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域差距、男女差别、学习竞赛的价值,从2022CMO金奖名单聊开来

(2023-01-11 12:59:25)
我觉得我飘了,胆子肥到竟然感写CMO的话题了!
不过作为一名家长和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看到本省在CMO中的成绩的确也有些焦虑,正好这两天群里朋友也在讨论这个话题,就想聊一聊。

先给不了解这方面信息的朋友简单介绍一下。
CMO——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一年一度的最高规格的中学生数学竞赛,通过省赛、国赛选拔,评出金奖、银奖等奖次,并在前几十名选手中通过培训、选拔,最终选出参加IMO也就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选手。
对于能够参加集训队的选手,一般都会有名校录取了,获得金、银奖的选手也会有相应的机会通过一些选拔比如强基获得进入名校深造的机会。
CMO目前是限高中生参加,高中具体哪个年级不限,所以我们会看到获奖选手分布在高一、高二、高三。

从2022CMO的金奖名单,首先引发大家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超高的男生比例,总过201个金奖,女生只有6个,男生有195个!
这又引发了大家的讨论,是不是说明女生的智力不行?不适合学习理科?
首先这个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仅仅是在CMO上,如果大家关注本地头部高中的竞赛班、强基班.....诸如此类的班型中,男生比例都是偏高的。
需要说明的是,我本人是认为男女都一样的,当初我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本来想要证明女生的比例也不低,专门扒了我们本地TOP高中的最高班型的男女比例,结果出来之后,直接把我打哑火了!
的确男生比例偏高。
后来我就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观察,时至如今,我仍然坚信男女生在智力上没有差距,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男女个性化发展上的差异,也有社会认知的影响。

从男女个性化上来讲,从群体角度上来讲,男生对于逻辑、推理、抽象化思维等方面比较擅长,也更愿意参与竞争性强的比赛,对抗,但这不是根本原因,因为竞赛是头部学生之间的对抗,难道所有的女生都不擅长逻辑、推理和抽象吗?
必然不是,那为什么会呈现出男强女弱的情况呢?
主要还是社会认知对家长、老师和学生的影响。

女生文科好,男生理科好。
请大家回忆一下,这句话是不是从小到大听过无数遍,说过无数遍。
从小学、到初中,都会有老师和家长说,女生现在数学好,到了高中就不行了,到了高中,还会有人说,她没有后劲,到了高三说不定就不行了。
而对于男生,则往往是男生不擅长文科,比较擅长理科,到了高中越来越有后劲。
人们不但这么想,也会这么说,长此以往甚至学生自己也会这么认为。

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来商家、媒体尤其是一些自媒体宣扬造成的刻板印象,比如:
女生用来疼的、女生要富养、女生只要貌美如花......
理工科太辛苦、数学太烧脑、计算机长期久坐对身体不好,不适合女生......

社会的刻板认知以及媒体长期宣传的洗脑直接会影响到很多选择,比如:
在给孩子报班的时候,家长会有意无意给女生报舞蹈、音乐、绘画、英语、语文,但对数学等理科类、思维类的辅导班选择较少;
比如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对于女生的数学等理科项目没有太高要求,对男生则可能要求较高;
在选科的时候,会有意识的选择对女生来说比较“轻松”的学科比如文科......
甚至女生自己也会有意无意的在不断的回避竞争,家长在女生学到比较高的层次,面对竞争更加激烈时,给孩子泄劲的比例也更高。

这种从小到大的长期的社会整体性的无意识筛选,就导致在CMO甚至省赛这种高层次竞争时,女生的选材面太低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做一个思维实验:
每年高考人数有八百万,四百万女生里有没有100个、200个智力顶尖的孩子呢,没有人会否认这种事实的存在,但是这些女生最终能否站到CMO的赛场上呢?

