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再教《三峡》的些许新自我认识

(2023-09-24 11:44:29)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荷风组

关于再教《三峡》的些许新自我认识

昆明市第十四中学高新校区   李鹏翔

再次上《三峡》,心境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每一次,首先我对它应完成的常规教学目标,基本了然于胸,不会像刚上讲台时慌乱到只能循规蹈矩,本本主义;其次赶上了新的课程改革,很想试着跟上最新的理论变革,让它来武装自我的课堂,给学生不一样的语文课;更加不同的是因为这次我有幸接收到了工作室的一个研学交流任务,需要借班到一个相对大的场合中上上这篇“老课文”。

如何将这篇很多老师早已烂熟于心的文言文上出一点新的,属于自我特色的课堂味道来呢?一时间成了我心中最为重点关注的点。“产品的新特色”如紧箍咒一般将我紧紧缠绕,如何新,我承认自己是迷失的,因为我在力求所谓的与众不同,而脱离了这样一篇厚重的老文章,其实有它绕不过去的教学使命这一根本出发点。于是,这一时间所做出的的情景设计,活动任务设计,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终是没有思考到这些设计它们的终极归属是哪里,我的课堂教学终极目标究竟是为何。在与师父、师姐妹的一次研讨的过程,逐渐发现自己的设计,并没有清楚考虑到课堂教学设计要完成的任务指标。各个环节都在力求形式的新,是各自为战的。如果把课堂设计作为一件“产品”的话,我自己一直纠结苦恼的是,跳出自己的产品本身,在力求脱离产品的包装的形式。自然,皮肉分离,自己都不会满意。交流之余,忽然对一句话深入感触“该教的东西是不应该回避的”。是的,不管如何包装,每个产品,它的终极功效是不应该被改变掉的。正如《三峡》中,它的景物的特点,作者所蕴含在景物中的深情,作为一部地理著作所蕴含的文学艺术价值,是不可以,也不可能被回避的问题。知道了必须要完成的目标根本,我便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定位。于是,不管接下来将要涉及什么活动,我知道我都应该是围绕着哪个具体来展开了。由此可见,即使是老课文新授法,也要知道老的魅力在哪里,新是新在哪个方面?经典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授课目标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而新的理念与形式只是说一篇老课文以新面孔,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更加贴合时代,贴合学生的学,具体学习生活,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更有利于学生走进这样一篇距他们现实生活较远的文本,最好之后还能够走出来,见识与之相关联的当下生活。

基于上面的一点认识,我也明白自己即使再如何创新,终究还是要带着学生在老的学习内容和新的授课模式中,领略到《三峡》中该要学习到的内容,包括它的语言,它的艺术特色,它的情感。我要在经典的目标上打造出特色,如何能体现出这堂课是我来上的,而不是别人来上的,如何让我上过的课留给学生与他人不一样的感受呢?这就涉及到了一个 “课堂特色”的打造。在打造课堂特色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的便是如何让特色更特?经过师父的一再引导与点拨,以及与师姐不断的交流中,我才明白自己的备课视野过于狭窄。作为课堂的设计师,如果没有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就课文讲课文当然局限于课文,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循规蹈矩”,何谈特色呢?没有高度谈何特色呢?因此,我的手中不再仅仅握着课本,开始转头去寻找与课文相关的大师级的解读,在读了n篇的相关名师名家的教育教学论文论文以及大师级的解读,包括多方听取同行们自我的解读,再静心想想自我的认知与感悟,回归教学目标,回归文本,再次去真真正正的感受文本里边的一字一句,才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本身所应承担的教学任务,也解读到文本中的字字句句对于教学目标落实所承担的分量。至于特色的打造,好像并不像先前那样毫无头绪。教师备课有高度,正所谓站在巨人上的肩膀,即使不能够一眼万年,极目天尽头,但是至少能明确比原来自身更远的方向,能看到了学生看到之外的学习内容,并且进一步明白了围绕着中心点所延展的目标。

用“上帝至上”中的“上帝”来称呼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很不恰当的比喻,我在此仅是想说说我自己对课堂设计的理解。作为一堂课来说,学生是它的主体,终极收割者与受益者。所以,学生在一节课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到了什么,学习感受如何,实际应运能力如何,可以说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一个最根本的判断标准。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设计的出发点和终极点都应该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设计,学习活动,作为设计者本身的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将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后的收获与感受,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课堂设计中多问自己几个设身处地的问题,“老师的这个情境对我有吸引力吗?”“通过这个活动,我学到了什么”“老师的这个任务是不是来得有些莫名其妙”……如此考虑,我们所做的课堂设计能为更多学生所受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设计而设计。比如这次的《三峡》授课中,我设计的情境便是“国庆三峡奇妙游”,师父在点评中提到,我自己也是深切感受,为了情境而设计的这个情境,并不是非常的妥当,当初设计出发点就是为了有情境而已。当一味的将这样的一个情景给扣上去后,在实施过程中,我就发现其实没有展现出此情景的多大效用,反而是在后面我们更有针对性的对学习目标进行训练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受用。我们情境设计活动设计等,不应该盲目,应真真实实的将自己换位为学生,去感知自己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可能更接地气,执行的更实,更为学生所需。以学生的学为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说在一定程度上真真正正的为学生受用,也才能称得上是一堂好课吧。

认准目标,力求高度,设计为用,老课新教的路上,我将去除固化,不改根本,努力学习,不负与学生,与新时代语文课堂的相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