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得三千黑榜教师,何愁教育不再“梦回从前”?

(2022-03-18 00:03:21)

黑榜教师再次成为罗生门,这一点都不奇怪:罗生门本身就说明当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只是不愿意承认。

近日,名为“微大关”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则题为《寿山镇8名教师被黑榜警告》的文章。文章中称,云南昭通大关县寿山镇的这八名教师因为在全县统考中排名倒数前三名,被予以黑榜警示。所涉及的8名教师中,3名是初中教师,5名是小学教师。

这篇稿子发出没多久,就遭到了网友的质疑。

刚开始,微信公号像以往的惯常操作一样,在文字运用方面凸显“高端大气上档次”,轻轻松松就把意境提升到了九重天外。似乎他们的这个操作完全是顺民心、得民意,可以让当地教育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培养出赶英超美的后备人才。

事实上,我对这一类说辞向来都不惊奇:坐在办公室里的人们啊,一粒沙里何止能够看到世界,简直能够看遍整个宇宙!在理论层面,这些人的功力完全和东方不败有得一拼。

只是,在网友们的质疑之下,相关微信公号迅速删了这一篇稿件,同时奉上经典三联——不是我、我没有、我不知道,别瞎说。

看到这里,看惯春花秋月的人应该已经明晰:否认的一方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毕竟,中国人的面子情结非常重。而且,这个面子还不是普通人的面子,代表着许多大腹便便的人的面子。

他们的不承认像极了小孩子玩的藏猫猫:捂上眼睛,就当全世界看不见自己。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掩耳盗铃,欲盖弥彰。

他们的确切回应是:我们确实对教师进行过成绩排名,但没有公布!我们现在正在调查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很有意思,这件事情还需要调查吗?

这个“调查”可能只是指代回应的文字该如何排布吧?或者就是一种等待的措辞,等待这件事情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一件事情的热度不会超过三到四天,调查期超过这么几天,人们早就迷失在互联网的其它热点中了。


 

不能和我国的教育政策背道而驰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无数的声音都在呼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象,特别强调不能对学生按照分数进行排名,同样也“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这种公然对教师进行“红黑榜”警示的做法完全突破了这么一个底线,和我们的现行教育政策背道而驰。

和我国的长期的教育政策相违背,这还谈什么正确与否?需要讨论吗?你在办什么样的教育,你自己不知道吗?

如果这种做法完全推开,应试教育将会重新回到教育生态之中,我们的教育将会梦回三十年之前。

不明真相的人会说:这非常好啊,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确实如此吗?

君不见,985/211的数量始终恒定,不可能无限增加。即便满地都是985、211,那么也一定会在其中演化出若干“无冕之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学习方面能够得偿所愿的学子,总量不会改变。

但是,因为有应试教育存在,有“黑榜”压着老师,压力层层传导,学生们一定会更加不堪重负,老师们也会不堪重负。

事实上,在当下的教育生态中,除了背后有“人”的教师(这一类教师还往往能够经历风吹雨打,岿然不动),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面还是自我加压的,对学生成绩的追索不见得比以前轻松多少。

正是这个原因,一些学生“融化在蓝天里”,一些教师“融化在蓝天里”的事情还少吗?自媒体不允许我详细列举,如果允许详细列举,仅仅最近几年的类似事例已经可以让你瞠目结舌。

此时的学生、老师已经在成绩面前这般不堪,还要通过“黑榜”再加一鞭,谁考虑了学生和老师的处境?

成绩代表一切吗?我还真的认为不代表一切。

有的教师通过强力压制,通过巧妙向学生家长无限施压,确实可以让自己班级的成绩比较高,但我却从心眼儿里看不起。

一来,这些教师取得的成绩完全是依靠学生进行大量练习堆出来的,是这些教师通过举办课外辅导班换来的。

这些学生思想僵化,性情扭曲,强迫学习取代了自主自觉自愿地学习。他们的成绩随时可能有反转——换一个老师,就会被打回原形。

二来,所谓的统测本身就有一些问题:现在,“高情商”教师是校园主流,她们互相之间形成了“码头”,可以通过各种上下其手的操作左右学生成绩(这些手段,外行不可能知道,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个时候的所谓好成绩,未必就是学生的真实考试成绩。

再则,只要是排名,必然有最后几名。这种做法无视客观规律,制定的初衷莫非就是让教师人心惶惶?制定的初衷莫非就是拿最后三名教师羞辱着玩儿吗?

羞辱,绝对不是一种有效的管理

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很明白,所有学生家长都极其赞成:教育,不能以羞辱为目的。教育,应该呼唤人们内心的本真。

对学生如此,难道到了老师这里就不一样了吗?就不适用了吗?

这种公开“黑榜”的做法似乎就是教师犯了弥天大罪一样,必须游街示众。暂且不说,某位教师的某次成绩落后和许多客观因素有关,单单说这么一种做法的实行,会不会让教师也有样学样地放大应用到学生身上?

这种做法更极易导致一些人把这种做法作为达摩克里斯之剑,用来清除对自己不够“顺从”的异己——恨他吗?通过各种事前事后的操作,让他走上“黑榜”,成为抬不起头的那一类人。

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玩手机的这些决策,真不该出现在我们的教育生态之中。

怎么办?

我的个人意见是:教育当然需要改进,参考这么多年来的教育口碑的一再崩落,必须认识到问题出在那些教育群体里的“执剑者”身上。

如果想改变教育现状,不是搞什么教师的“红黑榜”,应该对教育的“执剑者”严选、优选。应该坚决执行教育“执剑者”的轮岗制度、五年定期轮换制度。

只有让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学习先进国家的轮岗制度,而不是把持一个位置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能真正遴选出具有“公心”的“执剑者”,像火车头一样带动教育发展,而不是对普通教师上下其手。你说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