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
(2017-09-18 16:23: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现代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渗透课堂,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013年我有幸参与了滨城区教研室组织的教学视导活动,负责考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近几年,也参加了各级别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质课评选及教学能手评选,观摩课堂教学近300节。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指导教师都能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自己的教学活动,对活动目标的达成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有很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这门课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最大作用这些问题还不是很清楚。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指导时存在很多问题。有的教师只是为了运用而运用,到底效果如何,不去深入思考,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也不断进行思考,反思自己及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深入讨论交流,认为应该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老师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困惑,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的效益。
本课题的研究,要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高效、科学的运用信息技术提供典型案例,提供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的共性经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成功模式。为目前我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中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有效地整合提供经验。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积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经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广实施做好师资准备。
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在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提升学校办学层次。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高效应用,使得真实的教学素材既丰富多彩又生动形象,更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感性替代经验和自由驰骋的广阔发展空间。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也在日益增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信息技术的策略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学习理论实施用于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二)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智能。还有其它七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最核心的理念是新型智能观,它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突出了“问题解决”的教育功能。使我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想,而能成为有科学依据的教育行为。
(三)从学习心理学看问题解决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来看,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创造一种教学中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再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通过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
(一)经验总结法
查阅有关资料和信息,更新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观念,获取一些有关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经验,珍惜一切外出听课机会,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接受——反思——提升的反复探索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二)实施方案的研究
通过研究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确定是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何种信息技术,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以此引导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三) 案例分析法
实验教师均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的一线教师,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我们将依托典型教学实践活动的操作,通过观摩、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研究教师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最大限度、高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总结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
(一)课题研究目标
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建设,依托活动的开展实施课题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成功模式。
(二)课题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2.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3.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最大作用?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本课题研究采用“以课题研究带动课程建设,依托活动的开展实施课题研究”的研究思路,以此达到研究目标。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以行动研究为主,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然后在反思中改进,循环反复,以此实现研究的目标。同时辅之于经验总结、课例研究、调查分析等。课题组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共同组成,广泛吸收学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以保证研究成果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
(一)理论学习
1.加强自学。课题组成员利用学校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多种渠道,只要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信息资料都要认真阅读,记录笔记,细心揣摩领会,从理论上对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以充足的认知、领会、感悟、实践、总结、反思,把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课题研究之中。
2.组织培训。学校采用同步培训的策略,搜集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料,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培训,共同讨论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信息技术教研组定期对教师进行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培训,学习其他学校的课题研究成果,同时邀请专家来我校进行专题指导;定期组织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加强校际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派教师到先进地区学习培训。
(二)课例研究
以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为突破口,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具体措施:一是要求教师认真设计活动指导方案,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何种信息技术手段,如何运用,在授课的什么时机运用等;二是鼓励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三是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市区级的研讨活动和竞赛活动,校领导和课题组长要加强平时的检查指导工作,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切实开展一课一评,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课题的实施,学生掌握了从文献资料查阅,从网络中获取信息,从走访询问中搜集信息的方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满了兴趣,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具备了利用信息整理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能力。这对小学生来说要求比较高,但这也是我们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我们的学生通过课题的培养,具备了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能力,他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方法来实际的解决问题。
3.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升。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学生一个个体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成员之间互相的配合,这就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别人合作,从别人身上获得成功的经验,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通过将近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教师方面
1. 探索并逐步建立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1)信息技术支持下展示式活动;(2)信息技术支持下合作式活动;(3)信息技术支持下探究式活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研究的作用,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利用评价工具自我评价。这一过程,信息技术可为活动中每一阶段提供支持的可能:(1)信息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主题;(2)信息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获取资料的途径;(3)信息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有效方法;(4)信息技术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多元评价。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激发了我校教师群体的迅速成长,教师的科研水平、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教育教学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变。教师们工作积极性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斐然。
3.学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研室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其中三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一位教师为省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能手,三位老师分别参加省、市、区级优质课评选,均获得优异的成绩,这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师资支持。
附:实验期间学校实验教师获奖情况
姓名 |
所获奖项 |
成果类型 |
张薇薇 |
《使用电冰箱的学问》中国教育学会二等奖 |
优质课 |
张薇薇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信息技术的作用》 |
论文发表 |
张薇薇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 |
论文发表 |
张薇薇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法与策略》 |
论文发表 |
孝聪 |
《信息技术平台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个性化学习模式探讨》 |
论文发表 |
孝聪 |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
论文发表 |
孝聪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论文发表 |
孝葱 |
《使用电冰箱的学问》二等奖 |
优质课 |
司志慧 |
《关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探析》 |
论文发表 |
司志慧 |
《小学体育与艺术融合教学策略》 |
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