在这里再吐槽几句,我是一个真正的女权,我认为最好的对待女性的态度就是男女都一样,男人可以干的,女人也可以干,大家可以站在同一个赛场上。
但是现在社会上,尤其是某些平台上的女拳就太过分了,她们要求的不是男女都一样,而是要求超高待遇,要求男性在关系中的矮化,这不是真正的女权,实际上对对女性的物化,希望家长们能够对此保持警惕。

强者恒强之下的那些事。
从2022CMO金奖名单中还可以发现强者恒强。

地域差距、男女差别、学习竞赛的价值,从2022CMO金奖名单聊开来


这里的强者恒强首先是地域差异。
上海、浙江、北京、广东、四川、湖北、湖南、重庆......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竞赛氛围比较浓郁的省份,而且大都集中在该省的某几个城市。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各地经济发展差异的体现,竞赛是很烧钱的一件事,优秀的师资很少,高水平的教学自然有着高价格,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要投入很多。
比如最近在家长群中刷频的朋友圈。

地域差距、男女差别、学习竞赛的价值,从2022CMO金奖名单聊开来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下这些名字,就知道人家家长做了多少投入,这个投入既是精力上的,也是经济上的。

但是经济发展也不是全部,比如经济、文化、教育三料强省江苏,今年也只有两个金奖,在湖北,表现最好的学校这次也不在省会武汉,而是在地级市黄冈。
说起来就想起几年前和我交流过的一位家长,也是江苏人,当初就和我聊过,觉得江苏数竞没有太好的传统,因此让娃选了信竞,最后结果也不错。
竞赛这个事是需要有一定传统的,这个传统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有具有经验水平的师资,有相应的针对竞赛生的选拔机制,家长和学生对于打竞赛接受度较高,学校也会比较重视这方面。
举个反面例子吧,比如河南。
河南的竞赛尖子基本上都集中在郑州,但是这些竞赛尖子也还需要通过中考,而且成绩要超过正常的高中录取线才能上目标高中,没有什么优惠政策!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些孩子除了要高强度的学习竞赛之外,还要高强度的学习初中的课内知识,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外加体育,哪一个都少不了。
甚至我怀疑高强度的学习竞赛都不可能,毕竟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而据我了解,很多竞赛强省都有相应的培养机制,高中会给各种上升渠道,孩子们在初中可以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竞赛学习上。
可以说,有很大的差距就是在初中决定的。

河南的竞赛上不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除了郑州之外,其他地区基本毫无竞赛氛围,也没有竞赛师资。
举个例子,我同学是本地的数学教研员,有次大家吃饭,另一个同学问能不能教研室出面组织下竞赛,他沉默了一会儿说还是各个学校自己组织吧。
我们这里的平行线,以前还有智慧班,现在就只有创a了,而且人也比较少,有人考上了也不上。
家长们对于竞赛这方面的信息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甚至有些抵触,觉得性价比不高,风险很大,各个初高中也基本没有竞赛师资,普遍都是拼中考、高考。
这种氛围其实和我之前所分析的女生人数少有些类似,直接导致了选材面的狭小,数竞这种其实就是金字塔结构,基座小,顶端怎么可能高呢?
这不仅是河南的问题,很多竞赛薄弱省份都有这些问题。

强者恒强还体现在学校上。
扒拉一遍我发的表格,大家就会发现基本上出现在表格中的都是本地传统强效。
这些学校都是各地整个中学教育金字塔的塔尖,有着最好的师资和传统、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好环境。
这不是没有氛围的学校可以轻易赶上的,当然有的学校可以靠钱挖教练,但是轻易挖不来生源啊。
如果你的目标是让孩子在竞赛上走的远一些,那么目标最好放在这些学校上。
当然今年有些传统的强校发挥不是太好,这里面怎么说呢?
竞赛有一定偶然性,也会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如果发烧、身上痛或者拉肚子,你让孩子怎么全身心的考试呢?
也有一些学校的教练被别的学校挖走,毕竟竞赛培训非常考验老师水平。

