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学生 “自读”有讲究
(2017-11-28 19:41: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听课评课 |
11月22日,在粤秀中学听了两节来自本工作室老师们的课,第一节是黄丽老师的《女娲造人》,第二节是朱培贵老师的《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两篇课文都是自读课文,两位老师都呈现了自己对自读课型的理解,课后,我们在一起深入讨论,师父明确我们研究的方向还是应该朝向“自读课文怎么设计”这一大问题。
师父强调:课内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自读为主,老师发挥指导、引导的作用。在设计自读课时,首先考虑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是可以有效检测达成情况的目标;其次教学环节应具有连贯性,注意教学层层推进;同时要注意设计有效的自读活动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有了师父指点,再回想这一学期听过的自读课,和我们就自读展开的教学研讨,我对自读课的认识比以往清晰了一些。
自读并非简单自学。在以前的自读课上,我经常是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写一写感受。现在意识到此种做法是极其低效的。事实上,自读课并非脱离老师指导的自学,而是应建立在老师作用下的精心教学活动。学生自读是自主开放的,但不是放任自流天花乱坠的。教师必须有适当的引领、指导,适时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阅读。
自读课需要保证学生充分“自读”,其次需要充分自读“课文”。
设计自读活动,学生动起来是好现象。但如果因为完成活动,而忽略了研读文本,这又是遗憾的。一句话,所有丰富多彩的“自读”活动都应基于对文本的把握。比如,设计《女娲造人》与《风俗通》对比阅读时,有必要给学生时间来读原文,再去看拓展补充的文章,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去建立两篇文章间的联系,寻得教学点。
在摸索自读课设计时,有关自读指导策略的思考也让我想起钱梦龙老师所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钱老在基于这一教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训练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自读课,分六步走,名曰:“六步自读法”:
①
②
③
④发问。可就关于文章内容、关于文章表现形式、关于作者构思意图分别提出“什么”、“怎样”、“为什么”几个问题,自问自答,逐步理解文章。
⑤质疑。要求学生思前顾后,统观全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有疑而问,也可以无疑而问,“于无疑处生疑”。
⑥评析。经过充分消化,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突出的特点做出评论或分析。
钱老的自读课是以把握语文教学的核心来展开,给学生一些自读把握的规律,让学生有道可循,有理可依。值得借鉴。
借前辈之哲思,悟自己之教学。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特色,我们也可以思考更具个人风格的自读课例,在自读课的指导上更讲究一些,更有方法一些,相信教学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一些。对“自读”课指导策略的认识,我还很浅显,希望自己能不断思考、实践、再反思、改进,在有效的自读指导上前行一步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