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千字文》——最难的命题作文

(2022-11-27 20:42:54)
标签:

普通人

文化

杂谈

教育

分类: 闲情雅趣

 退休没事,开始背“三百千”,背当然要先读懂内容,这与小儿接受蒙学不一样,他们年龄小,很多内容不懂,只能囫囵吞枣地先背下来,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慢慢再理解。我就用不着这样了,先弄懂弄通,然后再背。

 “三百千”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对于《千字文》的成书过程我特别感兴趣,可以说这是难度最大的一篇命题作文。

 对于命题作文大家都不陌生,因为这是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最被人诟病又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写什么都是老师规定好题目,不仅题目规定好了甚至内容也基本上被限定了,老师都是按照这样的套路教,学生也都是按照这样的套路练习,写作训练变成了押题解题训练。

 说《千字文》是最难的命题作文是有原因的。《千字文》成书于南梁朝武帝年间,据说梁武帝为了教诸王学习书法,让人在王羲之遗墨书迹中,拓出一千个不相重复的字,写在纸片上,因零碎杂乱没有次序,于是召周兴嗣,要他把这些零字组成文句,结构成篇,最好是让人容易诵读。

  虽然皇帝没有直接命题,也和命题差不多,因为第一是必须使用杂乱的一千个字,第二又必须让王子容易记忆;第三,肯定是最高水平了,不然为什么专门让你周兴嗣来写。你说这算不算命题作文呢?如果是皇上出一个目也许还没有这样难,因为当题目定下来之后,起码你可以在题目允许的范围内调动你的知识储备,文字的使用也没有什么限制,而这篇作文难就难在完全没有内容可寻,因为周兴嗣面对的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文字,就像一个建筑师你给他一堆残砖断瓦非让他给你建一座宫殿一样,面对这样的建筑材料,怎么下手啊? 

  周兴嗣(?—521),字思纂,南梁陈郡项(今河南项城)人。祖上曾任汉太子老师,家学素养厚重,本人更是以文学知名当时,深得梁武帝萧衍赏识,授官员外散骑侍郎,奉命编纂国史,著有文集百余卷应该是当时最著名的文章大家。从这篇文章的写作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才高八斗因为周兴嗣不仅用一夜的时间完成了文章,而且成就了一篇千古奇文。传说周兴嗣因为用脑过度他的两鬓也在一夜之间都花白了。 

  清初学者顾炎武称赞《千字文》“不独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道出了其传世经久的缘故。

  首先说“以文传”。《千字文》全篇主题清晰,章句文理一脉相承,层层推进,语言优美,词藻华丽,几乎是句句引经,字字用典。出典包括《易经》、《淮南子》、《诗经》、《尚书》、《礼记》、《春秋》、《论语》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纳自然、历史、社会常识,寓意深刻、结构清晰、语言简明优美,可以说是一首四言长诗。

  再说“以巧传”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浩瀚灿烂的,博大精深,不用说千字就是几十万字恐怕都难以尽述,《千字文》的巧就巧在它精确地将一文明史完整地浓缩在了一篇文章当中,组成了一篇中华文化“小史”或者叫“小百科全书”。

当代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说,古称“三百千千”为蒙学之尚。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而《千字文》是古今未有的奇书。认为它神思妙想巧夺天工之才。

据说《千字文》传出后,世人一开始特别疑惑,因为他们搞不清周兴嗣所写的文字为什么是比他早一百多年的书圣王羲之所书写的。其实这完全是人们不明白这其中的传抄所致。其实,造成这样的误解的原因是王羲之七世孙书法家智永和尚南朝陈至隋为满足时人需求,曾临摹了《千字文》八百册散发赠友,人们看到的其实是智永和尚的临摹本,并不是王羲之所书写。

当然,我们今天不仅看不到周兴嗣《千字文》的原版,甚至连智永临本也已经不存在了,有幸的是,相传智永曾书写《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分送浙东诸寺,其中有一本《真草千字文》墨迹本流入日本,至今幸存,启功先生考证:这就是八百本之一,并有诗云:“永师真迹八百本,海东一卷逃劫灰。儿童相见不相识,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我背诵吟咏的时候,这样的历史故事也一同在我心里产生回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