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为造出的名师危害多社会需要良师

(2023-01-30 15:42:29)
近年来,许多学校和主管局都把培养“名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落实,为了突显工作成效,加强了“名师”培养工作的宣传。有很多老师为了能够晋升到高一级职称,又各显其能把自己挤进“名师”培养对象。使得“名师”培养工作带有了一定的功利色彩。

一、“名师”的需求市场

1.家长的需求:由于国人对教育改变命运的作用十分看重,因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到“名师”的班。而获得更好的培养、得到更好的成长、实现最好的发展。

2.学校的需要:现在的家长为了孩子获得较好的教育,都是想方设法的把孩子送到名校读书,为什么呢?因为名校有名师。因此,学校为了招到生源,招到优质生源,学校也需要名师来撑门面。学校也需要以名师为招牌来加大对自身的宣传,以提高学校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3.教师的需要:由于现在教师的工资、津补贴都是与教师的职称挂钩的,职称高,岗位工资高、基础绩效高、住房补贴高、公积金高,因此,教师都把职称晋升当作自己的追求,如果自己能够成为“名师”,那么在职称晋升上就具有了优势。

4.教管者的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希望有“名师”,因为“名师”是管理者的政绩,“名师”越多越有名就越能显示出教育管理的优秀。

5.教研员的需要:教研部门希望有“名师”,这样有利于编辑发行“考研、教参、复习”资料,另外也为教研员的教研工作带来帮助,同样有一批教师整天跟着教研员,希望成为当地的名师,也让教研员有价值感和地位感以及成就感。

6.社会上的需要:学校所在地希望当地学校存在着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这样能吸引更多的人到当地读书,形成当地发展的人口效应,带动当地社会事业的发展,如中国的高考学校就带动了当地的社会发展。

7.媒体人的需要:就连媒体也希望有“名师”,这样媒体可以开展当地“名师”介绍专栏,或者开展“名师”访谈专栏,使得媒体获得了一些素材和题材……

二、名师的产生方法和途径具有作秀的意味。

也正是因为名师有如此的市场需要,于是各地“名师”辈出,许多学校都能看到名师专栏,就是一些农村没落的学校为了生存和其它需要,也会推出学校中一些有些年数的老师作为“名师”。有的学校因为有一部分不怎样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或关系进入城区学校或民办学校,也立即成为当地百姓眼中的“名师”,结果表现出“名师”外流,学生也跟着外流。

进入到学校,很快能在醒目位置看到学校的一些所谓的“名师”介绍。如什么职称、有哪些文章在哪些刊物上发表(有的甚至是花钱买来的)、比赛获奖证书(有的是通过人际或机遇获得的)、在哪些场合做过专题报告(这更多的是通过各种关系获得的)。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些功利色彩。

更为令人不解的是,各地造“名师”工程,有很多学校或地方,都提出了名师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培养出一批省市区名师,这就更是笑话。一个名师的成长是有些自身的过程,是需要教师本人做得了冷板凳的,是需要教师本人至少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钻研教材教法、钻研学生、不断的反思自己才能获得的,有的人甚至钻研一辈子也成不了名师。

更有甚者,有的学校通过行政会和支部会议的形式来研究确定学校的名师候选人,然后通过学生、家长、教师三个方面选举产生学校的名师。

教育管理部门也层层评比“名师”,除了形形色色的评优就是各种大赛,让教师参加赛课、赛论文、赛设计, 赛与教师职业相关的各种可赛的内容;媒体也参与其中并大做宣传,优胜者自然一举成名,更有各地屡禁不止的考试成绩排名,每年都能排出一系列的“名师”。

以笔者所在的地方来看,有些所谓的“名师”,教育教学成绩不如一般教师的大有人在,也有的所谓“名师”,教育教学的态度不如一般教师,也有的“名师”,师德水平不如一般教师,还有的“名师”存在着有偿家教。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这些名师是通过赛课、比论文、赛教育教学设计等各种途径产生的,在考察中没有查看其历年的教学业绩、没有经过走访和调查产生的。

另外,各级部门为了自己业绩的需要,对“名师”也实行了级别管理,于是乎出现了:国家级“名师”、省市级“名师”、地市级“名师”、区县级“名师”、校级“名师”……真是实实在在的“名师”选秀场。

