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课例7
(2019-07-03 14:31:0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 |
《山行》教学课例设计
姓 名 |
杨静 |
单 位 |
富强小学 |
手 机 |
|
课题题目 |
《小学三年级古诗课“质疑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
作课题目 |
《山行》 |
年级及学科 |
三年级语文 |
||
研究设计
(结合课题研究意图详细地介绍本节教学方案) |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师根据学生背诵情况及时鼓励,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多媒体出示: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句。 3.(屏幕画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释题:在山上行走。 5.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诗歌,落实读通。 1.教师范读。 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
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郎朗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师生合作,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小组交流,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四)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感情朗读,学会背诵。 1.想象着诗歌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指名朗读。 3.听录音朗诵后再次练习美读古诗,体会情感。 4.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来到画面前高声吟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 五、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六、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 (元)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
||||
研究目标
(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
||||
研 究 片 段 (在教学中截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片段) |
|||||
师:多媒体展示古诗《山行》。 生:齐声朗读古诗。 师:读着这优美的诗歌,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深宁静的山林,一处处深秋时节的美景纷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行进在山路上的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首先看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师:(朗读一、二句诗)你喜欢这样的景色美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这样的景色很美。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景色很美的? 生:是从“石径斜”这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这条小路怎么样? 生:这是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条小路是弯弯曲曲的? 生:从“斜”字可以看出来。 师:你真棒,“斜”是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意思。“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师:“远”字写出了什么? 生:“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师:顺着山路向上望去,这条弯弯曲曲绵长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哪儿去呢? 生:山上。 师: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非常美? 生:从“寒山”这个词语也可以感受到这儿的景色很美。 师: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寒山”是深秋时节的山,深秋时节山上的植物不再是单一的绿色,而是变成了红一块,黄一块,绿一块,这些五颜六色的色彩让人感觉到很美。 师:这句诗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美吗? 生:白云生处有人家。 师:“生”是什么意思? 生:“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师:“白云生处”的云是怎样的? 生:很白很白的;朦朦胧胧的;像轻纱一样,很薄很薄。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而且在这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 生:隐隐约约的人家。 师:“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师:好,现在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生: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师: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 生齐读前两句诗。
|
|||||
研究 反思
(结合课堂观察效果,有针对性地对其中蕴含的研究问题进行反思) |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