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有趣的避讳

(2022-11-08 20:40:05)
标签:

教育

文化

历史

分类: 感想感说

   《鉴古录》中有一篇“避讳——无聊的文字游戏”的文章,虽不是对避讳这一中国奇葩的文化做的专门考证,也为我们大致指出了避讳文化的一些特征。

   《鉴古录》考证说,躲开大人物的名字(避讳),最晚至少在《礼记》上,便有明文规定,以后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问,研究三年都研究不完,大体上说,避讳——躲开大人物名字之法,可归纳为三项,一是“改字”,二是“空字”,三是“缺笔”。

    改字我们比较熟悉,因为有田登的“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故事。还有更有趣的,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钱良臣也不准冒犯他的名字,他有一个小儿子非常聪明,知道怎样讨好他爹,一天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小儿子于是改为“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这马屁拍的。

    还有五代时宰相冯道请教师讲解《道德经》,上面有“道可道,非常道。”教师只能改“道”为“说”,变成了“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有趣吧,非常无聊的有趣。不过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避讳可不是有趣,而是残酷。唐王朝政府有明文规定,上书时由于过失而冒犯忌讳的,打五十藤鞭。以谨慎闻名于世的汉朝宰相石奇,当他发现他儿子郎中令石建奏章上的“馬”字下面少了一点时,吓得汗流浃背说:“一旦受到指摘,就死定了。”只不过缺了一点,便忧虑会被处决,如果冒犯了皇帝的讳那还得了!

   柏先生说,天下最无聊的事,莫过于避讳,五千年来的知识分子,为避大人物的讳,不摸疯狗的屁股,只好到处打听大人物的名字叫什么?爹娘、祖先叫什么?既不准人写,又不准人说,而又非要人知道不可,——不知道怎能不写不说?这种矛盾的窘境,反被当作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学问。真的是学问,不研究透彻会掉脑袋的。

   清代王锡侯,大学问家,他在主编的字典里,遇到玄烨(康熙帝)、胤祯(雍正帝)、弘历(乾隆帝)的名字,都没有“缺一笔”表示敬意,立即遭到诛杀。

   听起来有趣的避讳文化,其实有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