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
(2018-12-07 11:37:15)校园文化特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内在的文化和外在视觉上的文化建设是学校是否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关键,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存在,作为一名美术学科教师,应该主动承担一份责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好校园美术文化的教育作用,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美术教学活动是催发孩子心灵快乐和引导孩子创新意识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校园美术活动的乐趣,是我们教育智慧与能力的体现。
一、把校园文化融入到室内美术课堂教学。
1.美术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以素质教学为重点,以感受美、陶冶美、创造美为宗旨的基础艺术教育思想。
如:在教学设计应用课《装饰柱》一课时,在了解装饰柱的特点时,融入我们学校现有的校园文化---仁爱广场。利用仁爱广场的柱子文化,让学生更容易了解掌握装饰柱的种类和特点。装饰柱的装饰手法分为两类:一类是加法。是在主体的基础上进行添加;另一类是减法。是在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剪裁、雕刻、镂空……通过很直接的观察分析,并且渗透了仁爱文化教育,孩子们很快就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开拓了思维,创作出一幅幅生动的装饰柱作品。
2. 校园文化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入,让我们的课堂趣味性更高、时效性更大,参与范围更宽,创造力更强。
在生动富有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参与更大的游戏式活动中实现和提高。比如:在上三年级下册《设计生活标志》一课时,我首先出示
我们学校标志, 从外形的设计、颜色的运用、丰富的含义三方面进行细致的阐述,给孩子们渗透了我们美术组老师从最初的某些想法到最后的定稿,都经历了哪些的困惑,又是怎样改进的。让孩子明白一个结果的产生,是需要做大量前期准备的。其次,我们学校是交通安全情景校园,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在课前走近这些情景区域,认真探究每个标志的意义,感受交通标志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最后,我才安排本节课的任务:每个学生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比如:可以为我们班设计一个班徽或者根据我们所分小组的名称,设计组徽。)孩子们通过学校标志和交通标志的详细分析和了解,找到了孩子们创作心门的钥匙,他们各自发挥其优势,各种有创艺的设计标志作品给带来一次丰富地视觉盛宴。
二、探索室外美术课的教学模式。
近几年,经过和学校领导的沟通协调,我们美术组的老师都在探索室外美术课(粉笔画)的教学模式:课前准备--探究新知--学生创作—作品展评。在室外进行美术绘画课教学,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课。每次上课,我们先整队带学生到银杏林下的水泥地面,给学生强调室外课的纪律,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安排一个组长,协助老师进行彩色粉笔的分发。)老师讲解本节课的绘画要点及作画要求,孩子们满怀兴致,开心、放松地在水泥地面上用各色粉笔描绘着多彩的童年。最后,再让孩子们围在一起进行温馨的作品点评。一节课功夫,无数小巧的双手,绘出的一幅幅漂亮的粉笔画作品,瞬间把干净整洁而且寂静的银杏林装扮得五彩缤纷。
三、挖掘校园美术视觉环境文化。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我们实验小学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包装,每个角落都有校园文化的渗透。小到草坪内的温馨警示牌,大到餐厅文化、教学楼走廊文化或是建筑墙壁上的艺术字的内涵等,都富有美感和品味。使人感到校园处处给人展示出良好的视觉环境文化,这一切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给人以高尚的文化享受。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这些高雅、生动的校园视觉环境文化,对学生来讲,又是另一层意义上的美术教育,是课堂美术教育的延伸、拓展和补充。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探索出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审美、创造等综合素质方面促进了美术教学的创新发展,也促进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小学美术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创建完善、优美、温馨、个性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学校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