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域活动评价
(2018-07-12 08:36:19)区域活动评价一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提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区域活动评价的看法:
一、教师评价
我们班的杨紫萱是个非常腼腆内向、不爱表现的一个小女孩,在美工区创意画《夏天》的活动中,她不知道该怎么画夏天,一直坐在那里发呆,我看到所有的小朋友都开始画了,只有她不动手,于是我就问她:“你为什么不开始画呢?”她说:“我不会画。”我说:“那你先不要画了,跟老师聊会天,夏天的时候你最喜欢干什么?”杨紫萱说:“我喜欢跟妈妈去河边玩水。”我引导幼儿说出河边还有什么东西,鼓励幼儿把自己刚才想到的东西用笔画出来。当我在教室走了一圈再回到杨紫萱旁边时她已经勾勒出了一条小河,河边有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我说:“你可以给老师讲一下你画的是什么吗?”杨紫萱说:“这个是妈妈,这个是我,我们在河边玩水,然后有只蝴蝶飞来了,我跟妈妈抓蝴蝶玩呢。”我说你真棒,画的特别好看,如果把你的画送给妈妈,妈妈肯定特别喜欢。杨紫萱很开心的说:“那我还想画个大树,然后我们玩累了去树下休息。”我再次夸奖杨紫萱的想法很好好,并鼓励她向小朋友们描述她的作品内容,无形中帮她树立了自信心。
二、幼儿相互评价
通过活动评价,让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对活动的兴趣,激励幼儿继续努力,并在今后的活动中取得更大进步,使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研究区域活动评价二
区域活动评价三
首先,要让教师成为主持人,为幼儿构建交流平台。教师应该转换角色,改变以往的发号施令的位置,要和幼儿以平等的关系进行区域活动,从中穿针引线的贯穿活动之中。
例如:在建构区活动时,我发现好多小朋友都喜欢模仿别人的作品,杨雪婷小朋友用积木搭建了一座城堡,其他小朋友也跟着搭建一样的。我不会去干预幼儿的想法,不会去要求他们去建构什么,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创意,并且引导幼儿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完成各种不同的建构物品。
其次要以有效的观察和记录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对幼儿的评价,依赖于教师对幼儿长期的观察。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可以为区域评价收集资料。长期的观察,可以反映幼儿行为的一贯性,避免事件的偶发性,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在区域游戏的观察过程中,记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通过观察不同年龄班的幼儿的区域活动情况,记录下幼儿有典型性的行为,积累不同层次的作品,为区域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最后要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依据《纲要》精神,幼儿的区域活动应注意多维度、多角度评价。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一种神奇的润滑剂,使幼儿的学习过程顺畅,让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进行,反之则会阻碍幼儿的学习。所以在区域活动的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幼儿情感的发展。
例如:幼儿喜欢听到别人的赞赏,如果听到负面的反馈信息,幼儿有可能会放弃该项活动。在美工区的“剪窗花”活动中,同桌幼儿都在说苗克强的窗花剪的不好看。(同伴的评价是负面反馈),苗克强立刻说:“你们的也不好看!我不喜欢你们!”(苗克强有抵触情绪)老师走过去对他说:“我觉得你剪的挺好的呀,如果再多些花纹,再剪的整齐一些就更好了,加油哦!”(老师评价他的动作)苗克强立刻喜形于色,老师接着说:“那我们一起来剪一个更漂亮的窗花,你看,画的时候多一些纹路,再按着线条剪整齐,不能剪断!”(再评价他的技能)苗克强立刻说:“好,我要剪个更漂亮的!”(苗克强接受了老师的帮助)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由,自主学习的场所,它是幼儿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作用,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区域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教师应该注意几点:
一、 忽视幼儿的自我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有的教师习惯用自己的想法对幼儿进行判断,忽略幼儿的自我评价,造成幼儿的被动接受。往往是教师评价多,幼儿自我评价少;经验共享游戏后,教师也只是单方面对游戏过程中新玩法新创意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幼儿自我评价。实际上,幼儿的语言和思维发展已具有相当水平。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平等的评价环境提供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让幼儿把自己在游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和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使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把经验介绍给大家,共同分享或是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忽视幼儿的自我评价,可以说是区域活动评价中存在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
二、过于注重评价的形式。评价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比较注重评价形式,而忽略将问题引向深入的思考。忽略活动的生成因素往往造成游戏中教育契机的流失。
如:今天教师围绕主题“动物”预设的区域重点是:
(1)益智区:用几何图形拼动物
(2)搭建区:为小动物盖一座温暖的房子
(3)美工区:泥工—可爱的小动物
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坐好。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在活动区中都玩了什么。
幼1:我在益智区用几何图形拼动物了。拼了小猪、小鸡还有小鱼呢,我很开心。
师:你真能干。拼了这么多。可是我发现豆豆小朋友拼的比你还多。下次再努力好不好。
幼2:我在结构区拼了一座房子。
师:你真棒。小朋友你们都过来看看他的房子盖得好不好,漂不漂亮。
幼3:我在泥工区做了一只小青蛙。
师:你做的青蛙真像。那你们觉得今天自己玩儿的好不好?
