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经历一番梦幻(幻灭)之后,故将真事(事实)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石头,本然自性)一书也。
自又云,因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大丈夫)诚不若彼裙钗(女儿辈)哉?
当然,这不仅仅是曹雪芹站在大玻璃镜面前看到的悲哀的自画像,而是整个社会的写照,即世道衰落,君子无路,天道不明,地道昏昧。
所以,弘道便是《红楼梦》诞生的基出,宝玉贯穿全书的爱红(红,代表乾,即君德;红,亦指弘,弘道)的毛病就从此而来,我们却很天真地把宝玉当成了一个不学无术的好色之徒。
无疑,写男人最高明的莫过写女人,这就像告诉一个人他长什么样子,不如让他去照镜子;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
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这也是曹雪芹掩人耳目的一张漂亮面纱;因为“信言不美”准备说真话(真像)的人,他必须像牡砺一样把漂亮的珍珠藏在绝不引人注目的壳儿里,再三保证它们实际上和人们看见的一样无害,而女孩子在曹雪芹的那个年代正是那样一种暗淡的牡蛎。
然而,不管是充当牡蛎也好,或者享用牡蛎的男人也罢,盛他们的盘子则是同一个:
浮生着甚芳奔忙
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于般同幻泡
古今一梦尽荒唐。
给无常的人生
披上华美芳香的外衣
奔走着 忙碌着
醉心于盛席华筵
忘了终有一散
悲喜苦乐
本来只是幻影泡沫
自古到今
人生如梦
尽荒唐
勿用置疑,读完诗,我们对“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世俗欲乐)并没有与曹雪芹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幻灭感感同身受,因为我们还在葫芦里,而曹雪芹本人却已经摆脱了葫芦。
自然,葫芦并不在我们身外,而就是我们自己本身,而葫芦外面的人,他已经见其本性,遮蔽和围绕他的一切边见(二元知见)已经彻底脱落了,他就像初生的婴儿,生命是纯然的,没有生没有灭;实际上人生并没有所谓生灭,有生有灭生于我们的妄心,本来一切都在瞬息万变,看得见的质的另一边,是看不见的能量(阴阳),只有当能量大到显示为质(看得见的结果),我们才知道我们所紧紧守住的那个东西原来已经不是那个东西了。
所以,葫芦里的人用妄念紧紧抓住无常,而葫芦外面的人完全顺应变化,于境离境,于相离相,不生会执着心,因为变才是常态,你无法左右道法(看不见的阴阳能量的互动)自然。
所以说,人生并不虚妄,是我们不能面对变化,牢牢抓住非这样或那样的妄心不放,导致幻灭感的产生。
无疑这便体现出我们对佛和道家常久的误解。
佛和道体现的是对于宙人生的全观,而葫芦里的我们永远站在完全自我为中心的一个点线和面去了解和认知自己与事物;即我们的视觉几乎从不超过点,线和面,而我们的思维也没有离开过狭隘的意识范围,更别说全观了,而只有全观(四维上下的透视)才能见得真相,所以难免落于:
谩言红袖涕痕重
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不要说女儿(女孩儿)的眼泪
长流不止
更有痴情的儿郎
抱恨终身
字字迹迹透着血和泪
十年辛苦不同寻常
(我们可以把前面这一段看作《红楼梦》序言,无疑《红楼梦》是完本,因为序言不会未完成的作品之前出现)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上下)十二丈(一年十二个月),方经(四维)二十四丈(二十四节令)顽石三万六千五百(百年人生)零一块(道生一)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青为东方色,主生,生即动,动即心,心生情)埂峰(土峰,喻情之不可愈越而又不经风雨;兼指道教炼心)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皆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生心便生情,动之像)。
可见女娲补的是百年人生,无材(无)也非一般的石头,是众生;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便被创造了出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相生,同出而异名。)
一日正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一生二)远远而来,生得骨骼非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阔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道红尘中荣华富贵(三生万物)。
此石听了便打动了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荣华富贵,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指众生,弃有常就无常,弃自在灵性就狭隘的肉体)不能见礼了”。
石凡心已炽,再三苦求,此即静极思动(物极必反),无中生有(无有相生)之数也。(无,即自性,因起心动念生出万法)。
僧大施佛法把顽石登时变成了一块儿鲜明美玉(化身佛;佛说人具三身佛,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又镌上数字便袖笼了,同那道人飘然而去。
后来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空掉空相)道人访道求仙(住空相),忽从这大荒山(指人生)无稽崖(荒唐)青埂峰(情愈不过而难以保持)下经过,忽见一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无材(无才可以补天)可去补苍天
枉入(有是短暂现相)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这便是人生的真相)
请谁记去作奇传?
