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音绕梁,回响不绝——肖培东《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读书笔记(昆明三中张蕊)

(2021-08-31 18:24:13)
分类: 心得感悟

余音绕梁,回响不绝

——肖培东《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读书笔记

             昆明三中    张蕊

“李政涛教授说‘倾听之后,必有回响’”,肖培东老师说“凝视之后,必有回响”,读完《语文:深深浅浅之间》,犹如现场听完十六堂精彩绝伦的语文课,余音绕梁,回响不绝,撷取最拨动我心弦的几缕记之。

第一缕:学生意识。

最近一次听肖老师现场上课是今年5月在海南文昌,一众名师同台献课,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当时便对肖老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深刻的体会。十六堂课“听”完,更让我觉得,肖老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上课,眼里都有学生,他说:“‘我们上课的目的不是个人‘演技’的‘巡回展出’,而是为了用实践证明一条客观规律:正确的训练会使学生学得灵活一点儿,坚持这样做下去,学生就会渐渐变得聪明起来。’钱梦龙老师的这段话,每次课前都要拿来提醒自己。”他是这么说的,也便是这么做的。从他的课中我学到的是关怀、等待、对话。

“我想把这个机会留给这位虽然没有举手却在认真思考的同学。”“又是这位同学举手,你把机会也留给别的同学,你来推荐一个同学好吧。”“来,后面这位同学,不能忘了你。”这些语言在肖老师的课上最常出现,这是对学生的关注,我觉得更是关怀。在《驿路梨花》这一课例中,学生课前学过这篇文章,肖老师发现生11课本上一个字都没有,他问生11“是不是为了这节公开课,特意不在书上写字的呀?”先为学生化解尴尬,接着指出“一本语文书上都没有字的话,阅读的痕迹肯定找不到的。老师要不要批评你啊?生11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肖老师又让学过以后,书上也没有写字的举手,接着让两位没有写字的同学站5分钟再坐下去。全体学生因此更加专注、认真。不止是为学生指出错误,接下来的课堂,肖老师让两位没有记笔记的学生回答问题,读书,与老师对话。在这堂课的结尾,肖老师肯定了生11这堂课后面的精彩表现,问他:“现在再反思一下自己的语文学习,你觉得应该怎么做?”生11不仅记住了课堂要精心做笔记,还记住了老师讲的“梨花精神”。我想,经过这样一节公开课,经过老师的“特别关怀”,生11从开始的惭愧,有些尴尬,到最后积极投入课堂,主动发言,收获的可远远不止“梨花精神”。

“等待”也是肖老师课堂上常做的事儿,他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读完的举手表示,每每都耐心等待所有学生举手。有一个同学举手了,他便表示“我们再等等,别的同学也得有想法。”读书没有读出感情,他便提醒句子的标点符号,说:“现在你重新酝酿一下。”他从不急功近利要得到所提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慢慢引导,等待学生思考,找到。

课堂上的师生“对话”是肖老师最擅长的。指导朗读的“对话”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情感;教导品味语言的“对话”,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引导深入思考的“对话”,促使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保障这些“对话”顺利进行的是肖老师深厚的文本解读功底和语文教学能力,非一朝一夕可成。在这些课堂“对话”中我们可以尝试学习的应该是他与学生的“师生模拟对话”,即老师和学生分角色直接读文章的对话,或者以文中的人物身份,揣摩特定情境下的心境,模拟对话。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中,肖老师扮演父亲,让学生扮演攀在悬崖上的“我”,模拟父亲准备开始引导惊慌失措的孩子走下悬崖的对话。通过朗读,以及接下来老师引导对“现在,下来。要吃饭了。”一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探究,学生们对父亲的教育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老王》一课中肖老师让学生根据老王自我介绍的一段话,自己是杨绛,学生扮演老王,还原一下当时说话的场景。引学生思考杨绛为什么要用转述来表达,从而体会杨绛文字的特点。