幼2:我在结构区盖房子,本来玩的好好的。可是明明过来捣乱把我的房子推倒了,我只好重新盖。
师:明明你这样子捣乱小朋友会不喜欢你的,下次活动时注意点,好不好?
师:小朋友你们今天表现的都很好,每个小朋友都在自己喜欢的区域里玩儿了,而且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老师希望下次活动的时候,你们能做得更好。
表面上看教师在这一活动评价中似乎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自评自己的活动,教师加以肯定但是仔细分析却不难看出教师的评价导向停留于以事论事的做了什么,做的好不好?而没有围绕预设的目标,让幼儿进行新经验的分享,教师对幼儿的鼓励没有任何的推广意义,其他的幼儿根本不知道老师口中的“真好”“真棒”到底好在哪里?棒在哪里?这样的评价幼儿一无所知。
三、评价不能面向全体幼儿
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总是夸奖教师眼中的“好孩子”,对于“好孩子”的各种表现都比较重视,而其他幼儿往往被忽视,对于其他幼儿在活动中的有益想法及游戏中的闪光点,往往关注不够。
区域活动评价五
评价作为开展区域活动的关键环节,其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地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评价结果也往往会影响到幼儿以后的活动情况,对幼儿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下面是我对区域活动评价方面的一些见解:
一、评价时搭建平台,把分享的机会留给孩子
孩子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很乐意将自己的成果、经验与同伴分享交流,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幼儿的分享心理,总是代替幼儿做一些简单评价。如:在美工区活动中,幼儿们都完成了主题为“我长大了”的绘画作品。我便选了几幅画的比较好的作品在小黑板展示,并一一作了评价,到最后我发现没有几个小朋友愿意听我的点评。后来我想了一下,或许改变一下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他们才会对评价有一个新的态度。后来在一次主题为“我的妈妈”绘画活动中,等幼儿的操作结束后,我组织幼儿巡回参观,观赏同伴的创作成果。我问张玉薇小朋友:“你喜欢哪幅画呢?”她指了指其中的一幅,我问:“为什么?”她说:“这幅画的很像我的妈妈,长头发,穿着裙子、高跟鞋。”随后又问了其他几位小朋友,他们说出了不同喜欢的理由。然后,我请了评价好的作品和作者留影制作成作品册放到区域,过一段时间再集体分享交流,让孩子们在阶段性的分享中发现自己和同伴每一次作品的独特,感受了成长的快乐!这样简单的幼儿间互评使孩子们从中获取自信,激励自己表现的更好。
二、幼儿对教师的引导性评价并不多关注,导致探索性不强
活动中有时幼儿只要得到了教师一个肯定的评价,并不多关注教师的多方引导,因此在下一次活动中幼儿依然如此,没有新的发现和进展。如:在益智区活动中,惠珈灏用雪花片拼了一个“机器人”,很开心的跑到我面前告诉我:“老师,看我拼的机器人好看不?”我说:“你太棒了!”还刚准备问他:你是怎么拼的……他已经跑回座位了,根本不愿再听我接下来会问他什么问题。下次他再玩雪花片的时候,依然拼的是一个机器人,而且几乎和上次拼的一样,没什么创新。因此,我看到他再次拼的机器人以后,他在得到我对他的“机器人”的肯定以后准备跑,我叫住了他,我问他:“你能告诉我是怎么拼的么?好让其他小朋友也学习一下。”这时,他才扭扭捏捏告诉我:“我就按照上次拼的那样就拼好啦。”这时我告诉她:“那你下次能不能拼一个和这次不一样的机器人呢?看起来更威猛,可以让他拥有神奇的魔力和技能。”他很开心地点点头。在之后玩雪花片时,我刻意留意了他,确实在之前的基础上有了更大胆的想法。
总之,区域活动评价的内容丰富多彩,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观察、了解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评价,还要引导幼儿间相互评价,尽可能地给孩子讲话的机会,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评价同伴,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