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也明术(昆十四中高新校区董安琪)
(2022-12-11 20:25:27)分类: 荷风组 |
两年前,师父市工作室开班之际,工作室邀请了周丽蓉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语文学科教学与生命成长之思”的讲座,那天我写下了题为《荡漾温情的柔波,闪烁理性的星辉——周丽蓉老师讲座有感》的作业,周老的讲座,给我们的教诲一直都是带着温情娓娓道来,细细琢磨又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两年后,周老走进省工作室,开讲“生命,在阅读中丰盈——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这次讲座相同的感受关键词仍然是温情与深思,但不同的是越来越被周老内心温热的深情所感动,渐渐能够从周老的经典课例中悟道与明术。
网课两周时间,正处焦虑状态中的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大雪”午后,又听到周老温暖、坚定、睿智的教诲,有一瞬间竟有点动容,开场的几句话就直戳心窝最柔软的部分,安抚了当下焦灼的内心。这是周老的深情,也是语文老师感性的部分,周老由此缓缓展开她的大智慧——传道。所谓“道”,我的理解是教育理念、教育规律、教育原则,我想此次讲座周老最希望我们感悟的“道”——语文教育的理念:语文是一门与学生生命成长密切关联的学科,学生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进入课堂的,我们的课堂应该因为鲜活的生命而灵动,而深刻,而尽显张力,语文教师应永怀赤子之心,让我们的生命因阅读而丰富,因思考而有意义,因语文而更加丰盈。
周老让我感动的不仅仅是她永远温热的赤子之心,还有她永不停止的睿智思考。周老自己没有停止过学习、研究与思考,所以她教会我们去学习和思考,更不会忘了教学生如何去感悟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让我看到那闪烁理性的星辉,感悟到质感语文的魅力与真谛,明白了这其中的方法、策略与经验,也即“术”。周老一直教导我们要成为“明师”而不是“名师”,周老用她生动的课例教我们如何进行文本解读,如何培育核心素养,如何由知识形成能力,从课例中我们明方法,明策略,真正走向质感语文之道。
周老这几个课例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周老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也是我自己比较关注的。周老引用了马克思“古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一语引发我们的思考,语文课既应该培养学生的感性精神,也要使他们的生命闪烁理性之光,用智慧的静穆追求和谐深刻,审视人的命运。“林黛玉的眼睛,曹雪芹的心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岁末共读史铁生”每一个课例都在培养学生从“一望而知”到“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感悟能力培养的背后是思维能力的形成。《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两篇课文里“我”叙事视角中的不同情感,《再别康桥》的写作逻辑,这两个课例直接指向思维的培养。周老引用《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向我们讲解:“文学是智力的一个方面,文学思维具有特定的推理和问题及解决策略。从这一点看来,文学思维具有让人类在不同背景下获得终身发展的潜力。通过文学学生学习探索可能性,分析不同选择,获得关联性并寻找合适视角,他们逐渐成长为有文化有创造力的思考者。”当学生同时具备了较强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时候,他就具备了与文学经典重逢时提升自我的能力。从周老的这几个课例中我明白了如何寻找撬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点与契机,也会继续关注现在学习任务群当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如何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寻找撬动思维的支点。
“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周老的讲座既传道解惑,也明术得理。师父和周老都一再强调我们要会听讲座,讲座更重要的是收获一种理念,理念即是“道”,周老在今天再一次让我明白了何谓“语文”,何谓“语文教育”,同时在传道解惑的过程中用鲜活的课例让我明白了一些“术”,这些方法、策略承载着周老“质感语文”之道,用正确的方法、策略进行语文教学我们就能更加接近语文之道。在省工作学习的这五年时间里,我会继续向周老和师父学习,用一颗温热的语文心去阅读、去生活,同时能够冷静理性地看语文教学,思考语文教育,从而向阳生长,丰盈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