三、“名师”产生的模式化产生的不良后果和“名师”作用的异化

虽然教师多是默默奉献者,但决不否认确有极少部分教师靠自己的出色的教育教学成绩和非凡的业务能力成为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也就是大家眼中的名师,如淮安中学的于明老师就是靠自己出色的政治教学水平,成为当地的有名的政治老师,淮安中学的张大明老师也是靠自己出色的语文成绩成为淮安市的一名语文教学名师,如原车桥中学的陈朝九老师就是靠自己出色的历史教学业务成为淮安市的历史名师,如淮中的陈延伟、叶延武都成为淮安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

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我真诚地希望优秀教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实至名归的“名师”。然而当下的“名师”以及与“名师”相关的一些行为已然走上了歧路。

这一点, 只需看看这么多的“名师”是怎样出笼的便可了然。现在的名师产生不是靠自己多年的教学业务成绩成名的,而是通过各种中规定动作和规定程序选拔产生的,就如同现在的名校长一样,也不是看这个校长的办学业绩产生的,也是通过层层规定动作和规定动作逐级推荐产生的。主要的内容是:近几年来的公开课、优课比赛、教学设计、命题比赛、基本功比赛、论文获奖、论文发表、各级表彰、课题情况、班主任任职情况等这些资料,然后中依积分的方式,从高到底产生了所谓的名师。

这种产生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具有一定的说明性的,但这里面也有不少善于经营的老师获得了教研员和校长提供了各种机会(如优课比赛、教学设计、命题比赛、基本功比赛等这个都是由教研员决定的,这就有了可以操作的空间)、如级各类表彰的上报,这很大程度上是由校长操作产生的。因此可信度值得思考。

我曾在一所学校,有一名老师任教的语文学科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倒数,与同轨老师的差距较大,一直相差10分左中。但每次学校表彰时全有该老师,因为该老师的岳父为镇工业公司的一把手(在乡镇办学年代这是很重要的实权,有一次本人虽在忍不住了,在会议上,公开责问校长,他为何能获得表彰,校长最后已该老师的教学五认真做的很好,特别是备课笔记字迹十分工整,可以当作字贴,于是我说,如果这能成为优秀,我下面也可以不用认真教学,我将用一年时间来练字,争取表彰。但所说一切无用,最后该老师成为镇名师,每月享受150元镇补贴。而我所教三个班成绩一直是第一二,却没有获得。

有的教育管理部门,把名师的培养列入了计划,如有的地方在教育工作报告中直接提出通过三年的努力,培养省市区名师各多少名,培养正高级教师多少人,培养特级教师多少人。把名师的培养列入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没有错,也体现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

但名师的产生和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果列入计划就不难让人看出:功利、计划、行政,这种评选“名师”的动机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只能制造教师专业成长的泡沫;程序是事先计划好的,给你“名师”的名额就会有“名师”产生,各校当然争着要名额;在决定是否当选“名师”上,经过一些程序之后最终由行政部门决定。

简而言之,它不是依据优秀教师内在成长和发展的规律, 而是出于外在的、功利的需求。某个地方“需要”“名师”时,“我要唱戏你来演个事先安排的角色,当然会给你甜头”的戏码便会不断倾情上演。

通过此形式产生的名师,必然使名师的本意背离了初衷,也异化了名师的内涵。因为这样产生的名师:

1.这样产生的名师对学生的成长,对教育的发展是无益的。

这种通过计划评选的方式产生名师,对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冲击是不能小视的。本来,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了解学生(这也备课强调的一定要备学生的理由),依据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来组织、设计教学行为。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潜能各不相同,评价教师应该依据他的教育教学对学生产生的有效影响的大小来决定,而非是和种课型比赛的结果。

由于现行名师评选对教师的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的重视,使得很多教师为了获得这些课,把绝大多数的时间用来准备这些课,不断的试上,不断的听取同行的建议,不断的必进,最终只为了获得好评,而这种课的成果有可能是一个教研组的结晶,也可能是教研员的参与和指导下完成的。在这种评选模式下出现了许多做秀现象,忙于上公开课,忙于开会评比的恶劣现象。

2.这样产生的名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无益的。

现在的“名师”评选在价值上存在误区, 很多教师追求“名”而忽视“实”,追求的是证书而忽视内在提升,目光盯着各种优胜的标准而非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

