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主任越来越像“官”,是学校的灾难!
(2023-01-30 15:45:10)1
近日,
王主任跟学校吵起来了。
为什么吵?
且听王主任细说——
王主任50岁了,
毕业于211师范类大学英语专业,
先后在多所重点中学任教,
30岁那年,
调任A市一中教务处主任。
铁打的学校流水的校长,
王主任做了整整10年教务处主任,
40岁那年,
老校长荣升,
换了一位校长。
新官上任,
第一把火就是调整中层干部。
王主任变成了政教处主任。
过了5年,
王主任45岁那年,
校长贪污受贿进去了,
又换了一个校长。
新校长老主任,
相看两相厌,
王主任变成了教学督导员。
督导员,
也就是一个闲职,
舅舅不疼姥姥不爱,
处于学校中层干部鄙视链的
最低端。
教务处主任,
既管学生又管老师,
手握实权,
王主任风风光光,
品尝着权力的美味。
政教处主任,
管不到钱沾不到物,
好听不实用,
费力不讨好,
经常被学生气个半死,
王主任知道自己被边缘了。
教学督导员,
管不了老师也管不了学生,
纯粹一个二百五,
都知根知底,
还能督导谁啊?
王主任被彻底边缘化了。
幸好,
挂了个督导员的帽子,
王主任还能享受阳光福利,
上一个班课,
拿八百元补助,
多吃点绩效工资,
不受名额限制评职称。
可王主任这样的老资格,
毕竟没有新人受校长待见。
做了5年督导员,
50岁的王主任彻底下马了,
回到了普通教师行列。
按规定,
英语教师的满工作量
是任教两个班,
学校给王主任安排了2个班英语课。
开学第一天,
王主任见到新课表,
立马怒火中烧:
为什么不是一个班?
主管副校长也火了:
为什么不能是两个班?
王主任自有道理:
老子主任被你们撸了,
少上一个班课,
留点情面不行吗?
主管副校长也有理:
干部能上能下,
在位有福利,
下台都一样。
王主任不干了:
老子不可能上两个班课,
除非你们在职的校长主任都上满课。
主管副校长搞不定,
报告了校长,
校长自己不上课,
不好出面,
怕惹一身骚,
要求另外几个副校长
找王主任沟通。
王主任得理不饶人,
豁出去了,
谁的面子都不给,
就只接受一个班课。
几个回合下来,
王主任获胜。
2
虽然斗争胜利,
只教一个班课了,
但王主任心里还是不平。
他开始反思一个问题——
为什么学校已经超编,
却总是人手不够?
他想了三四天,
终于明白——
占了茅坑不拉屎的太多。
王主任说——
一所稍微大一点的学校,
校级领导五六人七八人,
中层干部二三十人三四十人。
校长多数不上课,
副校长有些不上课
有些象征性上三四节课,
中层干部有些不上课,
有些上四五节课。
可是,
上级配备编制的时候,
这些人都是按满课时量计算的。
这样一来,
这些人缺口的课时
就都压给了其他教师。
如此一来,
上课的人手还足够吗?!
3
王主任悟出的门道
确实是现在多数学校的弊端。
泛滥成灾的中层干部,
早已成为不少学校的祸患。
他们虽然课时量少,
但福利却一点都不少:
绩效工资比普通教师多一大堆,
工作补助比普通教师多一大堆,
各种荣誉比普通教师多一大堆,
职称评审比普通教师快一大截,
......
王主任总结得一针见血——
他们做个主任,
在组织部连名字都没有,
就以为自己是官了,
欺上瞒下,
当婊子,
立牌坊,
玩得炉火清纯。
王主任总结得妙,
同事们怼得也不差——
王主任,
当初你还不是一个鸟样?!
唉,
学校本应该安静如水,
可过度行政化让学校暗流涌动。
4
李镇西先生,
知名教育家,
原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他当校长时,
坚持上课,
不减工作量,
直到退休。
他当校长时,
坚持教书第一位,
不媚上不怕官,
只要在上课,
谁都不见,
连教育厅长也曾
被他晾在一边。
他当校长时,
对官员对百姓一视同仁,
所有车辆不准进校园,
副部级干部前往视察,
照样走路进校园。
王开东先生,
知名教育家,
原苏州一中副校长。
他当副校长时,
一直满课时量,
而且教最好的班,
承担最重的升学压力,
直到调离学校。
可是,
现在一般的校长,
又有多少人
有这种情怀和风骨呢?
5
校长本是专业技术人员,
却把自己当成了官。
校长有模样,
主任学着干。
上梁不正了,
下梁就歪了。
有顺口溜描绘得很形象——
校长一走廊,
主任一操场。
学校编制恒定,
官多了,
上课的教师就少了。
官实惠了,
上课的教师就吃亏了。
校长主任都把自己当成官,
学校就成衙门了,
铜臭味就冒出来了,
教书育人的初心就淡忘了。
6
学校要像学校,
首先得校长要像老师。
校长像老师了,
中层干部才会有服务意识,
才不会与老师争利,
才能真正一心一意教书育人。
否则,
难!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