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博士谈科研系列:高校科研与考核乱象浅析与解决之道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最近快速发展,各个级别(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的毕业生快速增长,让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为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的确可喜可贺。
但除了这一点,高等教育在科研和成果却没有得到同步提升,与国家的投入完全不成比例,一直在原地打转,甚至有的还倒退了。下面就将一些主要问题列出,并和同仁们探讨。
科研方面,国家每年给高校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资金雄厚,每年估计都会给高校投入几千亿的科研经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高等教育国家投入13999亿元,如果按照总经费50%投入到科研经费,则高校全年有约7000亿的科研经费);
除了个别行业性强(例如航空、航天、核工业、通信等)的高校之外,绝大多数经费可以说打了水漂。每年设立了大量的基金项目、科研项目,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评了无数的奖项。而高校以及领导高校的教育部也把立项数目、发表论文数目,评奖数目作为产出指标与考核指标。
这些考核指标几十年来一直如此,破“五唯”前如此,破“五唯”后还是换汤不换药。为什么是这样,大概率是高校的教师、领导高校的教育部的人一直待在高校或者教育界,他们没有走出过高校与教育界,没有在工业界或高科技企业长期从业的经历,他们眼中科研成果就是“科技项目”、“论文”、“奖项”,压根就没有深刻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科研。
举个例子,以当前中国高科技代表公司华为为例,他们很多技术是全球领先的,他们眼中的科技成果会是“科技项目”、“论文”、“奖项”吗?这些是科技成果吗?这些只是中间产品,还远远谈不上科技成果,把中间产品作为科技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后果就是,高校绝大部分的科研以及科研成果(项目、论文、评奖等)成了“自娱自乐”的工具,浪费国家资金和博士们的青春岁月。
正是因为如此,在高校科研领域才会出现如下的吐槽的乱象:
1. 中山大学6年引进8000名博士,然后通过非升即走割韭菜。引进大量博士专职做科研,申请科技项目,发表论文;的确中山大学按照现有的评价机制,近几年排名有所提升,达到了学校的预期;但中山大学正常情况下是不会需要这么多的高校教师的,割完韭菜后,通过“非升即走”被迫走人就成了必然选择。这种变异的非升即走不仅损害了年轻博士的利益,也第一次大规模拉低了高校的道德底线。作为为国家培养接班人的高校,都没有正确的三观,让高校的年轻博士们情以何堪?在事实面前,又如何让高校老师们培养学生们的正确三观呢?
2. 武汉大学最近出台双千计划。计划培养1000名国家级人才,淘汰1000名高校教师。原因之一是前期割韭菜招聘的博士太多了,学校又不需要这么多教师。
3. 通过评聘改革,让高校教授们能上能下。听起来是不错,如同从国外引进的“非升即走”,但这个评聘改革在实施完全变了味,还是在为他们眼中那个评价高校科研成果的指标服务,让年轻博士和老教授们之间互相伤害;这是继“非升即走”之后,再一次较大规模地拉低高校的道德水平评价和考核改革,还还让高校教师们怎么去教书育人呢?
4. 高校行政部门是老板,教学科研的教师是打工人。比起企业来讲,高校这些老板由于经历、学识和见识的限制,不懂得真正的科研与教育,不断出台不合理的制度与考核指标,来折腾高校打工人,浪费国家资金和打工人的青春。更为严重的是,为了规避自己能力缺陷,在评价和考核中让这些打工人之间互相伤害,转移自己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时拉低了高校道德的下限。
要让中国高校或高等教育界科研走出误区,不是几句口号就能实现的。
有如下建议可供参考:
1. 做到真正“破五唯”,走出把现有机制下产生的“科技项目”、“论文”、“奖项”作为科研成果评价的误区。目前来看,在现有高校科研界和教育界的领导下,比较难以实现,现任的领导缺乏这方面的经历和见识,也是之前评价制度的受益者。从目前各个高校所谓“破五唯”的考核与评价来看,还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上没有啥改变。
2. 主管高校科研与教育部门,应该引进大量高科技企业的高级研发人员或科研主管人员,重建高校科研立项与考核制度。这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与高等教育界存在了多年的科研基本是“自娱自乐”的顽疾现象。
3. 高校以及高等教育的管理部门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搞懂什么才是真正的科研与教学,而不是用目前这种简单粗暴的“非升即走”或“评聘改革”,转移矛盾去掩盖自己业务能力的不足,不断拉低高校的道德底线,对高校的长远发展以及国家接班人的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