眼里有学生,心里更装着学生,教学最终不就是为了学生。

第二缕:编者意图。

一段时间,我钻到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牛角尖里。甚至认为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取舍文本,不注重教材体系。肖老师这本课例集收录的都是统编教材课文,他注意编者的意图,有单元意识,充分利用教材的助读系统辅助教学。

统编教材可谓集众编者的智慧于一身,从本文选定到单元组合再到单元编排及整本书编排,甚至整册书的编排都有完整的体系及编者的意图,肖老师在第一个课例《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感言中便写道:“教参给出了这样的‘教学重点’”,“文本内蕴,编者导引,学生需要,适切的教学内容如此而来。这样,我们可以大致确立文章‘教什么’,很清晰地把握编者意图,理解文本的教学目标。”肖老师也把“编者”这个概念告诉给学生。本课例的开头,他便问学生“这篇课文,编教材的老师希望我们怎么去学它?”从而引导学生这是自读课,要关注课后的“阅读提示”,并且借助“阅读提示”中“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的自读方法组织下面的教学。

多个文本组成一个单元,或者说某个文本放在某个单元,都是有必然因素的。肖老师便具有单元意识。《溜索》这一课本是九年级下册的课文,而听课的学生是八年级的。肖老师便给学生讲“这个单元是一个小说阅读单元”,并给学生提示了《孔乙己》和《变色龙》是写什么的。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个单元前两篇文章都是以什么做题目的?”提出“如果我们也以《溜索》中的某个人物来给《溜索》这篇文章重新取题,你觉得可以用文中哪个人物做标题呢?”在一番回答之后,肖老师自然指出这篇小说跟前两篇的不同,没有一个核心人物,标题换成谁都不行。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文章人物,对小说标题也有了一定的概念。《外国诗二首》一课,肖老师一来就问“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并在学生读完诗后,让学生根据单元主题说说“重点应该学哪一首?”教学重点也落在了《未选择的路》一首。当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首也不是就丢给学生自己去学。肖老师引导“既然是托物言志为主题的这个单元,为什么把这首诗选进来?”从而让大家在“直抒胸臆”和“托物言志”的比较中更好地把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助读系统”是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讲读课有预习提示,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自读课有旁批,有阅读提示。肖老师将这些助读系统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伟大的悲剧》一课,肖老师一来就指出“这篇文章我们该怎么阅读呢?大家看一看‘预习提示’”。接着便用“预习提示”中“浏览”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读书。本课例中,在“结合细节讲事迹”环节,肖老师用课后的“积累拓展”题斯科特的绝命书摘录为抓手,设计了“如果斯科特活了下了,在一场南极探险演讲主题的大会上”,“请以‘我永远难忘这一幕’为开头讲出其中的一个感人细节”这一环节。学生们精彩讲述,也真情流露。《周亚夫军细柳》一课,肖老师让学生“看看这位‘思考探究’老师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自读要求。”《猫》一课,肖老师借助了文章的一幅猫的插图,让学生就“这是文中第几只猫”展开讨论,达到让学生掌握三只猫的特征的目的。《一颗小桃树》是肖老师上的统编教材新课文第一堂公开课,他说:“借助旁批展开自读课教学是从这篇课文开始的。”“旁批为学生自读提供依托,也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构思教学设计。可以说,读懂旁批指向的内容和隐含的意图,教学的框架就清晰了。”结合阅读提示的例子前文已举,此处不再赘述。

揣摩编者意图,认真研究单篇,一个单元,一册书,整册书,教好教材给出的读书方法,利用好文本和助读系统,更好地用教材教。

第三缕:“导”的艺术

这里说的“导”,借用钱梦龙先生对“导读”中的“导”的解释,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我从导入、导思、导悟来谈。