当然,在本次CMO中还出现了一个逆袭的同学,来自于浙江宁波的李惠利中学。
当时群里都在讨论。
其实很正常,就像道教修仙讲究财侣道法地各种因素的配合一样,竞赛要想摘金,个人的天赋、后天的努力、培养的环境、师资都是因素。
人家既然能够取得这个成绩,肯定是具备了某些要素,或者天赋超卓,或者家学渊源,或者因为喜欢非常努力,或者家长砸钱找好资源,或者兼而有之。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即使某一方面有所欠缺,其他方面只要做的好,也会有所成就,天赋肯定有,起码不差,但更多的还是后天努力。
不信大家可以问问这些孩子,有几个是轻轻松松就成功的呢?
更多的是自己有一定天赋,自己又喜欢,家长又愿意投入,给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综合的结果。

到这里,自然会引出一个新的问题,也是家长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学竞赛的意义是什么?我和孩子的投入到底有什么价值?如果孩子智力不够,是不是就不能学竞赛?小学奥数到底有没有学习的价值?
灵魂发问属于是。

首先,学习竞赛是需要兴趣的,最好的状态是孩子有能力且喜欢,愿意投入到这一智力竞争中去。
如果完全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得一个机会而去学竞赛,而学习竞赛是很耗费脑力很艰辛的一件事,对智力的考察要求很高,有些问题真的会很久翻不过来那个劲,如果没有兴趣,顺利的时候还好,不顺利的时候就很容易放弃,也很难全情投入。
对于喜欢的孩子来说,研究数学问题就是很有挑战价值,很有意思的一件事,至于结果——金奖、银奖,是附带的奖励。
虽然这样说会被朋友们认为有些过于理想主义,但的确是如此。

其次,如果孩子能力不够,学竞赛是不是就毫无价值?
并不是,竞赛的载体是各种数学知识,一试是高中数学知识的另外展开方式,二试和决赛是其他数学分支的考察。
但归根到底都是数学,都有其锻炼价值。
比如数论,课内数学无论是小初高都不涉及的内容,但是学起来真有意思,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价值。
一些基本的一试内容学一学,对于高考也会有一定的反哺价值。
但也要说明的是,目前有一些机构为了生存或者说牟利吧,不管学生学情如何,不考虑学生家庭情况,一味的盲目推竞赛、推强基,家长一定要警惕。
学习这些内容的前提是孩子的课内成绩起码在前列,否则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千万不要被忽悠了。

再次要肯定小奥在竞赛路上的筛选和铺路价值。
就像前文我发的那张截图,其中的名字搜索一下,会发现有很多都是小学奥数名师。
这就是小奥的作用所在了。
一方面小奥中包含了一些竞赛内容的初级知识,学生从小接触便于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数论这些内容,童子功和高中急就章的学习是有很大差别的。
另一方面小奥起到了筛选作用,在一次一次的分班考中,在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到底行不行自然就一目了然,家长就心里有数了。
所以基本上在现在的环境下,基本上有能力的孩子都藏不住,很早就会进入各个学校的视野内,家长也会提前发现并关注投入。

从出成绩的年级看竞赛培养的节奏。
现在奥赛出成绩,高一的不少,高二的很多。
原因很简单,越早越好。
一方面很多初中孩子其实就有能力了,但是因为必须高中生参加才有成绩,所以很多牛娃就只能到高一参加了。
另一方面,如果高二出不了好成绩,此时转回普通高考之路还来得及,比到高三孤注一掷要安全一些。
如果以高二出成绩为基准来进行倒推,那么初中解决高中数学就是必须的了。
也就是说要想走竞赛,就得趁早,一切都往前赶。
大家可以依次倒推,看看自己应该如何安排,考虑下其中的投入。

心惊胆战的指点江山了一番,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大佬们轻拍,欢迎留言区留言讨论,现在留言区可以盖楼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