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秘古镇建始县官店口

(2022-11-15 09:55:29)
分类: 其他

      建始县官店口镇西接恩施、东连巴东、南靠鹤峰、北临干支流呈“非”字形分布的清江景阳,距县城一百余公里。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与中国东西部分界线东经110度线在这里交汇。几百年来人类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演绎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谜团。她的神秘强烈吸引人们去探究揭开包裹在她身上美丽而动人的层层面纱。

  一、蛮子、搬家子

      建始官店口镇及与之相临相连的巴东泗井水、建始景阳部分高山地区四周都是低山河谷。东有伍家河、北面是干流清江、东面有支锁河、南面有茶辽河及长河。久远的古代仅有少量的禀君后裔“巴蛮”与“清江蛮”世居于这些河谷地带。伍家河的向王尖、向王天子洞是这些族群祭告祖先的地方。

  在明清两朝江西填湖广继而演变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中,始于元末止于清初廪君另一支后裔容米部落自宜昌府长阳资丘容米洞溯清江及其支流向西迁徙。他们挽草为记占居伍家河、清江、支锁河及其支流茶辽河、猪洱河的低谷平坝,种植水稻、栽培果树兼以渔猎为生。他们在同土著巴人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田、向、黄、谭、覃”五族土家社区聚落。

  容美盛时,建始、恩施清江以南地区全部归属容美土司管辖。相对封闭独立而又恶劣的自然、社会生存环境,使这些地区形成独具土家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传承和称之为“蛮子腔”的语音系统。他们至今保留着跳丧(撒儿嗬)、放话、约话等古老的婚丧习俗,民风强悍、急公好义,保留着巴人尚武的民族血性。其中最能代表其族群身份的除了廪君(向王天子洞在伍家河谷之内)崇拜外,那就是独特的、可以算作是先秦语言活化石的方言古语。“蛮子腔”属于土著古语,操“蛮子腔”是巴人、融入巴人的早期容美移民的后裔。他们称母亲为“恩娘”、称年长妇女叫“老巴子”,姑母叫“牙牙”等;词语中也保留了许多巴人的族群记忆,如“巴左手”(左边)、“巴右手”(右边),“巴兴不得”(正好)、“缺巴湿”(湿透了)、“造孽巴撒”(可怜)等等。此外,这些操蛮子腔的人群,读“天”为“千”、读“地”为“季”、读“爹”为“阶”、“调”为“桥”,读“听”为“亲”、“林”为“能”、“跳”为“俏”,读“胡”为“福”、“听”为“青”等。这些方言古语我们现在听起来虽觉陌生,但也很可爱。比如某人找邻居借梯子,便说“把您(儿)的妻(梯)子借我用下哈”。主人则说:“好哈,莫把我妻(梯)子搞坏哒哈!”。“蛮子腔”是先秦古音的残迹,是巴人古语的活化石!在普通话流行的今天,这种现象仍在望顽强生存。在土家族开发低谷平坝的时候,被四水四面包围的官店大部,建始景阳清江以南,巴东泗井水的高山地区还是一片没有开发的原始森林。

  康熙初年,容美土司开始走向衰落。明末清初在镇圧张献忠农民起,义过程中“八大王洗川”,后康熙平定三藩致使四川地区人口锐减。(建始县改土归流前属四川夔州府辖)明朝江西填湖广移民潮在清政府打破“汉不入山、蛮不出洞”政策限令后继而演变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

  康熙末年到乾隆年间,江西、湖南、两广汉人迁入这些高山地区垦荒或经商。移民们从三个方向这一地区的核心官店口集镇一带进军。一路从湖南过容美邬阳关抵达官店;一路从荆州出发经容美移民古道长阳、资丘、巴东金果坪抵达官店;一路经建始花坪关口、景阳中渡口、双土地抵官店。移民们沿着猎人们走过的羊肠小道,一路披荆斩棘。他们广泛分布于高山地区的坦、坪、坡、坝、池、槽等适宜于耕种地区。特别是“改土归流”以后,大量的外来移民在此挽草为界,伐荒烧畬,坐贾经商。他们将从美洲传入中国的玉米、土豆、红薯、烟草、西红柿等适宜于高山种植的作物种子带进来进行种植并取得成功。他们进入这一地区进行拓殖最多的只有十二、三代人。