源于敏锐的洞察力,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力,肖老师总能找到一些特别的点来切入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因一位听课的女教师坐了个空惊叫一声,他说“听,这就是爬悬崖时候‘我’内心深处的那声惊叫”。巧化尴尬,引入课文,也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人物的心情。《老王》一课,他问“刚才你们喊我什么?”“那请问,‘老师’的‘老’和文章中的‘老王’的‘老’有什么区别?”引学生思考文中人物的关系。 《孔乙己》一课,他在滇池中学执教时,得知同一批学生在上完徐杰老师执教的《幽径悲剧》后上《孔乙己》,他临时大胆改变教学设计,邀学生一起来做探讨:“散文中的古藤萝和小说中的孔乙己两者有怎样的相似之处?”不仅让学生对两个形象理解得更深刻,也给学生一种新的读书思路。在后来肖老师在江苏镇江执教《孔乙己》时,学生提前知道了上课那天是肖老师的生日,于是祝福他生日快乐。肖老师在感谢大家的同时,问“你们记得孔乙己的生日吗?”课堂就在这记得与不记得间展开。

 课堂的生成远远比预设精彩,肖老师课堂上的一些“小意外”总能变成“小惊喜”,更成为听课老师的“小福利”。《紫藤萝瀑布一课》肖老师让学生读文章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两句相似的话。有一位同学把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读成 “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肖老师马上问是谁读错,为什么会读成“加快了脚步”?“加快”出现在什么时候?顺势引导“文章第一句话能不能改成‘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呢?”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说可换不可换的,都讲出了自己的道理,肖老师鼓励“读书要有要自己的想法”,在生活场景中,“加快了脚步”、“停住了脚步”都有被紫藤萝吸引住的意味。《伟大的悲剧》一课,当肖老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天才的想象力时,他问:“刚才你们读的这些细节,茨威格先生看到了吗?他并没有参与到这次探险,这些细节他肯定是看不到的,请问他又是怎么写出来的?”“他胡编乱造的。”一位同学很认真的说。 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肖老师仍面带笑容,让学生讨论:“茨威格是胡编乱造的吗?” 这一轮的讨论精彩纷呈,同学们纷纷找出各种证据来说明茨威格绝非胡编乱造,有一位同学还举出了大师修复故宫收藏画的贴切例子。争论过后,学生们对传记文学的特点理解更深了。肖老师更在教学感言中写下:“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和理解,要秉承一种欣赏与接纳学生独特感受的良好教学心态,允许学生‘各言尔志’,再顺势利导,因时而化,课堂也会因此而更丰富更具魅力。这样一想,我甚至是有点感激地望着他。”

结语不仅仅是一节课的总结升华。肖老师“告诉”我,结语还应该导向让学生去“悟道”。“我在开花!”《紫藤萝瀑布》一课,肖老师教我们“用开花的姿态面对未来,面对现在,面对风雨!”“比猫的亡失更难过的是美好人性的亡失!”《猫》一课,肖老师引我们思考生命,反思自我。“你呢,也要记住,课堂上一定要有‘我’在场。一个‘我’不认真阅读的人,一个‘我’不深入思考的人,再多的梨花飘过都会成为流水去也。”《驿路梨花》一课,肖老师不仅让生11 收获了梨花精神,也启示所有学生“一定要有梨花般的精神,梨花精神也应体现在语文学习上。要认真学习,细心阅读,仔细揣摩。” “最好的写作,就是写写我们好久不见、好久又想见的东西。”肖老师提醒我们“只要你学会凝视,好好思考,好素材,好文章,又能与你相见。”

“导”不仅是一项教师应该具备的“技术活”,更应该成为一项“艺术活”。这就需要需要老师不停的“修炼” 。

  《凝视之后,必有回响》,肖老师的这篇后记我读了又读,似乎明白了一点点他不愿离开永嘉的原因。肖老师写到“好多次,当我对语文教学迷茫倦怠的时候,我总会想起父亲的菜地。那些蓬勃生长却又静默在阳光下的绿色,那些扑扇着翅膀执意远方的小鸟……”我想,肖老师的父亲如果看到自己的儿子将语文教学这片田地耕耘得如此充满盎然生机,定是满满欣慰。我从肖老师的语文沃土上悄悄“窃取”了几颗种子,听着十六堂的袅袅余音,开始耕耘自己的语文一亩三分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