空空道人听石头论证一番《石头记》(破除一切执着和相后显现的实相,本体)如何值得拿去传世以后,把《石头记》又检阅一遍;从此空空道人因空(《红楼梦》揭示的便是妄念执着破除后的实相,即空,万物本体)见色(相),由色生情(法),传情入色(度化众生),自色(有)悟空(无),遂易名为情僧(有情佛),改《石头记》【即本然自性】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照见实相的镜子),后因曹雪芹于悼红(红,乾,喻君子)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分回章节,题曰《金陵十二钗》(金陵,金做的坟墓;十二钗,代指宫廷权贵)。
这一段即明了又隐晦地传达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一番救世度人的苦心和慈悲;真可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自然,我们很难解其“其中味”,但还是对《情僧录》(悲天悯人),《风月宝鉴》(假相之镜),《金陵十二钗》(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之生灭)保留着我们的一瞥。
按那石上云:
当日地陷东南【巽,入,风上风下,六阴之动始于巽】,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佛教盛地),有城曰阊门(宫门,喻宫廷),阊门外有个十里街(十,满;十里,指盛极),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小,人们叫作葫芦庙(葫芦,即玄虚,内藏着玄妙真相)。
庙旁住着一家乡宦(相幻,即幻相),姓甄(性真,即真如自性),名费(广大),字士隐(士隐,出世),嫡妻封氏(即指甄士隐这个真相暂被世俗相所封闭),性情贤淑,深明礼义;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知朦胧睡去,梦至一处,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僧,佛教;道,道教)。
只听道人说:“你携了这蠢物(石头弃真如自性,去就生灭无常,所以叫蠢物)意欲何往?”。
那僧笑道:“近有一干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亦可指‘儒,道,释’三生石)”畔,有绛珠(绛,深红色,红色,乾,喻君子;珠,泪珠,绛珠,即指血泪)草一株,时有赤瑕(带红色的玉;红色,乾,喻君子)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使得久延岁月。
后既得天地精华得脱木胎,修成个女体,只因尚未报得灌溉之恩,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恰巧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已经在警幻(警,警醒;幻,虚幻相,喻色界),仙子那儿挂了号了,警幻亦问及灌溉之情趁此可了结。
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没有此水,但我一生的所有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众生,众生皆聚法身,化身,报身三佛)系何东西,便不禁上前施礼问端,然而,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
甄士隐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为何物,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云此物,倒有一面之缘”(甄士隐与蠢物将皆遁世成道,所以说有一面之缘),便取出递与士隐。
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一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化身佛),后面还有几个小字正欲看时,那僧说已到幻境(色界),便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经过一石牌坊,上面书四个大字“太虚幻境”(太虚,无有;幻境,有处;即无为有处),两边又一副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假相充当真相时,真也是假;
无有存在于有中,有也是没有。
甄士隐意欲跟了去,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真相变成了假相,假的变成了真的;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英,精华;莲,莲花,代指佛)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粉状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即甄士隐怀莲花,即预示顿悟出世间)。
甄士隐抱着英莲(怀莲)到街上看了过会的热闹(世间觉),刚方进门,便见一僧一道(喻佛,喻道)疯疯癫癫谈笑而至,见世隐怀内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向世隐道:“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做甚?”。
士隐听了是疯话,不睬他,那僧便道:“舍我罢,舍我罢”,士隐烦了,抱着英莲撤身要进去,那僧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
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圆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
娇生惯养是痴心
菱花(香菱)到头一场空
迎来佳节圆宵后(月满则亏)
烟花散去
实相到。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听他们来历;只听道人道:“你我不必同行,三劫(过去,现在,未来三劫)后我在北邙山(道教福地;姑苏,被称生者的温柔乡,北邙,死者的福地)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无为有处)销号”。
然而,有多少人活着怀佛,死了悟道?甄士隐还没有想到此,二仙已经消失无踪,这时忽见隔壁(真与假即在一念)葫芦庙(实相与幻相的合一状态)内寄居(人生即过客)的一个穷儒,性贾(假,即假相)名化(人即天地所化育),表字(表相)时飞(执着妄念),别号雨村(雨,生生不息;村,返朴归真)者走了出来。
我们之先读到,按那石上书云:
