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学习徐杰老师执教《朝花夕拾导读课》随想
(2023-03-13 15:41:40)
标签:
教育 |
分类: 荷芳组 |
观摩学习徐杰老师执教《<朝花夕拾>导读课》随想
2023年2月17日-19日,我有幸参加了“新课标下任务群课堂教学研究与实施研讨会”,这次线上教学观摩学习活动,我受益匪浅,听完了徐杰老师执教的《<朝花夕拾>导读课》,心中除了赞叹和佩服,更多的是自己有所收获的那份欣喜。
徐杰老师的这节导读课,正如他自己说的,题目叫《鲁迅的“恨”》。整堂课以“恨”贯穿,这在众多导读课中是鲜有的。爱恨情仇,古往今来,一直让人着迷,学生也不例外。课堂伊始,屏幕显示“《朝花夕拾》中,鲁迅恨过的人。”的交流活动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兴致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人物一一浮出水面。如此角度新颖的设计,点燃了学生的沸点,瞬间消除了学生与经典读物的隔膜,降低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畏惧感。
本节课,徐老师围绕“恨”设计了四个问题:说说鲁迅恨过的人;这么多恨的人,如何分类;探讨童年鲁迅最恨的人;探讨青年鲁迅最恨的人。四个由“恨”组成的“问题链”,步步为营,前后勾连,梯度上升,通过学生聚焦主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的交互活动来支撑课堂。
在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时,徐老师总会弓着背,俯下身,望向学生,轻轻地说一声:“注意看清问题。不着急,徐老师给三分钟时间,大家可以翻翻书。”徐老师的眼里不仅有文本,更有学生,每个角落都有他的目光:“今天这一排男生还没有人说过话呢。你们这排五个男子汉派个代表,先做做准备。”殊不知,如此的动作,如此的行为,“以生为本”的理念融入骨子里,学生在这样润泽的氛围中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学习,肉和灵魂都在生长啊!
徐老师的课堂追问也很有意思。我们知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灵活、多样、有深度的追问,能够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引领他们潜入句段篇章,挖掘潜藏信息、理解人物形象,从而内化所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育核心素养。课堂上,徐老师抛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在追问中,扎实、巧妙推进。例如,问学生“童年鲁迅最恨的人是谁?”时,学生回答是衍太太,还说明了缘由,徐老师在肯定这个回答后追问另一个学生:“你同意吗?”而另一个学生认同此答案,当然,徐老师没有直接否定该生,而是说:“你前面说的我觉得有点道理,但是在一个人离世之前,让他的儿子拼命喊他,使他的灵魂不要走散,这是出于好意。她最多只不过是迷信而已,没有恶意,不是为了让他的父亲走得不平静。”到此,学生不仅得到了认同,还收到了提示,在接下来的思考中,定会豁然开朗。课堂上,这样的镜头还有很多,课堂就像奏起“交响乐”,一派生机。
徐老师的点评不是对照预设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像在生活中与人交谈一样自然,这样才能给学生活跃的思维保鲜。徐老师在每一环节都有点评,点评语各不相同,有提炼式、补充式、共情式……点评做到精妙,教师需要修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点评做到多样,教师必须多读书多积累,储备自己的素材库。这也是新课标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克服难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徐老师的这节课,我是以一种欣赏和享受的心情听完的。巧妙的课堂活动设计、亲切适情的课堂语言、精妙多样的课中点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观摩学习,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培养自己临场的自如?怎样在课堂情境中更加自信?怎样累积自己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