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课例5
(2019-07-02 18:42:11)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课例设计
姓 名 |
杨静 |
单 位 |
武安市富强小学 |
手 机 |
|
课题题目 |
《小学三年级古诗课“质疑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
作课题目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年级及学科 |
三年级语文 |
||
研究设计 (结合课题研究意图详细地介绍本节教学方案) |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导入 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 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题目中是指谁回忆谁? 3、再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回忆起了家乡的亲人。他的心情可能会是?生读题。 心情也可能是?生读题。 是的,此时的王维可能难过,也可能略觉孤单,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诗题。 回忆源于内心,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的认读。 3、多形式读古诗。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 学生汇报,板书:独组词(单独、独自……) 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他那孤独的身影。 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 3、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结着诗人的情感和心血。再读,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板书:倍思亲) 换词体会情感 “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 a、读一读,你发现三句诗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b、“倍”组词(加倍、双倍……) 在这里“倍”指的就是“加倍”。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亲人。 c、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个别读、师评价,齐读) “每逢佳节”指的仅仅就是重阳节吗?还可能是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是的,不管是中秋还是除夕,它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边读边想,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诗人的心情、神情说开去: 每逢__节,我看到__,想起家乡的亲人,____。 4、此情此景,让你不禁还想起了谁的诗(生补充古诗接龙中积累的思乡诗。) 课件逐一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外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5、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他会想到谁? 6、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尽管心中倍思亲,可他都只能面向东方,含泪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回头再看看“忆”字,单单指的就是回忆吗?更多的是一份思念。 2、王维思念亲人,所以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王维就想到自己:独自异乡为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 3、看不见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我们也不禁吟诵(生齐读古诗)。 五、升华情感,深入人心 1、诗歌,不仅可吟也可唱,让我们跟着曲调把王维那份思乡之痛倾诉出来吧。播放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跟着一起唱。 2、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 |
||||
研究目标 (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情感目标: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
研 究 片 段 (在教学中截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片段) |
|||||
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
|||||
研究 反思 (结合课堂观察效果,有针对性地对其中蕴含的研究问题进行反思) |
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又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看风光图片尝试仿写一首写景诗,我进行巡视指导,也做到了人人动笔。 (二)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自己尝试动手写诗等等。 (三)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再如让学生动笔写诗这个环节,学生做到了人人动笔,并且完成的质量整体水平较高,连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下课后都主动将他写好的诗拿给我看,让我深感欣慰。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但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