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课例《爱莲说》浅谈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晏丽)
(2020-07-14 23:21:13)分类: 心得感悟 |
由课例《爱莲说》浅谈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2020年7月8日有幸前往昆明学院附属经开学校参加工作室小初衔接联合教研活动,听了两位老师的《爱莲说》文言文公开课后,关于教学中如何做好拓展延伸的问题就一直萦绕我的脑海。
在第一节《爱莲说》课例中,教师授课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品读文本后,补充了两则材料供学生阅读。从老师补充的文本看来,两则材料写的是周敦颐的故事,能够反映人物品质。在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简介周敦颐取得的成就。
可以明显感知到老师的拓展意图是让学生解读《爱莲说》,了解周敦颐人生追求后,再借助补充材料从故事中更具体地感受作者的情怀。但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呢?从学生们的回答看来,我觉得小学生们对作者不慕名利、高雅清正这样的品质特点还是难以表述的。因而触动我思考该如何安排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教学中是否有必要安排拓展延伸?我想,这得考虑延伸内容是否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原有文本的感知、丰富对原有文本的认识?
比如课例中,教师补充和周敦颐有关的故事,能够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品质特点,从而理解他在《爱莲说》中寄托的个人志向,更理解他的人生追求。那这样的拓展延伸和课文所学是有关联的,可以适当补充。
如何把握拓展延伸的度?
这种度的考量应针对时间和内容深度来共同进行。
既然是拓展延伸,就应是补充。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绝大部分的时间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刻体会。利用少部分时间进行必要拓展,将内容往深处动人处指引。不能让延伸反而占去大部分教学时间,导致对原有文本理解不深,那就舍本逐末了。所以,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各教学环节时间的把控。
在教学内容方面,更要注重延伸之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阅读教学有明确要求:
小学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小学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初中7-9年级,“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根据课标要求,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学习一定古诗文,但不需过分拔高,重在诵读,感受语调、韵律、节奏等,以此来体味内容和情感。这样的要求是对文本呈现一个基本感知,以读促解,不用深刻领会。
而初中阶段虽然对文言学习要求也不是很高,但阅读教学中的要求是将欣赏文学作品 与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相联系,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因此,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拓展延伸时都要考虑这一学段的教学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学情,让延伸在学生踮一踮脚就可以够得着的高度。假设他们跳起来都够不到,那就太脱离实际了一点,应作出调整。
拓展延伸是不是一定是要在课上完成?我觉得不一定要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作业训练也可将思维引向深处。
日常教学,如果教学课时充足,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花费一定课时进行延伸训练也是可以的。但往往教学课时是有限的,如果课时紧张又有必要进行拓展,我认为以作业的形式呈现,布置学生完成,让他们得到提升。而后利用一点课时进行集中反馈点评,这样的完成情况也可以尝试。
总之,教学时要真正发挥课堂拓展延伸的功用是很讲究的,而延伸形式和方式也可以更灵活。这里我只是粗略谈了一点所想,还有待去补充完善。今后在教学时,要多思考多调整,智慧拓展,合理延伸,让课堂由基础学习出发,在拓展中引导学生走向更高更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