知道,孩子在读书方面的天赋绝对服从正态分布,天生牛娃和天生渣娃都是小概率事件,生个普娃才是最大的可能。
和30多年前不同的是,现在的父母普遍更重视孩子的教育,在学习这条路上,他们帮孩子走得很远,在课外学习了很多东西,由此导致的后果是那些单纯依靠课内、依靠老师的孩子都被甩了很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30多年前在那些不发达的小县城,会鸡兔同笼问题的孩子已经是牛娃了,但现在,鸡兔问题已经成了标配,搞不清楚牛吃草问题的孩子都已经落后了。不是因为牛吃草问题变简单了,而是因为别人家的父母都已经帮孩子掌握了这种曾经的难题。
网上经常有人说:那些小学时依靠父母的牛娃,到初高中后就会逐渐落后,被别的孩子追上。
说这话的人,明显带着一种酸葡萄心理。难道说那些从小依靠父母的牛娃,会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一样停下来睡觉等乌龟?在鸡娃这条路上,一路领先才是常态,中途逆袭是绝对的小概率事件。
人的一辈子,应该孜孜不倦地追求大概率事件,尽量远离小概率事件。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从孩子上小学前几个月开始,家长们就应该做好准备成为孩子在小学的主要依靠。
另一方面,过去的小学教育和现在不一样。过去有各种联考,老师的奖金和考试排名严格挂钩;更早一点的时候,甚至有集中的小升初统考,考试成绩直接关系着老师的钱包。老师们更有动力狠抓学生的学习,不仅每天布置大量作业,而且经常出现老师放学后把上课没听懂的孩子留下来免费补课的情况。
但现在情况变了,上面三令五申让学校破除唯成绩论,联考根本没有,成绩和排名不允许公布,老师的收入、评优评先等都严禁与学生成绩挂钩。并且,一二年级不准留书面作业,学校里各种花里胡哨的素质课占主流,仅靠学校那点时间,孩子的学习速度赶不上遗忘速度。
当下的局面是老师只负责在课堂上讲,能不能学精通,主要靠课后的复习与练习。双减之后,小学低年级不准留书面作业,督促孩子的复习与练习都是家长的事。
可以这么说,在小学低年级,学校主要负责快乐,至于教育,必须主要靠家长。
听了我的话,同事问我:那我现在应该重点干哪些事?
我回答:从现在起抓紧做好幼小衔接。良好的幼小衔接,能够帮孩子避免入学就手忙脚乱的痛苦,从小学开始就进入优等生行列。要知道,优秀是一种习惯,逆袭的难度比一路优秀要大很多。
第一大关键入学前就熟练掌握汉语拼音。
虽然现在到处都强调零基础入学,但如果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已学过拼音,老师的讲课进度就会不自觉地加快,导致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很吃亏。
对大多数学校来说,一年级的汉语拼音都是在一个月左右讲完,有些学校甚至压缩到了二十多天。至于为什么这么快,找本一年级语文课本看看就知道了,不讲这么快,内容很难完成。许多没有提前让孩子学拼音的家长,都经历过老师一个月内讲完拼音,孩子却完全跟不上进度的痛苦。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在入学前最好能把拼音提前熟练掌握。
第二大关键是写字与握笔姿势。书写是小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大难关,要练习书写,功夫在平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练习手腕力量和手部的精细动作。
许多孩子写作业磨蹭,主要原因就是握笔姿势没掌握好,书写速度太慢。提前练好书写,对学习最好的加成。
第三大关键是数感和计算。有意识地让孩子多练习数数,不仅正着数,而且倒着数,还隔一个、隔两个、隔三个有规律地正着或者倒着数,能够有效提高数感。
除了数数,还要多让孩子练练简单的加减法,每天不必太多,20-30道足矣,关键是坚持,偶尔练一两次很难看到效果,日积月累才能出现奇迹。
一句话总结: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老师只是领进门,修行还得靠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