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丽)当经典阅读遇上情境活动

(2023-06-03 19:42:54)

经典阅读遇上情境活动

                                 昆明西山粤秀中学 黄丽

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为学生的整个人生打底子。但经典大都是过往时代留存下来的,毕竟离今天比较久远。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与学生有一定隔膜。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彰显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也指出,“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设计明确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进而彰显出经典的时代价值。

   现在实施任务群活动、大单元学习,老师比较关注如何组织活动,如何设计营造学习情境,阅读量大,大家担心教学活动热闹,舍本逐末。如何避免过于重视情境活动而忽略经典阅读呢?情境活动要学生所思所想出发学生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

学生所思所想出发

   从学生所思所想出发设置情境活动,可以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文言文单元日常教学,老师很疲惫,学生很沉闷;而殷老师和朱老师致敬先贤,传承经典”为主题这两节课,将八下第六单元的古诗文单元整合设计,其中的两节课,通过朗诵擂台赛和开盲盒的形式,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注入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至今记得有个小组在组内选拔时卖力地大声朗读《卖炭翁》;学生一次次开启盲盒时的欢呼。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体验擂台赛,开盲盒来完成任务教学模式转变,由“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学生做—教师导”;学习模式转变,学生由“坐着听—被动灌输”变为“体验做—主动探求”;评价模式转变,由“结果测试的单一评价”变为“过程参与的多元评价”。这样的学习任务,将学生阅读经典与现实生活和自身联系起来,学生愿意主动去亲近经典,这是教学重要的一步。

学生能思能想启迪

  对于经典课文,语言形式有些“隔”是很正常的,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思能想。学生懂了的地方老师放手,学生没有读懂,能力达不到的地方,教师相机给台阶或支架。朱老师在赛后给了学生古诗和文言文朗读提示,殷老师在课堂结束时给了学生三首叙事诗的点拨提升,都是给学生在完成任务递的梯子。关于朱老师的朗读提示放在比赛后,师父说朗读指导放在课堂的不同环节,功能效果也不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再给朗读指导,也是一种选择。殷老师将研读文本、演绎文本十多个盲盒内容给学生,是朱老师和殷老师都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体验实践展示的机会。也许学生在自身摸爬滚打中能力反而得到了锻炼。反观自己的教学,总担心学生会在途中遇到各种障碍,沿路给提示牌。

学生应思应想前进

传承经典,引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深处,就是通过语言认识文化的过程。不然就会浅表的热闹活动,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朗读、演读加上必要的点拨,引领学生感知诗文主要内容,体悟作者情怀。用语文的方式,注重语言运用,在语言实践中去培养思维、审美能力与文化自信。

 

    我们建构情境,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经典的恒久魅力,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运用语言表现美、创造美,体现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进而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