当日地陷东南(巽,为地门),这东南有一处曰姑苏(佛教盛地),有城曰阊门(宫廷),阊门外有个十里(物极必反)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人皆谓葫芦庙。
姑苏→阊门(宫廷,代指权贵兼荣华富贵)→十里街(物极必反)→仁清巷(实相)→葫芦庙(迷妄)→雨村(村,返朴归真;雨,生生不息),这便是道,便是人生,便是众生相,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此消彼长,生生不息。
甄士隐(真;实相)与贾雨村(假;幻相)一个住在葫芦外(无妄),一个住在葫芦内(迷妄);他们比邻而居(真假即前念后间),一个即将出世(士隐),一个即将走上士途(时飞),一个名费(广大无边),一个名化(化生,瞬隙变化),所以,甄士隐与贾雨村便是物极必反后的两种结果——或明心见性(甄士隐),或不能了悟而永生在六道轮回中往返。
雨村见了士隐,老先生倚门伫望,敢是街上有甚新闻否?士隐道“非也”,便请雨村入斋一谈,自与雨村来至书房。
巧了,小童刚献茶,忽家人飞报“严老爷(严,延迟,暗示还不是时候)来拜”;自然,士隐出前厅去了,这里贾雨村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便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仪容不俗,眉目清秀,雨村不觉看着呆了。
甄家丫鬟撷花,方欲走时,猛抬头看见窗内人,生得腰圆背后,面阔口方,剑眉星眼,直鼻权腮,不免回头两次。
一时见小童进来,打听得前面留饭,不可久待,便从夹道出门去了。
自雨村见甄家丫鬟曾回顾他两次,便心下有了意,时刻记在心里,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口占五言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待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功名士途空无着落,眉间又添了一段愁。
闷闷地来,时而蹙额,待要去了,三番回头。
孤独地瞅着自己风前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就是世间男女的共相,男人怀抱着经济士途的野心,女人望穿秋波梦想着等来一个好儿郎,一切烦恼苦痛从此而起,幻中求幻抒写一场不了的梦幻人生。
恰好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雨村,即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最终的归宿)兄(凶)【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如梦似幻)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道:“不过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雨村说,自古至今追求功名利禄人皆如此)”,因问:“老先生何兴至此?
士隐笑道:“今夜中秋(观卦,风地观;参看百度“第三瞳详解易经”)俗谓‘团圆之节’(团圆,即物极,返的先兆),想尊兄旅寄僧房(假寄存于真),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一饮”雨村并不推辞,既蒙后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来至书院中。
当时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盛极)二人愈添豪兴,雨村此时已七八分酒意(雨村像征初始,亦指终点;暗示物极必反的症候已到七八分),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性仰头看。
(六爻三五为阳位,五为君位;时逢三五,即预设阳据阳位,行而健)
时日(其时)一到月亮就圆了,满天的晴光照着御(皇帝御前栏杆)栏。
它刚刚升到天,人间万姓便抬头仰望。
这首诗写的就是观卦的卦象(中正以观天下),可见雨村之抱负确实不浅也。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可贺,可贺!
贾雨村接着向真士隐吐了盘缠路费全无等事,士隐当即叫小童包五十两银子,并两套冬衣。
雨村受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旧饮酒谈笑,一至三更,二人方散。
这样雨村去也,心里怀着娇杏(娇,娇媚脆弱,杏,喻无常),走上他功名利禄的士途前程。
闲处光阴易过,忽又元宵佳节,士隐命家人霍启(祸起)抱英莲去看社火花灯,霍起因小解。便把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回来时哪里有英莲的踪影?找至天明不见,霍起便逃到他乡去了。
士隐夫妻二人半世只生这一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
不料这日三月十五(道教财神生辰),葫芦庙炸供,致使油锅火逸,烧着窗纸,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一般,可怜甄家早成了一片瓦砾场。
甄士隐终弄得贫病交加,竟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来,一日拄了拐杖到街上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口里念着几句词,道是:
世人都知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什么‘好’‘了’(了悟,了结)‘好’‘了’?”;那道人道:“你听见‘好’‘了’算你明白,世间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葫芦庙这一炸供,炸出了人生的真相(实相),甄士隐解完“好了歌”同着道人飘飘而去,实相显现,随之又遁去,这一下甄士隐不是怀中抱着英莲(怀莲,即怀佛;英莲是来度甄士隐的化身菩萨),而是悟道成仙。
悟道就是了,了(了悟,即了结一切外相执着,明心见性,顺其自然)才是我们一辈子去修的功课。
从儒、道、释学的视角品味《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假雨村风尘怀闺秀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经历一番梦幻(幻灭)之后,故将真事(事实)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石头,本然自性)一书也。
自又云,因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大丈夫)诚不若彼裙钗(女儿辈)哉?