  刚进入这一地区挽草为记的移民们以一姓或两姓广泛分布于适宜种植的高山平坝地区,形成自然聚落。以这一地区官店口为中心的高山自然村落形成相对稳定的搬家子聚落。搬家子们在几百年的繁衍生存中,在融入当地社会之时形成一种特殊方言搬家子腔。操“搬家子腔”的人群则是历代移民。搬家子腔则是江西、湖南、两广等地移民将各自母语与土著古语、时兴官话混融的一个语言变种。较之于“蛮子腔”,“搬家子腔”有几个特点:一是因为是外来移民,很多时候需采用当时的官话才能与本地土著沟通,因此“搬家子腔”现在听起来有点接近普通话;二是他们刚来的时候,在强悍的土著面前处于弱势,必须谨慎卑谦、慎言慎行,故其语调平缓,多带拖音和儿化音,让人听了舒服,不会因语言障碍而引起与土著居民的误会和纷争;三是他们也存留了部分母语,所以有很多连他们故乡都没有保留的方言竟奇迹般地在“搬家子腔”中存留了下来。这也就是官店、花坪、恩施红土高山地区口音接近,而低山平坝的口音接近的原因。在建始县城工作、经商、定居以及临时打工的官店、景阳人很多。只要听到这些人讲话,大体上就能知道他们是官店人、还是景阳人。

  二、施宜古道、川湘盐道

  改土归流前后,抵达官店口集镇一带的移民聚落在这里开荒拓殖、伐木烧荒、坐贾经商兼以狩猎,住的是毛草棚,喝的是天露水,与虎狼为伍、獐麂为伴过着茹毛饮血的传统农耕生活。

  传说从不同方向进入官店口集镇附近的移民聚落还是被原始森林所阻隔,互不通音信也没有往来。一日,官店镇七里荒的移民听到官店口的鸡叫,方知这边还有人烟。为了加强联系和往来,两边的移民从阻隔的原始森林之中开辟出了一条林间小道。散居景阳、官店、泗井高山地区的汉族移民们逐渐通过林间小道联络了起来。

  雍正年间,经摩峰向北打通了到达粟谷坝土司大寨的小道;经猪洱河向东打通了到达金鸡口、金果坪、邬阳关的小道,从而连通了经长阳、资丘、金果坪、金鸡口、邬阳关的容美移民古道;经伍家河向西南打通雅池坝到恩施石灰窑的小道。从宜昌府到达容美、湖南经官店口是一条更为便捷的通道。山民们开辟的林间小道由于走的人多了,逐渐变为大道。官府始在这里设兵、驿站和盐店。官店口由官临口沿明制更名为官店口。一说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时有一流官路过此地并住一宿,官店口集镇始正名。后在官店口集镇一带筑二小庙以示纪念。在上街头筑官庙,所在地取名为官庙坪。在下街另筑一土地庙。

  乾隆年间,逐渐增多的移民们经战场坝向北打通了挖角坦,连通了双土地,这样就沟通了一条新的川盐入湘大道。经伍家河向东打通红土小路,从而连通了施宜古道。官店口当施宜古道与川湘盐道交汇之十字路口与清江以南景阳、官店、巴东泗井高山地区之米字路口。嘉庆、道光年间徐、欧阳、罗、杨、向、谷、晏七姓商帮以商业资本进入官店口集镇,或官兼商或农兼商或工兼商,行座兼营。商帮把官店及其周边的桐油、生漆、茶叶、动物毛皮、中药材收购起来转运到湖南或宜昌,并运进日用杂货在山中销售。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淮盐入湘之路阻塞,第一次大规模川盐济湘开始,商业资本再次大规模进入当施宜古道与川湘盐道相交汇的官店口集镇。这些商帮在火,烧,屋场的废墟上把官店口建成建始清江以南最大的乡场,使之在清同治年间发展成为建始四镇八集之一。清宣统年间其座商与行商就达60余家。

