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为什么穷只能独善其身?《希腊思想的起源》阅读

(2022-04-21 20:39:48)
标签:

读书

教育

历史

文化

分类: 棚下读书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历史长河中也的确是这样,这成了中国这是分子的不二选择。“居庙堂之高”就想着兼济天下了,处“江湖之远”就只能独善其身了。“兼济”和“独善”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由能不能接近“庙堂”能不能进入“庙堂”决定的。

当然这样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春秋战国时,列国纷争,言论还是比较自由的,“穷”的选择还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比如孔子周游列国时碰到了很多隐士,长狙桀溺,荷丈人这些人不愿像孔子那样到处游说宣扬自己的思想,而是选择远离纷争,追求内心的清净。这个时候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孔子的前呼后拥的游说,隐者的自耕自食,都是自由选择,因此,孔子和隐者都是幸福者。

秦以后尤其是经过了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言归了正传,周游自然不可以,善其身也具有了规定性,因为善本身就具有规定性,关键是还必须是独善,抱团不行。善其身其实还是修其身,按照经典修身,这样才会有机会再进庙堂。善其身更多的是失意者的无奈选择。善其身也是心有不甘,想着有一天能乘舟梦日。

善其身的方式基本上都是回到田园,于是有了田园精神,田园生活。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生活不能有怨,不能有怼,不能有牢骚,不能有不满,必须是平静的,必须是愉快的。穷和达不仅是政治现实,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的思想现实,这已经成为他们的内在命运,这里面有着怎样的麻木和无奈!

苏格拉底不喜欢政治,但是他也用不着田园,用不着找那么一块地方独善其身,他需要的是广场,他的理想就是追问知识,就是唤醒困倦的雅典民众。苏格拉底虽然属于处江湖之远,但是他喜欢找人论辩,他讨论善,但并不是善其身的善,而是善的概念,善的内涵,他与我们的隐者没有任何相似性,雅典没有隐者只有智者。智者是社会政治的设计者和批判者。

还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选择远离权力,但是他们用不着独善,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学园,在学园中召集学生研究学问,他们的眼睛从来没有瞄向庙堂,这与我们知识分子的致思方式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因为无法达才选择穷,而古希腊的知识分子,哲学家没有这样的穷达困惑,他们是真正的思想家哲学家甚至是科学家,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们选择研究学问,选择教授学问。我们是学而优只能选择仕,没有开办学园研究学问的第三条路,也就是游离于政治之外、思想之外的路。

唐太宗开科举,看着新取的士子鱼贯而出,唐太宗就乐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什么是彀?彀的本意是罩住,束缚住。在这里彀成为一种政治设计,让仕成为知识分子唯一的选择,而通过这样的选择性强制把仕化成一种自我人格。入仕自然是达,无法入仕则只能选择穷,所以穷与达成为一种非此即彼的“要么要么人格”。

 也许有人会说陶渊明,田园生活化为内心理想,融合在一起,成为诗意完美的的生活。其实,真正了解陶渊明政治生活的人应该知道,陶渊明选择田园并非像他自己所极力美化的那样是“性本爱丘山”,更不是像他在《归去来辞并序》所表白的那样“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疾冻虽切,违己交病。”陶渊明之所以选择田园最主要的是为了躲避迫害,他曾经参与过桓玄政权,是被后人称为“乱臣贼子”的桓玄的幕僚和朋友,陶渊明可以说是一条在大军阀刘裕(此人在后来在篡晋的前后谋杀了两位皇帝)的政治大清洗中侥幸逃生的小鱼。

这一点袁行霈先生对陶渊明有过精彩分析他在政治斗争中当然不是一个风云人物,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也不甘寂寞。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仅仅用生性恬淡解释它的归隐,也是不全面的。他在政治漩涡里翻腾过,他的进退出处都有政治原因。把他放到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之中,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活生生的陶渊明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典型看到中国封建时代一类知识分子共同的幻想、彷徨和苦闷。”(《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

陶渊明有极大的危机感,他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伪装自己,让人看到他没有任何政治兴趣,让人看到他只热衷于山水田园,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逃避政治迫害。所以,田园的另外一个词就是逃避,逃避才是田园的本质。善其事也是为了保其身,全其身,善是外在的,保是内在的。

《庄子.缮性》对于什么是隐士早有过分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庄子说,隐者是当时机、命运不顺应自然而穷困于天下的时候,就要通过深藏缄默来静心等待;其实一种保存自身的方法。

  穷达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过是政治形势下的选择而已。当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我们能够感受到李白穷的困窘和达的欢愉。穷和达不过是一条路的两个方向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