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何捷老师的生动语文50问》一

(2019-03-01 15:34:47)

《低年级的课文陡然加长》怎么办?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共收录了22篇阅读课文,教材呈现如下态势:

1.课文篇幅较长,字数较多。

2.教学点太多。

应对方法:

1.好好读。朗读为主,开口大声读,朗朗上口。还要注意分角色扮演读中感受故事趣味。二年级教材中还鼓励大家尝试“不出声默读”,为提高阅读速度做好准备,形成延续性提升的能力。

2.好好感知。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针对阅读后信息的检索与提取,也是分层进行的。

第一层为“直接检索与提取”,如《小蝌蚪找妈妈》中提出“小蝌蚪怎么变成青蛙的,回答这些问题,都可以直接在文中检索后提取,这类属于基础的基础,要做实。

第二层是”信息综合处理“。这一类在课后要求中,并不是单纯”找出相关信息“,而是要求对寻找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如《曹冲称象》中就提出”寻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然后再说说为什么他称象的办法比较好?“儿童要说出”比较好的原因“,就要建立在”寻找两种办法“的基础上,然后对这两种办法进行对比,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表达,所有的信息在这里被综合处理。再如《大禹治水》中要求儿童按照提示,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提示中出现了四句话都来源于文中,现在要小孩综合处理信息,组合成为大禹治水的故事,这就考量到儿童对这些信息的理解,对故事的熟悉,自身的表达能力等,属于综合运用类型。教好第一层,第二层才能有序发展。

第三层”表达运用“,借助提取的信息进行表达练习,读为写服务。如《玲玲的画》中提出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三个词语讲这个故事。三个词语源于文中,用关键词的方式联想出与故事有关的内容,串联后表达成为梗概。这是从读到写的过渡,是读写统整式的能力锻炼。

3.好好欣赏。

给执教二年级部编教材的老师三句话,第一句,你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第二句,你的课堂应该分享智慧。第三句,你的课堂应该是读写齐步走的。

 

《当堂写来不及,怎么办?》

比较常见的”当堂写“形式有几种,一种我们称为”补白式“。在文本留白处展开想象,写一写,填补这个空白。第二种”填空式“,在老师画定的句式中填写关联词。如,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填写”人的特质“。我对这件事留下怎样的印象”填写“印象关键词”。第三种“拓展式”。类似于写读后感。在阅读文本之后,写写你的感受,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想法等。第四种“模仿式”。模仿课文中的语句片段来写。最后一种叫“创意自由写”。在读完全文后,另辟蹊径,随意发挥,自由创作。

课堂上写出一段话三个建议:

1.遇到不会写的字,不要用拼音代替,不要查字典,也不要问同桌,直接“空着不写”。

2.遇到写错的地方,坚决不用修改带,随手就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3.万一遇到时间不够,就应该停下来就要停下来,不要为了个别人拖延而无限等待。

空着不写,思路不断,得不偿失。

不一定要写出一段,可以化整为零,以多种形式展开写。

读中带写。教学阅读,就是教写作,从阅读中获得的,就是写作的方法,对写作的认识。

 

文本解读不出,怎么办?

何捷老师的“四读”文本解读法:

第一层次的读,关注“写了什么”。解读文本,自然少不了从内容入手。第一遍阅读,可以读快一点,读完之后,明确文本写的是什么,同时留下最初步的阅读感受。这些感受,往往是作家要表达的意思,要传递给我们的理念。

第二层次的读,关注“陌生的表达”。

读第二遍文本,将自己的注意办停留在文本中让我感到“陌生”的地方。陌生化的表达,会牵绊住我,引发思考。我感到陌生,就要去琢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一琢磨就有价值,上课的时候,这些地方就成了我和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关注的文学细节。

第三层次的读,发现“意义与价值”。这一层读,我们更多凭借之前阅读的经历去思考:这一篇文章在文学之海中的独特意义是什么?存在价值是什么?非读不可的原因在哪里?可以去揣摩这一篇文章背后的这一类文本。这一篇,代表这一类文本的哪些共性?这一篇中能解构这一类文本的哪些写作模式?这一类文本创作时,应依哪一类原理?这一类文本到底应该怎么做?有了这一层的文本解读思路,我们都可以通过”教一篇“上升为”教一类“,通过”教一类“实现”会写此类中的一篇。解读到《慈母情深》第三层时,我不禁想:关于”母亲“这一类小说,究竟应该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用怎样的方式?文本不过是儿子要钱买书的故事,故事本身这么普通,作者是如何让故事感人,成为经典?小说创作中,哪些方法的使用促成了经典的产生?为了让经典传承下去,我们学到的写作秘密是什么?思考这些,教学时就设计这些,我们的教学就有了与众不同的亮点。

第四层次的读,叫拓展对比读。不止这一篇,再读同一类型的文章。如关于“母亲”,大家分别是怎么写的?作者用了第一人称,林子用第二人称,还有写胡适的母亲,用第三人称,到底用哪一种人称写母亲比较好?这是进行同题比较。通过对比读,可以提升这篇文本的解读视野,发现文本的独特之处,发现同一个作家在不同作品中隐藏的共同的写作风格,发现同一个作家作品的发展脉络.....当我们去做这些对比阅读的时候,不仅是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宽度、广度,同时也增加了执教的深度。

在进行了四个不同层次的文本解读之后,我们要做的是“调试”,将所有解读的结果进行综合与梳理,归纳与总结,调试出小孩能够接受的学习形式和内容,以及课堂教学状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