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湖北省建始县那些古老的桥

分类: 其他 |
建始历史悠久,于三国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县,迄今有1750余年。明代以来至中华民国时期,建始境内有古桥28座。解放后,随着公路交通的较快发展,多数古桥被弃用。不少古桥因山洪灾害、自然风化、保护无力等各种原因被毁坏。现选载6座较为有名的古桥。
石门河桥初名通济桥,又名石曼桥,俗称石门河桥,位于建始县高坪镇石门村一组与龙坪乡岔口子村四组交界的石门河谷之中,桥跨石门河(野三河上游河段),距县城东偏北38.3公里,北纬30°41′16.2,东经110°06′20.1,海拔703米,为单孔券顶石桥,长24米,宽5.4米,高16.3米,跨径14米,桥面设条石护栏,与两岸的“官道”相接。建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初名通济桥。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始县典史亢嗣基督工重建,名石曼桥,是县内现存桥梁中修建年代最早的石拱桥。1987年5月,该桥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河桥西岸峭壁中有一天然岩洞,形如门,故称石门,过往行人沿古道必经此门出入,因而桥以石门而得名。桥两端峭壁从山顶至谷底各有一条长约2公里、宽1—1.6米左右的石级古道,为古代江汉平原通往施南府的“官道”。最早见诸文字的是清嘉庆版《建始县志》之形胜:“两岸侧耸若相趁,可超而越。由西百折千回而下,逾涧复百折千回而上,约七八里而遥。涧底有石桥,桥上有亭,旁有石栏。憩坐其中,望两岸悬崖万仞,烟雾迷漫,林木荫翳,仰视天光。一缕泉虢虢乱石间,令人骨悚魂惊,殆‘别有天地非人间’矣。”民间传说是明末李自成部下将军张献忠入川时命将士各带一块石头一夜之间修起的。据传,桥东端所立碑刻于清同治初年被山上巨石滚落砸毁。石门洞中立有的修路公德碑刻在“文革”中被砸毁掀下河谷,桥上石护栏部分也被掀入河中。桥处河谷狭窄,两岸悬崖峭壁,山势陡峭,植被葱茏,景色壮美,河水常年不断向南奔流而去。清代《建始县志》中多有关于石门河的吟咏。如今,该桥仍是两岸村民过往的主要通道。桥东头有一棵川黔紫薇(俗称“马灵光”树),胸围1.6米左右,高大笔挺,河畔乡民逢年过节辄上香燃鞭,给树攀红挂彩,延续至今。
万寿桥位于建始县业州镇杨柳池村三组(小地名稚溪河),横跨稚溪河(又称龙驹河)上,北纬30°31′29.6东经109°40′00.2,海拔512米。桥东为恩施柏杨坪乡东岳宫六组,西为建始业州镇杨柳池村三组,桥东地形为山坡,距209国道约4公里,桥西为农田,不远处有一户秦姓农家。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为恩施大荒义绅张谋邀建始首士谢海楼和恩施首士王丹岩联合以工代赈方式开始修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告竣,为单拱石拱桥,桥长49.9米,宽5.6米,跨径23米,桥面距河床水面高14.4米。桥东砌16步石级,桥西砌43步石级,桥面砌方条石护栏。桥东端立有两通石碑:一通为清光绪年间建桥功德碑;一通为民国时期的“恩建界标”碑。
万寿桥做工精细,工艺考究,形貌美观,至今桥体稳固,通行完好。但桥面条石护栏大部分在“文革”时被毁,现仅存两段。两通石碑尚存,清代建桥碑刻,风化较为严重,部分文字无法辨识;民国时期界碑残损,文字清晰。此桥地处河谷,风景优美,但离公路较远,相对偏僻。昔日繁忙的“古道”,如今却行人稀少,桥面多生杂草。
永定桥又名迎恩桥、惠远桥,俗称南门大桥,位于县城南街口(俗称火行),跨越广润河,与朝阳街(原草纸街)相接。海拔560米左右。
嘉庆年间,建始知县杨兆杏倡修石桥,城乡集资二千余金,建成石蹬七座,架木为梁。清道光七年(1827),在代理知县郑伟的倡导下,集资重建六孔石拱桥,7月兴工,11月告竣。桥长23丈,宽1.1丈,命名“迎恩桥”。由于当时缺乏对水流量测算的方法,这座桥仅十年光景即被冲毁。
道光十八年(1838),县城太学生谢茹芝见迎恩桥毁于洪水,慨然捐建,以木为梁,贯以铁环,可随河水的涨消而伸缩,并采取了“柱磉嵌石”、“当湍悍处椓、顶桩”等加固措施。道光二十年(1840)仲夏,大雨经旬,洪涛冲激,桥身复被冲毁。谢茹芝复购木重建,较以前更加高而牢固,且于南北两岸筑砌石堤,别治园田,以其收入专供维修桥梁之用。时建始县知县袁景晖于竣工后题桥曰“惠远”,并名其河曰“广润河”,额赠谢茹芝“厚培福基”。广润河、惠远桥之名自此始。
