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大赛中国队遭团灭?长沙金牌教练谈十年奥数之变

星辰在线2月28日讯
这两天,一则消息让网友们炸锅:中国数学怎么能“输”?
比赛“失利”,一次没拿金牌的比赛
原来,在2月25日闭幕的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上,中国队六名选手无一人获得金牌,个人最好成绩是第15名。而美国代表队获得三块金牌,俄罗斯代表队获得了两块金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以色列以及波兰代表队各获得一块金牌。中国队团体排名第六,团体冠军被美国队夺得。
(2019年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团体成绩表。)
一时间,“奥数大赛中国队遭团灭”、“国际奥数大赛中国队一败涂地”、“数学大赛中国选手全军覆没”等言论引来关注。
事实果真如此吗?
解密比赛,一般选派省队参赛
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是由罗马尼亚数学会主办的国际邀请赛,于2008年起每年2月举办,被称为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难度最高的一项赛事,也是我国以国家队名义组队参赛的3项中学生数学国际赛事(IMO、RMO、RMM)之一。
迄今为止,中国队参加了其中的九届比赛,总成绩共获得过两次第一名(2009年和2012年),一次第二名(2010年),两次第三名(2015年和2017年),另有五次成绩排名在三名以外。
大家更熟知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于每年7月举行,中国会提前举行数学冬令营,选拔集训队队员,再通过一系列选拔确定六位最终参赛队员。
但对于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中国往往是选派每年数学冬令营中团体第一、第二的省份组队参赛,今年中国队的队员就均来自上海。
领队表态,参赛主要为IMO提供经验
面对一次“失利”引发的各方言论,2019年罗马尼亚数学大师杯中国队领队、2018年IMO中国队领队瞿振华进行了分析:“这项比赛我们是以一个省的学生组队参赛,不代表全国学生的数学最高水平;我们一直以为也不太注重这个比赛的成绩,都是以锻炼学生为目的,主要给每个7月的IMO提供经验;我们的学生只在组合方面有一些欠缺,在其他题目上都做得很不错。”
的确,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中国选手几乎被第三题“团灭”,除了其中一名同学拿了1分,另外5名同学全是0分,而获得金牌的9名其他国家的选手,有7人这一题满分。更有网友发现,中国队前两名拿银牌的选手,除了第三题,其他题目的成绩都是满分,正是这一题,被其他人拉开了差距,“否则他们会是一堆金牌的老大”。
http://edu.changsha.cn/upload/7/document_news/110018/20190228/document_news_content_5c77c1e99df17_watermark1.jpg
(难住中国队的第三题。)
现象分析,高中生数学基础没以前扎实
看起来,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只是我们选手的一次练兵,一次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练兵。那么,中国学子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表现如何呢?
从2015年至2018年,在最近四届的比赛中,中国队不是第二就是第三,已经连续四年没有拿到团体第一。对此,瞿振华直言:“我们的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数学基础好像没有以前那么扎实。总的来说我们自己的水平有一些下降,别的国家水平有一些提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奥数培训仍然在全国备受欢迎,特别是受到小学生的欢迎,甚至不少刚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被父母送到课外培训机构学习奥数,为什么数学基础反而差了呢?
瞿振华透露:“学习数学需要一个周期的,需要感兴趣的学生更早地多学一些课外知识。但奥数热也有弊端,大家都去学的功利性太强了。数学国家队集训的时候,我们会让学生自己去看一些书,学习一些高等思维的数学内容。但有学生觉得和竞赛内容关系不大,就不愿意去看, 这也是我们与美国队现在的差距。”
对比美国,对数学的兴趣才最重要
在中国队“全军覆没”的时候,美国学生不仅卫冕了罗马尼亚数学赛的冠军,而且于2015年、2016年和2018年三夺IMO的冠军。
美国奥数国家队华裔主教练罗博深就说:“竞赛不是终点,对数学的兴趣才最重要。我经常在美国走动,同时做些能提升大家对数学兴趣的工作,因此会有更多的孩子来参加美国数学协会举办的选拔赛。”罗博深表示,数学不仅是测试,“当他们(美国数学队队员)将来一起工作时,他们的创新将推动世界发展。”
长沙名师:数学在五科竞赛中最具挑战性
近年来,湖南学子在五大学科奥赛中的优秀表现让全国侧目,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也多次斩获个人金牌。
(近年来湖南学子获IMO金牌情况。数据来源于网络。)
其中,2017年张騄为长郡中学实现了数学国际金牌零的突破后,长郡中学也率先成为湖南五科国际金牌大满贯的学校。
对于这次比赛中难倒中国队的第3题,长郡中学数学奥赛国际金牌教练华接春说:“第3题是一个图论题,国内竞赛中图论并不属于组合部分主流问题,可能让中国学生吃了点亏。其实图论应用很广,比如在计算机科学上,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洞察力和创造性。”
从十多年前开始发力数学奥赛,到2017年首夺金牌,华接春对学生的奥数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切身感受:“我们在选拔优秀学生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哪个学校哪科竞赛越强,进入大学名校人数越多,吸引好学生就会越多。十年前我校搞数学竞赛时,优秀的孩子很少,因为当时数学竞赛成绩还不突出,随着竞赛成绩慢慢好起来,一部分优秀的孩子就会报数学竞赛,从而在2017年IMO上,张騄为长郡实现了国际金牌零的突破。”
数学被誉为是人类智慧中最灿烂的明珠,华接春也认为:“数学肯定是五科竞赛中最具挑战性的。数学是抽象的,不如自然科学形象,它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等能力,所以也是最难的。据我了解,上海、北京优秀的学生大都会搞数学竞赛,因为家长们知道数学在所有自然科学上的地位,绝大部分自然科学的难题都是跟数学有关的。”
华接春同时表示,对于奥数的学习,家长和学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此在教学、培训中,他不光是教学生知识点和方法,更多的是去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形成能力。
专家观点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对于竞赛类的学习内容,要建立多元、自主的机制。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奥数,这违反教育学基本的规律。通常也就是3%、5%左右的人可能有这方面的优势,让他们自主去参加这项活动。
我认为应该创造这样一个环境。不光是奥数,其他学科的竞赛也是如此。不要把这种竞赛变成功利的工具。
总体来说,要建立多元、自主的评价机制,多元就有多个标准,都让它存在;自主,就是让学生自己去选择。”
赵斌(杭州二中数学金牌主教练)
我反对过度的数学培训,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全民奥数热”,这种过度的培训违反孩子的成长规律,好苗子被埋没,导致真正的数学人才无法脱颖而出。长此以往,这对数学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
沈虎跃(宁波镇海中学数学国际金牌教练)
考场上有时间限制,队员相互之间又不能讨论,中国队的几名选手都做不出来某道题也是很正常的,可能是全队都不太熟悉这类题型。如果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或者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估计是会做出来的。
国际顶尖的数学大赛题目,需要运用到深刻的定理和逻辑推理,对学生创造性、构造性要求高,要求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李楠采写,同时综合自《成都商报》《钱江晚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