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何捷老师的生动语文50问》二
(2019-03-02 13:34:05)朗读拖腔拖调,怎么办?
探究原因,一般在于:之前的全班齐读,老师没有指导,任小孩读,只要有一起读就好,也没有提出要求,这样的自由,自然越读越慢,越来越拖。对于齐读时“朗读技巧”,也是缺失的。统编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注重对“朗读技巧”的提示。如标点符号应该怎么停顿,轻声重音应该怎么表现,长句子要怎么断句,应该如何读出情感,如何突出表现某种意思。根据齐读时不同的内容,给予不同的指导方案:
第一,齐读课题。
如果在读课题时就出现拖拉情况,要立刻提出要求,拿出方法,摆明态度,让孩子意识不“不能这样读”,可以直接提示“读得紧凑一些”,可以限定时间读完题目,有时也需要具体指导,遇到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可以提醒:要求读的是题目,是有逻辑关系的一小句话,一个短语,或者就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不是一个又一个字的串联。
第二,齐读句子。
遇到课堂上关键语句很拖拉,具体的指导方法有:缓一缓,先熟悉然后再读。换一换,先示范然后跟读。示范的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朗读水平比较高度的学生。学一学,理解好再读。所谓拖腔拖调,就是不注重逻辑重音,不能体现出文字中蕴藏的情感。背后的原因就是对句子的内容、表现形式、字里行间的情感、语句特征等不理解。如“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一句,重点突出“实在”,才能表达作者“又无奈又喜爱”的感觉。而“的”字不要读得太重,要简短轻快地带过,这样更有利于显示自己要读出的理解,读得有滋味。
第三,读整个段落。注重选段不宜太长,学完一段后再齐读,注意方法。
可用的方法有三:及时打断,零容忍。分好角色,化整为零。角色介入,学生就有了明确的身份意识,读起来就不会“没感觉”,随随便便了。“入情入境,以情促读”,学生充分理解段落中不同内容的不同情感,不同特质,带着真切感情去读,就不会在读的时候同样用力。
要分角色朗读,怎么办?
第一学段中的“分角色朗读”是可以读出具有不同层次感,不同角色感,不同故事感、不同情境感的,是可教、需教、教后能读得更好的。如《寒号鸟》一课后第一题:分角色朗读。想一想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具体的步骤是:
1.统计“角色数量”,很明显,此文的一号角色为寒号鸟,二号角色是喜鹊,三号角色是“讲故事的人”。
2.进行“角色定位”。
讲述部分起到展示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服务故事传播等重要作用,读出故事味。故事不是读出来,是讲出来的,用“读”的方式模拟“讲”就是要提示我们这个角色部分的朗读,要读得通顺、自然,好像“唠家常”,有时候还可以“吊胃口”,吸引你好好听故事,关注故事。
不同角色的表述部分应该如何读。故事中不同角色说的话,做的事,想的心事都不同,分角色朗读,就要表现这些最为显性的不同。寒号鸟和喜鹊的对话部分,就是朗读指导的重点,此外还有寒号鸟的心理活动,属于相对隐蔽的角色特质,不能忽略。课文中的“劝”字,读出“劝告者”和“被劝告者”两种不同的角色特点。
第一层次读得像它一样,寒号鸟的话就读得像它一样,懒洋洋的,没什么力气,得过且过,喜鹊的话,读得像喜鹊的话,充满朝气,具有生命活力,这一层,关注的是角色的“物质性”。
第二层次叫“读到应该那个样”。想一想,“劝告者”与“被劝告者”各自应该是什么样呢?可以用“人”的角度介入思考。例如,喜鹊劝寒号鸟,不就是一个“生命积极的人劝告一个得过且过的消极者”吗,所以读出喜鹊劝告时的真诚、苦口婆心,读出寒号鸟不听劝告时的自以为是,高傲固执。
第三层就注重细节。如提示语就是可以好好关注的细节。
3.实施“角色教学”
教读“五字决”——放,理,学,教,练。
后一篇:成长小说《火鞋与风鞋》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