同治年间,惠远桥尽圯毁。光绪四年(1878),知县卢梦麟新建五孔石拱桥,长22丈,宽1.2丈,高1.8丈,竣工后改名为“永定桥”。永定桥在通行34年后,即民国元年(1912)被洪水将南岸一侧两孔冲毁。当时县城西街有个叫黄羡钦的举人,任浙江宁波县知县,捐银400两,加上募捐,将桥修复。37年后的1949年5月,所修复的两孔又被冲毁。1950年7月,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洪水,将残存的3孔全部冲毁,永定桥荡然无存。
一阳桥又称朝阳桥,位于建始县官店镇雅池坝村七组,北纬30°10′54.8″,东经110°0′041.2,海拔1154米,为单孔石拱桥,呈东西向跨在金家河上,桥长19米,宽3.5米,高5.6米,跨径6.4米。该桥始建于清乾隆前,后垮塌。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修。嘉庆十五年(1810)、光绪十二年(1886)进行维修。解放后,又进行两次维修,最后一次是1987年,桥面增设石护栏,将桥两端七步青石石级拆掉与公路填平。桥西30米处立有一通清光绪十二年维修朝阳桥的功德碑,碑基本完整,字迹腐蚀严重。桥西头草丛中遗留乾隆年间重修该桥的残碑一块,现存上半部分。
该桥桥基用青石砌成,东端桥基为河边基岩,曾为官店镇雅池坝通往鹤峰、恩施等地的古桥。二十世纪后期,由于雅池坝村在修公路时为利用该桥,将桥两端青石石级拆掉用土填平,破坏了原来的风貌,该桥成为乡村公路桥,车辆从桥上通过,对桥身带来损坏,桥拱内已出现裂口。
永兴桥位于建始县业州镇朝阳社区(小河边小区),北邻建(始)恩(施)公路(209国道城区段),居民密集;南接小河边居民区;横跨交养河(小河),呈南北向。海拔556米左右。该桥原为木桥,1921年,川军团长蔡北平以禁烟赌罚款和募捐等筹资重建,为单孔券顶石桥。桥长27.9米,宽4.4米,跨径13米,高7.5米,南砌石级26步,北砌石级20步。桥面两侧下部各有“永兴桥”三个正楷阴刻大字,保存较好。桥面两侧砌条石护栏,有部分保存,两边护栏下方原有石刻文字,已于“文革”期间被凿毁,无法辨识。据附近居民所介绍,石刻为“蔡北平建”等文字。
永兴桥是建始县城内唯一一座现存的老桥,是当年民众经小河出入县城南边的主要通道,现已弃用。建桥石碑原立于桥北端,多年前已毁失。近些年,当地居民在桥北端修建私房将北面出口堵死,石级被私房覆盖一部分;桥南端被居民菜园及杂物占去一半,勉强能进入。目前桥身稳固,桥面石块、护栏及石级,受风雨浸蚀,有一定的风化现象。
普济桥初名永寿桥,俗称康家桥,位于建始县高坪镇花石板村9组与巴东县野三坝交界的野三河上游河谷之中,东经110°05′31.5,北纬30°39′44.5,海拔636米,为单孔券顶石拱桥,呈东南至西北向,长40.5米,宽6.55米,高17米,跨20.1,桥东南端铺设青石石级30级,每级规格均长,宽0.36米,高0.17米;桥西北端石级7级,长宽亦同。桥拱顶内悬挂约1米长的镇桥铁剑。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为施南府知府田三乐倡修,名永寿桥,后坍圯。清道光十七年(1837)修建施宜大道时,恩施生员康先之呈请于野三河创建石桥,清道光十九年(1839)建成,名普济桥,民间亦称康家桥。
普济桥两端各立建桥碑刻。桥西北立“永寿桥”碑刻,碑中记载了施南正堂田三乐倡导及捐修者姓名84人,捐银79两5分。“普济桥”碑刻立于桥东南端,记述了当时的环境以及建桥的相关信息,桥碑已毁于上世纪70年代。
普济桥是建始高坪原“施宜古道”(施南至宜昌)在野三河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普济桥东南端地形为缓坡,西北端为悬崖。上游两岸悬崖峭壁,下游两岸河谷幽深,河水终年不断。桥东南端沿古道1.5公里到达野三坝小集镇,西北端向下游约500米原有一户人家(现已搬迁),沿古道上行1.5公里到达高店子集镇。普济桥历经一百多年桥身稳固,但桥面石栏杆不存,碑刻被毁。“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桥拱两边阴刻“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标语。
2006年,普济桥下游修建野三河电站。2010年4月8日,水库正式下闸蓄水,普济桥随之被淹没于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