依据现在流行的量化标准进行“名师”评选时,不仅有可能对一般的教师产生误导,也可能断送那些被评选出来的所谓“名师”的前途。

因为通过现行的评选的方式产生的名师其本质的能力教没有达到真正名师的水准。充其量只能算是成长和发展中的名师。 “名师”的光环会使他们失去了成长和发展的自主性,断送了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3.这样产生的名师不能和谐校园和教师团队的建设。

这种通过行政式有计划的评选名师,给学校领导和教师带来的是很多的被动,也不利于教师间良好的关系的形成和良教的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师间团结协作成为了空中楼阁,大大动摇了教师安身立命的根基,破坏了校园的教育氛围。

4.这样产生的名师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这种通过行政有计划的培养出来的名师,可以说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本人所在的县级市在20世纪初为了促进一批教师的成长,培养一批学科内起带头作用的名师,评选产生了“学科指导组成员”。本人也被评选上,开始大家在一起是认真编写教材教学辅导材料(如教材每个章节的分析、教法与学法指导、突破难点和重点方法指导、当堂训练、巩固练习、单元过关测试),也认真组织学科老师进行研讨,指导学科老师学会备课、学会说课、学会评课、学生编写试卷细目表和学会命制试卷。指导教师学习做PPT和图片编辑。当然在这些活动中,学科指导组成员的老师也获得了教研室颁发的各种荣誉证书。有了这些荣誉证书,学科指导组成员一个个都评了副高,评了副高后对这些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都大为降低了,再后来逐渐不参加了,我也因为做了学校领导,因工作头绪多,也逐渐退出了活动,此学科指导组最终解散了。

再后来,学科指导组的成员在红火了五年后,也逐渐淡出了。

此事件,再次说明了,这种通过行政计划式的培养出来的名师,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也不是真正的名师。

想起我所在的地方,从前年开始,又开始大张旗鼓的搞所谓的名师培养工程,第一批所谓的名师已经出来了,我看看这些所谓的名师,让我瞧得起的、从内心真正佩服的、担得起所谓的名师的人真的不多。

还有所谓的名校长,自己连一个PPT都不会制作,所作的报告是手下人做的,所谓的课题研究是学校的团队做的,他只起一个挂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没有起色,学校从盛向衰。

所以这种只流于表面评选出的“名师”是经不住时间的考检的,相反,它会导致教师把作秀般的公开课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部,把写论文作为教学研究的全部,把题海般训练所得成绩作为教育的全部。这样做亵渎了“名师”的称号,不出数年,“名师”们便会原形毕露。

5.名师功能的异化。

更有甚者把“名师”作成工具,当成漂亮的装饰品。只在领导检查考察时出现,在公开示范时出现,在校际活动时出现,在为学校争取资源时出现,也就是说, “名师”实际上很少或干脆不从事教学工作。

四、培养具有大善的良师才是正道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一个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的是大量的具有大善之心的优秀教师, 而不是所谓的凤毛麟角的名师(当然,我不是否认名师的作用)。因此,我们各级教育领导,应当把师资了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培养大量的良师上。因为撑起基础教育的重担是大部分的良师,不是所谓的一两个名师。

同时,我们每一个教育工者也要做一名实实在在的“良师”。在良师的道路上前行,不刻意追求名师,同时也要明白,只有先成为良师,在良师的基础上顺理成章的成为名师,这样的名师才能走久,走得远,才能香。

“良师”是在长期的兢兢业业的工作中逐渐养成的,是在长期工作中得到同事、历届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认同的,不是由学校搞所谓的品行和能力评价的积分得出的。更不是由支部和行政会研究产生的。

“良师”不仅学问高、能力强、品德好,他更了解学生,是心甘情愿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尽心尽力的,是真的能做到向春蚕一样,为学生吐尽最后一缕丝的。

作为良师,他能倾注于对学生爱与关注,作为良师,他能唤醒身边教师成长的意识,作为良师,他能激励身边的教师不断前行在教育之路上,作为良师,他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作为良师,他专注于解决一个个教育难题,作为良师,他不会介乎一时名利的得失。

中国的基础教育需要的是一批批的良师扎根于教育事业,需要的一批批良师筑好教育的大厦。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培养一批批的良师,也不是少数的名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