  民国初期,相对安宁与偏僻的官店口集镇迎来了他的黄金发展期。周边农村商业资本就像滚雪球一样进入集镇。抗日战争时期,除大量逃亡的官员、商人、学生、流民进入官店口集镇外,贵州、荆州、江西、长阳以及汉阳客等外地商帮进入官店。本地帮罗洪建与江西帮谌裕丰展开竞争。各据人员与口岸的优势,在经营品种上互相让步,做到和平相处。医邦蹇长茂、郑美利、钰祥顺、泰和森进入集镇。解放前,官店口与双土地、猪洱河、恩施石灰窑、红土、巴东泗井水、金果坪、鹤峰邬阳关相连形成建始清江以南最大的商贸网络。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枇公路修通以后,改变了盐道在官店集镇的走向。

  改革开放以后,扼建枇公路隘口的官店口集镇因得利于建枇公路比周边的巴鹤公路、恩鹤公路早修通近二十年之便利,使官店口集镇发展成为清江以南恩、巴、建、鹤边界最大的乡贸集镇。同时官店口集镇老街逐渐被边缘化。

  三、双龙戏珠、万马奔槽

  嘉庆年间,进入官店口集镇一带的欧阳、罗二族在白-莲-教火,烧,屋场的废墟上开始考虑建新街了。是迁到长槽的杨树坪还是营盘岭下的狮子包举棋不定。于是,他们从湖南请来堪舆先生进行选址。云贵高原武陵山余脉从湖南经鹤峰、恩施交界之处,从官店口西南角经原岭、照京坪高山盆地由西南向东北坡降延展成大岭山。西控伍家河谷东扼川湘盐道与施宜古道的云盘岭由西向东坡降延展,两脉相交于狮子包,狮子包成为二龙戏珠之地。长槽杨树坪以北又异峰突起,诸峰两端为河沟、海沟两条小溪。河沟由东向西流向白果坝,两溪均为粟谷坝河之正源。杨树坪成为万马奔槽之地,惜河沟是向西流的肥水只流外来人。称土两相权衡,狮子包的重于杨树坪,最终决定将新街搬迁至狮子包周围。

  欧阳、罗二族在经商、课地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财富。二姓族人用马槡树做柱头以封火墙相隔建起了官店口集镇上第一批最为古老的四进杆栏式四合天井屋,街心修有排水沟,沟上以木板做桥,筑有青石板土石路。欧阳、罗二族与徐、向、谷、晏等几姓族人共同缔造了现在的老街。民国时期逐渐形成以欧阳、罗二姓为主导的姻亲百家聚落。现在集镇老街欧阳与罗氏及与之有姻亲的居民就占居了老街的大半壁江山。位于现长槽与狮子包交界处的水井湾欧阳族人老屋在解放后逐渐被废弃朽掉。集镇习俗与汉文化相差无几,每年正月都要玩龙灯、舞狮子、耍猴以迎接春天的来临。

  晚清至民国时期,以商业资本凝聚起来的官店口集镇异常繁荣。部分破落商人相继离开这里。部分家道中落的商人从事打铁、纺染等手工业,有的从事理发、缝纫、餐饮、客栈等服务性行业。部分家道中落的族人有的受顾于商人,成了川湘盐道上及周边的背夫。建官公路没有修通之前,他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臂膀和双脚丈量脚下的土地,把这里的土产品运向四方,又把本地需要的日用消费品运回。赵家坪、匡家坡、毛斯坪与一字山的和老坡留下了他们开荒种地的身影。

