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教学课例6
(2019-07-02 21:56:00)
《元日》教学课例设计
姓 名
|
杨静
|
单 位
|
富强小学
|
手 机
|
|
课题题目
|
《小学三年级古诗课“质疑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
作课题目
|
《元日》
|
年级及学科
|
三年级语文
|
研究设计
(结合课题研究意图详细地介绍本节教学方案)
|
一、 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二、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
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
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定学生背诵。 (3)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
研究目标
(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
1、
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元日》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
研 究 片 段
(在教学中截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片段)
|
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
研究
反思
(结合课堂观察效果,有针对性地对其中蕴含的研究问题进行反思)
|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七言绝句。描写了春节期间,民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及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描绘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课件配乐循环播放过年的相关图片导入学习,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师生交流后,教师总结过渡,这样很自然地转入正题。在学生自主学习文中生子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二步:抓住词句,质疑深探。学习古诗,对字词的准确理解非常关键,重点字词的解释在教材的注释中都有答案,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只能从字面上去机械地了解,只能领会词语的字面意思。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词语的解释,如教学中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过春节了,人们放起了鞭炮,听着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诗中的哪个词指鞭炮?学生自然地会想到是爆竹。再引导学生看注释,古人认为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可以驱赶鬼怪,所以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燃烧竹子,既爆竹,后来演变为放鞭炮。在准确理解词语的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步:情感朗读,引领探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意境,例如在诵读中,抓住“爆竹声”读出喜庆的气氛,读出人们心中的的快乐;抓住“春风送暖”读出快乐、喜庆的氛围,读出人们的心中充满的喜悦之情;抓住“曈曈日”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抓住“总把”“新桃”感悟人们的希望与喜悦之情。通过诵读和交流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第四步:小组交流,自悟自得。为了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交流中去,在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在小组交流中彰显学生的个性。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