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幸福的语文老师
(2020-07-06 09:12:15)分类: 心得感悟 |
当我们忘记所学,但仍能在脑内留下印象的才是教育。
此刻我脑中印象最深刻的:钱梦龙老师86岁的时候,在一个秋天的午后拍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老人沐浴在阳光下,立在阳光正好的林间,一身整齐的衬衣西装,西装外面还搭了一条羊绒围巾,他下巴微抬,笑着与阳光合二为一。照片中的人,你实在难以想象他已86的高龄。钱梦龙老师无疑是一位优秀的语文大师,照片中的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幸福,这是一位心向阳光,幸福的语文老师。
很幸运,也很凑巧,近期正在读钱梦龙老师的《钱梦龙与导读艺术》一书,书中有一个片段提到钱梦龙老师在某地借班教《论雷峰塔的倒掉》时,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鲁迅那么详细的叙述怎样吃螃蟹,有什么必要?”有一位男生把手高高举起,一开口就出语不凡,用词老练。当钱梦龙老师走到这位同学的课桌前,发现他的桌子上正摊开着一本书,是一本专供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当时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教室里一片寂静。我们可以想象到那位同学的窘迫。如果是我们上公开课,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来处理呢?
钱梦龙老师拍拍那位同学的肩膀说:“我建议同学们都向他学习……他能主动找一些参考书来看,说明他有很强的求知欲,我倒以为是很值得大家学习的(学生紧张的表情稍稍松弛了)。不过,现在我请这位同学暂时不要把参考书上的话说出来,先让大家来说,最后再请他根据参考书提供的结论,评一评大家说的对不对、好不好,你们看怎么样?”同时,钱梦龙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大家尽量放开说,发挥集体智慧,我相信你们肯定不会比参考书上说的差。”看参考书的同学笑眯眯地坐了下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各自的理解。然后,钱梦龙老师履行诺言,让看过参考书的那位同学起来评判。那位学生最后的“裁决”是这样的:参考书上说的,同学们都说到了,而同学们说的有些内容,参考书上还没有呢!为了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接着,钱梦龙老师请学生们就今天课上这件事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们有这些感想:“应该像XX那样,到课外找些参考书来看看”“学习要靠自己,参考书可以看,但不要依赖”“不过,在看参考书之前,最好自己先动动的脑筋,也许我们想的不一定比参考书上写的差”(这是那位“裁判”的体会)。
如果老师发现那位同学在读参考书以后,立即予以制止,并当面指出用读参考书代替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同时向大家宣布一条纪律:教学参考书是老师的专用书,学生一律不许看!课堂上的风波也能暂时平息,却埋下了危及教学的种子,而那位受批评的同学会羞愧万分地坐下去,不仅可能从此低头不语,还会对语文课产生极大的反感乃至排斥的心理。
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一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尤其如此。有时候,教师不适当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只是一个眼神,都可能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学生一旦受到伤害,再要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即使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未必能办到。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钱梦龙老师正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想:在钱梦龙老师这样有温度的课堂上,学生 定会积极、踊跃的表达自己所思所想。老师看着学生们在课堂上从学会到会学从而乐学,培养出一个个有人文情怀,善解人意的,有温度的,善于表达的人,这样的语文老师,定是幸福的。遇到钱梦龙老师这样的语文老师,学生参与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学生的幸运,也是学生的幸福吧!我羡慕那样幸福的学生,我想成为幸福的语文老师,我迫切需要成为能带给学生幸福的语文老师。
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幸福的语文老师,成为一名能带给学生幸福的中学语文老师呢?曾看到年轻的语文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的答题要点,复印了好几大张的语文阅读答题的知识点,拿给初一的学生背诵,美其名曰要让学生会做题。脱离阅读文本而单纯的背诵知识点,学生很不容易,背诵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美好的享受,对语文的学习成了单纯的要会答题,能拿分,整个学习的过程没有任何机会品味语言的美感,更别提幸福。这样教语文,语文老师能感受到幸福?这样学习语文,学生能在语文课上感受到幸福?这样教语文,这样学语文,我是很不赞同的,就拿比喻句的赏析来说,至少要让学生联系语句吧。
钱梦龙老师借班执教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时,文章结尾处有一段热烈赞颂少年中国的碑志式的韵文。钱老师问学生:“这一段鼓舞人心的诗化语言,每一句都用了一个比喻。你们平时读到比喻句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事?”想不到全班同学一致表示要“先找出本体和喻体”。 学生说的确实是一种常规的读法,语文教师通常都是这样教的,但语文课之所以上得烦琐沉闷,正是教师这样“教读”的结果!明明是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在语文课上却变成了一堆空空洞洞的本体和喻体。这样读文章,还有什么趣味?不仅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将成为一句空话,就是语言本身也学不好。于是钱梦龙老师问学生:“难道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读法了吗?”好在学生终于找到了另一种读法:展开想象,把每一个比喻想象成一幅画面。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一个个画面生动地描绘出来的时候,想象力出来了,审美情趣出来了,人文精神出来了,语感也出来了。最后学生把一个个画面连贯起来,水到渠成地把这段话背了出来。
以前在过培训学校,其中有个只上过几次课的学生,中考结束后,要了解学生成绩,给家长打电话询问。其实孩子的语文成绩只是略有提升,但家长在电话中很高兴的告诉我:“孩子现在爱看书了,会主动去书店看书买书……”那一刻,我是幸福的。现在的考试机制下,学生分数的提升我们应该关心,但我们不应只把自己当成提分员,学生也不是考试机器,否则,老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谈何幸福?语文课教的是中华民族的语言,就要多一点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多一点对自身经验的研究,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在读、写、听、说中摸爬滚打,这样也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魂”。 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一天能够熟练的运用民族语,能够从“读”和“听”中汲取丰富的信息和精神养料,能够用“写”和“说”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那么,他们的发展就有了扎实的基础。这也是成为一名幸福的中学语文老师所要走的正确道路。
愿我的语文课带给学生幸福感,愿我成为一名幸福的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