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惠施与苏格拉底之二《希腊思想的起源》阅读
(2022-03-19 20:49:28)
标签:
读书教育文化 |
分类: 棚下读书 |
《庄子·天下篇》说: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弱于德,强于物……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
庄子批评惠施学问思想“无用”,而这似乎也成了惠施思想学说的主要标签。有人曾经说,儒、道、法各家人物在其他许多问题上观点颇有差异,相互争论不休,但在对惠施等名家人物的攻击上,却差不多众口一词,而且攻击的理由差不多都是说这种学说“无用”。
惠施的学说表现出一种与儒、道完全不同的致思趋向。“历物十事”的内容,涉及到属于今天所谓自然科学的范畴,如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同时却几乎完全不涉及安邦治国、伦理道德、修身养性等先秦其他各派思想家热衷于讨论的问题。
荀子从儒家一派的立场上,对惠施的学说作了最为猛烈的抨击。他在《非十二子》一文中说:“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急,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
在荀子看来,惠施等人的罪名主要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非礼义之中”,其学说之所以没有价值而为君子所不齿,是因为“无用”“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
韩非子认为,惠施学说就像在策简上雕绘精细的图案之类的小玩艺,毫无实用价值。不仅如此,韩非子甚至认为名家学问对法家的法治还是一种对立的、消极的因素。他说:“坚白无厚之辞彰,而宪令之法息。”(《韩非子·问辩》)或许“坚白无厚”一类名家学问虽然原本与政治无关,但却有利于开发民众的智慧,尤其有助于锻炼民众的逻辑和言辞方面的能力,从而使民众更加聪明。而民众一旦太聪明就会来钻法令的空子,那样就不好统治了。
先秦诸子之间的争论中,评价一种学说的价值,往往不是看其在认识上是否具有真理性,而是看其操作运用上是“有用”还是“无用”。“有用”“无用”的实用主义标准,通常高于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中国古代主流学术传统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主流的特征偏重以人伦道德社会政治为研究对象而忽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探求,强调同一和谐而忽略多样性,重视政治道德实用而轻视科学性和理论的真理性。
惠施学说在先秦时期虽然也有一些“辩者”与之相呼应,但却遭到了来自其他主流学派的攻击,因而他的学说后来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所包含的上述那些可贵的特征也就逐渐淹没在中国传统学术的主流中。这也许是一件值得惋惜的事情。陈荣捷先生曾经指出先秦名家“代表着中国古代唯一的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而这样的思想倾向被压制被批判被否定不能不说是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