  与老街相对峙的便是一字山了。山上有一棵大梓树。每到春天,这根梓树开出黄色鲜花的时候,便告诉人们春播的时间到了。在这里开荒的欧阳族人们累了便在这棵大梓树下休息休息,喝喝茶、聊聊天。开出的这块地便以开地之人命名,称之为和老儿坡。那根大梓树也见证了他们的劳作过程。可惜在土地下放以后,这根官店口集镇的风景树、地标古树被人砍掉。欧阳、罗二姓族人们尊师重教,兴办私塾,聘请教师供族人读书。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建始县参议汪碧波将西坡汪家、集镇欧阳家、白果坝蔡家私塾合并,在赵家坪创办官店口小学,清江以南首开新式学校。集镇居民捐钱捐地,捐物捐料。长期以来,官店口老街集镇的文风日盛一日。解放以后,先后走出了工程师阳时秘、武汉大学教授欧阳桢人(又名张洁)、任教于清华大学的美国留学博士呙润华、北京大学学子陈剑飞等建始名人。他们都是欧阳氏姻亲之后裔。在优良学风的影响下,外姓族人也多获成功。世界银行官员谭杰的老家就在官店口老街。解放以来,官店口老街的居民通过读书走出去的就有上千人。官店口的商业精神、勤劳勇敢和尊师重教成为官店口老街的灵魂。

  四、

探秘古镇建始县官店口


   五、李四光、官店铁矿

  官店在古代就有开采铁矿的历史。据《宋史·地理志》记载:“施州清江郡县二为清江、建始;监一,广积,绍圣三年(1096)置,铸造铁钱,是施南府属之产铁,唯建始最久。”晚清官店晏姓商邦在转运官店铁矿石到湖南治炼的过程中落户官店口集镇。

  1937年9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组织湖北矿产调查队对鄂西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其中将官店铁矿调查列入《鄂西地质资料》中,这是揭开官店铁矿的第一层面纱。

  1955年,冶金部地质局四川分局第五调查队在官店一带开展普查。1956年,冶金部地质局四川分局604队对官店矿区进行普查和详查。1958至1959年,604队对官店铁矿进行勘探。1959年10月,604队对该区进行补勘。最终,一个铁矿储量为3.88亿吨的大型铁矿横空出世。

  五十年代604队进入官店以后,政府、食品、供销、旅社、学校、邮电、医院以及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七站八所沿建枇公路向长槽方向搬迁扩展。官店口集镇的骨架被拉开,奠定了现代官店口集镇规模的雏形。为开发官店铁矿李四光在苏联专家的陪同下来到官店口。李四光提出在清江筑坝,然后修一小段铁路直达清江,将铁矿转运到长江,再运到武汉加工冶炼。不过李四光的设想,那时对官店人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梦。五八年官店口镇与全国一样开始大炼钢铁。虽然在以后的日子这里出现了经济困难,但整个官店口集镇一半的街道用来炼铁。铁业社那倒锅的作坊整夜烧得通亮。这一段时间也许在官店口镇的历史上是最为热闹的一段时间。

  改革开放以后,官店口镇商品经济发展起来。新集镇沿河沟长槽既建枇公路修建发展。自从引进超市后,新的城市理念融入城镇建设,加快了城镇的改造速度,集镇的形象大为改观。武钢双五十万吨项目在官店口集镇座山云盘岭的山腰罗裙岩上马,从此改变了矿区搬迁户的命运,使他们提前步入了小康,同时也提高了官店口人的心理预期。已改造成一个现代化集镇的官店口展现出他特有的风彩。现在高速公路已通,铁路也即将开通;水布垭电站完工,清江航道形成。李四光对建始铁矿开发的设想即将变成现实。

  徜徉于清江南部建始县官店口集镇老街,虽不见了呈阶梯分布的青石板路,现代钢混结构的平房也在一步步吞噬她古老的容颜。但老街大部原貌依然保留了下来。透过那依稀可辩风火墙的飞檐翘角,那杆栏式吊脚楼与四合院式的天井老屋,似乎还可以听到过去的宣闹与繁华;那略显颓垣早已斑驳的木瓦房依然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