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教学课例4
(2019-07-02 18:18: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 |
《三衢道中》教学课例设计
姓 名 |
杨静 |
单 位 |
武安市富强小学 |
手 机 |
|
课题题目 |
《小学三年级古诗课“质疑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
作课题目 |
《三衢道中》 |
年级及学科 |
三年级语文 |
||
研究设计 (结合课题研究意图详细地介绍本节教学方案) |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古代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古诗。(板书课题) [简明扼要地介绍古代诗词曲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自由读《三衢道中》,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熟练后再读给同桌听。 2.指名分别读两首诗词。注意生字的发音。 3.结合注释和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写作背景。 [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学习《三衢道中》。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 |
||||
研究目标 (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
1.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增强语感,真切地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受到美的熏陶。 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人的情感。 |
||||
研 究 片 段 (在教学中截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片段) |
|||||
1.带着问题,我们再读古诗。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 (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 (2)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 (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 (出示3、4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 [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四、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4.在齐诵中结束本课。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
|||||
研究 反思 (结合课堂观察效果,有针对性地对其中蕴含的研究问题进行反思) |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适应主体的学习能力,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认识技艺所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在《三衢道中》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山中景象”,做一回曾几吟诵这首诗,以其他景物为内容创造性的改写最后两句诗,丰富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山中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一串串生动美妙的词汇,那一个个有趣却不无依据的猜想,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中的情感。领略到诗文中“空白”的艺术魅力,深层次地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性的改写最两句诗,既是进行仿写古诗文训练,也是对学生前面想象的概括、升华。有的学生一人改写出几句,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培养。让学生表演《三衢道中》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全诗又一次加深理解。 学生们用他们的动作、神态、表情演绎了一段鲜活的故事,也是在表明自己对这首诗的诠释,一举一动皆是创造,一颦一笑皆蕴感情,跨越了遥远的时空界限,真正做到了读者与诗人的心灵沟通。学生学得开心、轻松,不知不觉中创造性象限得到了发展。之前我还在担心上这样的拓展部分,反被冷冷清清的课堂给弄得无计可施。然而今天这节课却让我颇有感触。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表达得很好。多么精彩的话语呀。这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为什么这一课能让孩子们的思维如此活跃呢?在古诗教学中设计拓展环节,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再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问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能想的想,能画的画,能说的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一活动,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让学生把富有诗意的语言摘抄在采蜜本上,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意识的积累,而积累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会运用,会自如的用在平时的语言交流中,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语文课堂应做到“美如诗”,教师应善于开启学生主体感受文本之情怀,能够美如诗,关键在“缘于情”,在善于激发“情意”的那种功力。课堂是因学生生成而精彩的,这也是我们教育者一直追寻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