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为什么穷只能独善其身?《希腊思想的起源》阅读
(2022-04-21 20:39:48)
标签:
读书教育历史文化 |
分类: 棚下读书 |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历史长河中也的确是这样,这成了中国这是分子的不二选择。“居庙堂之高”就想着兼济天下了,处“江湖之远”就只能独善其身了。“兼济”和“独善”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由能不能接近“庙堂”能不能进入“庙堂”决定的。
当然这样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春秋战国时,列国纷争,言论还是比较自由的,“穷”的选择还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比如孔子周游列国时碰到了很多隐士,长狙桀溺,荷蓧丈人,这些人不愿像孔子那样到处游说宣扬自己的思想,而是选择远离纷争,追求内心的清净。这个时候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孔子的前呼后拥的游说,隐者的自耕自食,都是自由选择,因此,孔子和隐者都是幸福者。
秦以后尤其是经过了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言归了正传,周游自然不可以,善其身也具有了规定性,因为善本身就具有规定性,关键是还必须是独善,抱团不行。善其身其实还是修其身,按照经典修身,这样才会有机会再进庙堂。善其身更多的是失意者的无奈选择。善其身也是心有不甘,想着有一天能乘舟梦日。
善其身的方式基本上都是回到田园,于是有了田园精神,田园生活。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生活不能有怨,不能有怼,不能有牢骚,不能有不满,必须是平静的,必须是愉快的。穷和达不仅是政治现实,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的思想现实,这已经成为他们的内在命运,这里面有着怎样的麻木和无奈!
苏格拉底不喜欢政治,但是他也用不着田园,用不着找那么一块地方独善其身,他需要的是广场,他的理想就是追问知识,就是唤醒困倦的雅典民众。苏格拉底虽然属于处江湖之远,但是他喜欢找人论辩,他讨论善,但并不是善其身的善,而是善的概念,善的内涵,他与我们的隐者没有任何相似性,雅典没有隐者只有智者。智者是社会政治的设计者和批判者。
还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选择远离权力,但是他们用不着独善,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学园,在学园中召集学生研究学问,他们的眼睛从来没有瞄向庙堂,这与我们知识分子的致思方式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因为无法达才选择穷,而古希腊的知识分子,哲学家没有这样的穷达困惑,他们是真正的思想家哲学家甚至是科学家,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们选择研究学问,选择教授学问。我们是学而优只能选择仕,没有开办学园研究学问的第三条路,也就是游离于政治之外、思想之外的路。
唐太宗开科举,看着新取的士子鱼贯而出,唐太宗就乐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什么是彀?彀的本意是罩住,束缚住。在这里彀成为一种政治设计,让仕成为知识分子唯一的选择,而通过这样的选择性强制把仕化成一种自我人格。入仕自然是达,无法入仕则只能选择穷,所以穷与达成为一种非此即彼的“要么要么人格”。
这一点袁行霈先生对陶渊明有过精彩分析:“他在政治斗争中当然不是一个风云人物,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也不甘寂寞。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仅仅用生性恬淡解释它的归隐,也是不全面的。他在政治漩涡里翻腾过,他的进退出处都有政治原因。把他放到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之中,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活生生的陶渊明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典型看到中国封建时代一类知识分子共同的幻想、彷徨和苦闷。”(《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
陶渊明有极大的危机感,他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伪装自己,让人看到他没有任何政治兴趣,让人看到他只热衷于山水田园,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逃避政治迫害。所以,田园的另外一个词就是逃避,逃避才是田园的本质。善其事也是为了保其身,全其身,善是外在的,保是内在的。
《庄子.缮性》对于什么是隐士早有过分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庄子说,隐者是当时机、命运不顺应自然而穷困于天下的时候,就要通过深藏缄默来静心等待;其实是一种保存自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