当然,这不仅仅是曹雪芹站在大玻璃镜面前看到的悲哀的自画像,而是整个社会的写照,即世道衰落,君子无路,天道不明,地道昏昧。
所以,弘道便是《红楼梦》诞生的基出,宝玉贯穿全书的爱红(红,代表乾,即君德;红,亦指弘,弘道)的毛病就从此而来,我们却很天真地把宝玉当成了一个不学无术的好色之徒。
无疑,写男人最高明的莫过写女人,这就像告诉一个人他长什么样子,不如让他去照镜子;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
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这也是曹雪芹掩人耳目的一张漂亮面纱;因为“信言不美”准备说真话(真像)的人,他必须像牡砺一样把漂亮的珍珠藏在绝不引人注目的壳儿里,再三保证它们实际上和人们看见的一样无害,而女孩子在曹雪芹的那个年代正是那样一种暗淡的牡蛎。
然而,不管是充当牡蛎也好,或者享用牡蛎的男人也罢,盛他们的盘子则是同一个:
浮生着甚芳奔忙
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于般同幻泡
古今一梦尽荒唐。
给无常的人生
披上华美芳香的外衣
奔走着 忙碌着
醉心于盛席华筵
忘了终有一散
悲喜苦乐
本来只是幻影泡沫
自古到今
人生如梦
尽荒唐
勿用置疑,读完诗,我们对“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世俗欲乐)并没有与曹雪芹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幻灭感感同身受,因为我们还在葫芦里,而曹雪芹本人却已经摆脱了葫芦。
自然,葫芦并不在我们身外,而就是我们自己本身,而葫芦外面的人,他已经见其本性,遮蔽和围绕他的一切边见(二元知见)已经彻底脱落了,他就像初生的婴儿,生命是纯然的,没有生没有灭;实际上人生并没有所谓生灭,有生有灭生于我们的妄心,本来一切都在瞬息万变,看得见的质的另一边,是看不见的能量(阴阳),只有当能量大到显示为质(看得见的结果),我们才知道我们所紧紧守住的那个东西原来已经不是那个东西了。
所以,葫芦里的人用妄念紧紧抓住无常,而葫芦外面的人完全顺应变化,于境离境,于相离相,不生会执着心,因为变才是常态,你无法左右道法(看不见的阴阳能量的互动)自然。
所以说,人生并不虚妄,是我们不能面对变化,牢牢抓住非这样或那样的妄心不放,导致幻灭感的产生。
无疑这便体现出我们对佛和道家常久的误解。
佛和道体现的是对于宙人生的全观,而葫芦里的我们永远站在完全自我为中心的一个点线和面去了解和认知自己与事物;即我们的视觉几乎从不超过点,线和面,而我们的思维也没有离开过狭隘的意识范围,更别说全观了,而只有全观(四维上下的透视)才能见得真相,所以难免落于:
谩言红袖涕痕重
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不要说女儿(女孩儿)的眼泪
长流不止
更有痴情的儿郎
抱恨终身
字字迹迹透着血和泪
十年辛苦不同寻常
(我们可以把前面这一段看作《红楼梦》序言,无疑《红楼梦》是完本,因为序言不会未完成的作品之前出现)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上下)十二丈(一年十二个月),方经(四维)二十四丈(二十四节令)顽石三万六千五百(百年人生)零一块(道生一)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青为东方色,主生,生即动,动即心,心生情)埂峰(土峰,喻情之不可愈越而又不经风雨;兼指道教炼心)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皆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生心便生情,动之像)。
可见女娲补的是百年人生,无材(无)也非一般的石头,是众生;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便被创造了出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相生,同出而异名。)
一日正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一生二)远远而来,生得骨骼非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阔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道红尘中荣华富贵(三生万物)。
此石听了便打动了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荣华富贵,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指众生,弃有常就无常,弃自在灵性就狭隘的肉体)不能见礼了”。
石凡心已炽,再三苦求,此即静极思动(物极必反),无中生有(无有相生)之数也。(无,即自性,因起心动念生出万法)。
僧大施佛法把顽石登时变成了一块儿鲜明美玉(化身佛;佛说人具三身佛,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又镌上数字便袖笼了,同那道人飘然而去。
后来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空掉空相)道人访道求仙(住空相),忽从这大荒山(指人生)无稽崖(荒唐)青埂峰(情愈不过而难以保持)下经过,忽见一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无材(无才可以补天)可去补苍天
枉入(有是短暂现相)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这便是人生的真相)
请谁记去作奇传?
