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笃行不怠(李嫡)
(2023-10-10 19:49:27)坚守初心,笃行不怠
——2022-2023学年工作室学习总结
昆铁五中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回首这一学年工作室学习的点滴,有忙碌、有奔波、有喜悦、也有收获,历经的每一帧都是风景,等待的每一刻都是沉淀。自参加工作室以来,我遇到了诸多优秀的语文界大咖,也相逢了活力满满、积极奋进的小伙伴。他们有的人似雄鹰,有的人如捷豹,而我这只小蜗牛能与优秀的他们为伍内心欣喜之余常感上天有眷顾之意。因此“蜗牛”虽然慢,却也一步一步的不断努力前进着,且让时光成为她教育教学成长路途中最好的伙伴与见证者。
学无止境,教学相长——自我充盈
在过去这一学年中,带着教育教学中的种种疑问,我进入不同老师课堂,聆听专家讲座,领略名师风采。他们精辟的论述、独到的见解、渊博的学识无不影响着我。这一场场知识的盛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让我茅塞顿开,醍醐灌顶。
还记得周老讲座中提到这样一段话:“学生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进入课堂的,那么,我们的课堂,就应该因为鲜活的生命而灵动,而深刻,而尽显张力。”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如何使课堂灵动、深刻、有张力?
在“作业讲评课教学实践与探索”的专题研讨中,我深刻意识到自己作业讲评课的方法单一,内容枯燥。很多时候作业讲评变成了对答案,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参与度低,只重解题过程,忽视方法指导与思维训练。在听完两节作业讲评课以及师父和工作室伙伴们的研讨后,我也开始尝试在教学中做出一点改变。首先关注学生需求,有效布置作业。作业数量不在多,而在精。其次,找准作业问题,以学定教。在此过程中对作业批改情况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用数据来指导作业讲评课的教学目标制订,以此增强作业讲评的针对性。最后,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加作业讲评课的形式,把讲台“让”出来,答对的学生可以现场演示,分享他的答题方法,答错的学生也可以上台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或者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同难度题目分给若干学习小组,在小组间形成竞争。为了重视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纠错整理的习惯,我尝试鼓励学生主动建立错题档案,并指导他们进行分类整理,定期巩固,以防再出现类似的错误。按照这样的方法实施一段时间后,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新课标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实施落地?课堂又将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些问题成为了众多一线教师的疑惑。幸运的是,在师父精心组织的一次次工作室活动中,我慢慢地对新课标有所理解,也在日常的教学中开始努力一步步践行新课标。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即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面对真实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真实的发展”。学生不仅需要在真实情境中学,更要在真实情境中用。
在情境教学这一块,我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教授《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我设置了一个学习情境,即让学生化身为导演,协助主办方完成视频《智取生辰纲》拍摄的前期准备工作任务。课中,通过梳理剧本、镜头聚焦、演员试镜这三个活动,“导演”完成短视频拍摄方案,课后“导演”结合研讨过程初步完成短视频拍摄。令我惊喜的是,在这样的情境带动下,原本沉闷的课堂开始变得热闹了,学生积极参与到任务当中,学习的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学而有思,笃行致远——反思展望
回首俯瞰,抬头仰望,一路收获的同时也有很多遗憾。关于“单元整合”,师父邀请了许多名师、大咖为我们解读“任务群”、“大单元设计”、“新课标”等关键词,并组织大家完成了许多可行的教学设计。但我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笔记上,真正把单元整合应用到日常教学的次数很少,教学中还是以单篇为主,沿袭传统的方法。此外,教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撰写教育论文,既是教师教科研能力的一种具体的展示,也是提升教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但在工作中,我总以忙碌为借口,没有将教学中所获得的灵感及时整理成论文。
今后,我会积极克服自己存在的惰性,加强自律。及时整合梳理学习内容,将知识内化于心。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专著、论文等学习和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拓宽视野,拓宽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并将所得转化为文字,努力将学习所得和实践结合,将学习成果落实到具体教学中,使自己的学习成果可视化。此外,还要注意整理自己的实践成果,例如教学设计、学案、课件、学生作品等,虽然成果不够完善,但也能为今后的进步提供经验和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