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重庆陪都时期有三所著名中学

你知道重庆陪都时期有三所著名中学(一)—南开中学
1937年11月,为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重庆成为直辖市;1940年10月,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大量军政机关、学校、工矿企业及金融机构迁渝。大量人口涌入原本教育资源十分匮乏的重庆,随迁子女的入学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兴办学校。在此背景下,重庆南开中学、重庆清华中学和重庆树人学校应运而生,其办学精神和办学成就影响至今。
重庆南开中学
南开学校肇始于天津,1904年10月,严修与张伯苓创办新式私立中学堂,1907年学堂迁往天津城南开洼,称为“南开中学”;1919年3月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
1935年11月,张伯苓校长赴四川考察,并决定在四川设立南开中学,作为将南开学校办到全国各地的发端。几经考察,最终决定选址重庆,“以交通便利故”。校名原拟定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因按部章私立学校不准设立分校,始订校名“南渝”,取南开与重庆结合之意。1936年9月,重庆私立南渝中学正式开学上课。“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沦陷,天津南开大学、中学的校舍均被日机轰炸焚毁。时值假期,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南开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迁长沙,张伯苓则决定南开中学迁往重庆与渝校合并。1938年12月,经重庆市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重庆私立南开中学,以示南开学校生命之延续及不屈之决心。
图一|重庆南开中学校门旧照(图源网络)
自建校以来,重庆南开中学就因爱国和教学质量高而闻名,重庆本地和内迁人群的子女都以能入南开就读为荣。抗战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华莱士等政要多次光临南开中学,重庆南开是抗战时期中国基础教育的典范。
图二|四清居|李中东藏
图二为1940年3月19日南开中学寄往重庆第二四一号信箱的本埠信函。使用[中华邮政特制邮简(伍分)],盖沙坪坝(代一)邮戳,此代办所是当地邮局为南开中学专门设置的。邮简正面还盖有当日重庆邮局中英双语到达戳。
图三|四清居|李中东藏
图三为1945年10月10日南开中学寄往美国费城的航空挂号信函。贴全套《庆祝胜利》和《蒋主席就职纪念》邮票,盖重庆邮局中英双语邮戳,主邮路为中印尼美第8线,此时驼峰航线已取消邮政检查。封背盖有迈阿密(45.10.30
日期字钉倒置)中转戳和(45.10.31)费城到达戳。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南开中学于1953年更名为重庆第三中学;1984年5月10日,学校恢复重庆南开中学校名,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题写了校名。
你知道重庆陪都时期有三所著名中学(二)—清华中学
1937年11月,为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重庆成为直辖市;1940年10月,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大量军政机关、学校、工矿企业及金融机构迁渝。大量人口涌入原本教育资源十分匮乏的重庆,随迁子女的入学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兴办学校。在此背景下,重庆南开中学、重庆清华中学和重庆树人学校应运而生,其办学精神和办学成就影响至今。
重庆清华中学
重庆清华中学是1938年初在以董必武为首的关心基础教育人士的倡导下,以清华大学校友为主要发起者和任课老师筹备而成的,经清华大学校董会授权定名为重庆清华中学。吕操任董事长,翁文颢、梅贻琦、胡子昂任董事。清华校友、西南联大校长办公室秘书傅任敢受梅贻琦委派出任首任校长。
重庆清华中学的校址划定在重庆江北花滩溪畔,那里原是一片荒丘。傅校长上任后倡导劳动建校,自己事事带头,凭师生们的双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边上课边建校。短短几年工夫,就把一片荒丘改造成为层峦叠翠、飞阁流丹的优美校园。重庆清华中学在傅校长的主持下,迅速成长为一所西南地区闻名的学校,深为学生和家长喜爱和向往。重庆清华中学还设“名人演讲”,经常聘请各界名流如梅贻琦、闻一多、吴晗、潘光旦、曹禺、冰心等来校作报告,演讲者思想倾向不一,各自畅谈天下大事。此外,学校还订购了各种思想倾向的报刊书籍,让同学们自由阅读。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学生们逐渐养成了思想活跃、独立思考、兼收并蓄的精神。
图四|重庆清华中学第一届开学纪念典礼合影
(图源网络)
图五为1942年5月19日清华中学寄往重庆李子坝精一制造厂的本埠信函。使用"重庆清华中学校"专用信封,封背盖有次日到达戳。新中国成立后,重庆清华中学于1953年更名为重庆第九中学;1984年5月,学校恢复重庆清华中学校名,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题写了校名。
图五|四清居|李中东藏
你知道重庆陪都时期有三所著名中学(三)—树人学校
1937年11月,为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重庆成为直辖市;1940年10月,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大量军政机关、学校、工矿企业及金融机构迁渝。大量人口涌入原本教育资源十分匮乏的重庆,随迁子女的入学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兴办学校。在此背景下,重庆南开中学、重庆清华中学和重庆树人学校应运而生,其办学精神和办学成就影响至今。
重庆树人学校
重庆树人学校是爱国实业家杨若愚于1938年创办的,初始只有小学,1940年春开办初中。杨若愚是抗战时期重庆惠川公司总经理。“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战时大后方。沦陷区大量人口内迁来渝,流亡的青少年需要求学,而重庆市区学校甚少。杨若愚看到大量民众流离失所,萌发了为“贫苦青年谋出路、谋读书机会”的愿望。张伯苓来重庆办学的先进事例和办学精神给了杨若愚以极大启示,他的夫人王焕志(中共党员)也极力鼓励他出资办学。
1938年春,树人学校董事会成立。杨若愚邀请胡子昂(著名实业家、银行家,重庆市参议会副会长)、范众渠(中央大学法学院院长)、马洗繁(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川军第88军副军长)、罗君彤(重庆大学物理系主任)、周均时等15名著名人士为校董,组成了学校董事会。董事会推举杨若愚为董事长。1938年7月13日巴县县政府教字第1692号文批准成立“巴县龙隐镇小龙坎私立树人小学”,学校延聘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的黄石农为第一任校长。
图六|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作词
南开中学音乐教师阮伯英作曲的《树人校歌》 (图源网络)
图七|四清居|李中东藏
图七为1945年2月7日树人学校初中部寄往重庆化龙桥的本埠信函。使用树人学校成绩报告单投递专用信封,盖学校所在地小龙坎(45.2.7)全中文邮戳,封背盖有当日化龙桥到达戳。该专用信封封背还印有学校的宣传资料“树人精神”。
图八|封内所附重庆树人学校成绩报告单
四清居|李中东藏
由于雄厚的办学力量和完善的办学理念,树人学校开办不久,就跻身成为与南开中学、清华中字齐名的陪都重庆三大名校之一。十年校庆时,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题词:“为国育才,十年绩著”;张伯苓则赞誉称树人学校:“功在百世”。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重庆市私立树人学校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公办学校,更名为“重庆市第八中学校”。1958年9月,学校更名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1971年6月,学校复名“重庆市第八中学校”至今。
抗战时期中国各级教育机构大多选择内迁至大后方继续办学,或者积聚各种社会资源在大后方兴办学校,其心可叹,其行可赞,其精神已入史册永为后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