空空道人听石头论证一番《石头记》(破除一切执着和相后显现的实相,本体)如何值得拿去传世以后,把《石头记》又检阅一遍;从此空空道人因空(《红楼梦》揭示的便是妄念执着破除后的实相,即空,万物本体)见色(相),由色生情(法),传情入色(度化众生),自色(有)悟空(无),遂易名为情僧(有情佛),改《石头记》【即本然自性】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照见实相的镜子),后因曹雪芹于悼红(红,乾,喻君子)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分回章节,题曰《金陵十二钗》(金陵,金做的坟墓;十二钗,代指宫廷权贵)。
这一段即明了又隐晦地传达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一番救世度人的苦心和慈悲;真可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自然,我们很难解其“其中味”,但还是对《情僧录》(悲天悯人),《风月宝鉴》(假相之镜),《金陵十二钗》(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之生灭)保留着我们的一瞥。
按那石上云:
当日地陷东南【巽,入,风上风下,六阴之动始于巽】,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佛教盛地),有城曰阊门(宫门,喻宫廷),阊门外有个十里街(十,满;十里,指盛极),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小,人们叫作葫芦庙(葫芦,即玄虚,内藏着玄妙真相)。
庙旁住着一家乡宦(相幻,即幻相),姓甄(性真,即真如自性),名费(广大),字士隐(士隐,出世),嫡妻封氏(即指甄士隐这个真相暂被世俗相所封闭),性情贤淑,深明礼义;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知朦胧睡去,梦至一处,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僧,佛教;道,道教)。
只听道人说:“你携了这蠢物(石头弃真如自性,去就生灭无常,所以叫蠢物)意欲何往?”。
那僧笑道:“近有一干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亦可指‘儒,道,释’三生石)”畔,有绛珠(绛,深红色,红色,乾,喻君子;珠,泪珠,绛珠,即指血泪)草一株,时有赤瑕(带红色的玉;红色,乾,喻君子)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使得久延岁月。
后既得天地精华得脱木胎,修成个女体,只因尚未报得灌溉之恩,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恰巧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已经在警幻(警,警醒;幻,虚幻相,喻色界),仙子那儿挂了号了,警幻亦问及灌溉之情趁此可了结。
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没有此水,但我一生的所有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众生,众生皆聚法身,化身,报身三佛)系何东西,便不禁上前施礼问端,然而,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
甄士隐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为何物,或可一见否?”那僧道:“若云此物,倒有一面之缘”(甄士隐与蠢物将皆遁世成道,所以说有一面之缘),便取出递与士隐。
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一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化身佛),后面还有几个小字正欲看时,那僧说已到幻境(色界),便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经过一石牌坊,上面书四个大字“太虚幻境”(太虚,无有;幻境,有处;即无为有处),两边又一副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假相充当真相时,真也是假;
无有存在于有中,有也是没有。
甄士隐意欲跟了去,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真相变成了假相,假的变成了真的;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英,精华;莲,莲花,代指佛)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粉状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即甄士隐怀莲花,即预示顿悟出世间)。
甄士隐抱着英莲(怀莲)到街上看了过会的热闹(世间觉),刚方进门,便见一僧一道(喻佛,喻道)疯疯癫癫谈笑而至,见世隐怀内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向世隐道:“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做甚?”。
士隐听了是疯话,不睬他,那僧便道:“舍我罢,舍我罢”,士隐烦了,抱着英莲撤身要进去,那僧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
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圆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
娇生惯养是痴心
菱花(香菱)到头一场空
迎来佳节圆宵后(月满则亏)
烟花散去
实相到。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听他们来历;只听道人道:“你我不必同行,三劫(过去,现在,未来三劫)后我在北邙山(道教福地;姑苏,被称生者的温柔乡,北邙,死者的福地)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无为有处)销号”。
然而,有多少人活着怀佛,死了悟道?甄士隐还没有想到此,二仙已经消失无踪,这时忽见隔壁(真与假即在一念)葫芦庙(实相与幻相的合一状态)内寄居(人生即过客)的一个穷儒,性贾(假,即假相)名化(人即天地所化育),表字(表相)时飞(执着妄念),别号雨村(雨,生生不息;村,返朴归真)者走了出来。
我们之先读到,按那石上书云:
当日地陷东南(巽,为地门),这东南有一处曰姑苏(佛教盛地),有城曰阊门(宫廷),阊门外有个十里(物极必反)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人皆谓葫芦庙。
姑苏→阊门(宫廷,代指权贵兼荣华富贵)→十里街(物极必反)→仁清巷(实相)→葫芦庙(迷妄)→雨村(村,返朴归真;雨,生生不息),这便是道,便是人生,便是众生相,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此消彼长,生生不息。
甄士隐(真;实相)与贾雨村(假;幻相)一个住在葫芦外(无妄),一个住在葫芦内(迷妄);他们比邻而居(真假即前念后间),一个即将出世(士隐),一个即将走上士途(时飞),一个名费(广大无边),一个名化(化生,瞬隙变化),所以,甄士隐与贾雨村便是物极必反后的两种结果——或明心见性(甄士隐),或不能了悟而永生在六道轮回中往返。
雨村见了士隐,老先生倚门伫望,敢是街上有甚新闻否?士隐道“非也”,便请雨村入斋一谈,自与雨村来至书房。
巧了,小童刚献茶,忽家人飞报“严老爷(严,延迟,暗示还不是时候)来拜”;自然,士隐出前厅去了,这里贾雨村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便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仪容不俗,眉目清秀,雨村不觉看着呆了。
甄家丫鬟撷花,方欲走时,猛抬头看见窗内人,生得腰圆背后,面阔口方,剑眉星眼,直鼻权腮,不免回头两次。
一时见小童进来,打听得前面留饭,不可久待,便从夹道出门去了。
自雨村见甄家丫鬟曾回顾他两次,便心下有了意,时刻记在心里,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口占五言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待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功名士途空无着落,眉间又添了一段愁。
闷闷地来,时而蹙额,待要去了,三番回头。
孤独地瞅着自己风前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就是世间男女的共相,男人怀抱着经济士途的野心,女人望穿秋波梦想着等来一个好儿郎,一切烦恼苦痛从此而起,幻中求幻抒写一场不了的梦幻人生。
恰好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雨村,即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最终的归宿)兄(凶)【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如梦似幻)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道:“不过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雨村说,自古至今追求功名利禄人皆如此)”,因问:“老先生何兴至此?
士隐笑道:“今夜中秋(观卦,风地观;参看百度“第三瞳详解易经”)俗谓‘团圆之节’(团圆,即物极,返的先兆),想尊兄旅寄僧房(假寄存于真),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一饮”雨村并不推辞,既蒙后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来至书院中。
当时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盛极)二人愈添豪兴,雨村此时已七八分酒意(雨村像征初始,亦指终点;暗示物极必反的症候已到七八分),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性仰头看。
(六爻三五为阳位,五为君位;时逢三五,即预设阳据阳位,行而健)
时日(其时)一到月亮就圆了,满天的晴光照着御(皇帝御前栏杆)栏。
它刚刚升到天,人间万姓便抬头仰望。
这首诗写的就是观卦的卦象(中正以观天下),可见雨村之抱负确实不浅也。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可贺,可贺!
贾雨村接着向真士隐吐了盘缠路费全无等事,士隐当即叫小童包五十两银子,并两套冬衣。
雨村受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旧饮酒谈笑,一至三更,二人方散。
这样雨村去也,心里怀着娇杏(娇,娇媚脆弱,杏,喻无常),走上他功名利禄的士途前程。
闲处光阴易过,忽又元宵佳节,士隐命家人霍启(祸起)抱英莲去看社火花灯,霍起因小解。便把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回来时哪里有英莲的踪影?找至天明不见,霍起便逃到他乡去了。
士隐夫妻二人半世只生这一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
不料这日三月十五(道教财神生辰),葫芦庙炸供,致使油锅火逸,烧着窗纸,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一般,可怜甄家早成了一片瓦砾场。
甄士隐终弄得贫病交加,竟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来,一日拄了拐杖到街上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口里念着几句词,道是:
世人都知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什么‘好’‘了’(了悟,了结)‘好’‘了’?”;那道人道:“你听见‘好’‘了’算你明白,世间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葫芦庙这一炸供,炸出了人生的真相(实相),甄士隐解完“好了歌”同着道人飘飘而去,实相显现,随之又遁去,这一下甄士隐不是怀中抱着英莲(怀莲,即怀佛;英莲是来度甄士隐的化身菩萨),而是悟道成仙。
悟道就是了,了(了悟,即了结一切外相执着,明心见性,顺其自然)才是我们一辈子去修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