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榆臻:正安县和溪镇杉木坪小学教育教学成果凭什么荣获贵州省特等奖?

标签:
正安特色办学 |
日前,在贵州省公布的2023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名单中,特等奖8项,一等奖24项,二等奖32项,其中正安县和溪镇杉木坪小学蒋勃负责的《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基于“以劳树德”指向的村小农耕文化课程开发与创新实践》获特等奖,是遵义市2023年唯一获省级基础教育教学特等奖的学校,也是正安县迄今为止唯一获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的学校。
光环的背后,是一批教育人的接续奋斗。作为和溪镇杉木坪小学校长的蒋勃老师,他带领学校教师做了哪些工作?
蒋勃,男,汉族,高级教师。1992年师范毕业参加工作,1994年调入和溪镇杉木坪小学任教至今。长期以来,他致力于村级学校的发展探索与实践,带领全校教师挖掘地域特色校园文化,开展劳动实践教学,将传统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开展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公益弥补教育短板,把学校打造成充满生机活力的小而美的精品学校。
和溪镇杉木坪小学创建于 1946 年,距县城 18 千米,校园占地面积 3578 平方米。该校现有学生 86 人,其中小学生 65 人,共 6 个教学班;校中园21人,设1个混龄班,是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
近年来,在蒋勃的带领下,杉木坪小学教师充分利用地处山川田野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不花钱或尽量少花钱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农村学校特色办学之路。
开展实践教学。就近取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以天地为教室,以自然资源为教材,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如:在油菜花开季节,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深秋季节,带领学生挖红薯,走进森林开展以树叶、花卉为主题的活动。
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每一项实践活动,能够融合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消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余时间,组织师生走村串户,搜集农耕工具,建立农耕陈列室,展现农耕记忆,让学生铭记祖辈生存的艰辛,明白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节假日,带领学生到附近山坡上寻找挖掘适合校园生长的花草树木搬运到学校,移栽到废弃的塑料瓶、汽车轮胎内,绿化美化校园。校园四季清香弥漫,生机勃勃。

开展传统节日劳动教育,如元宵节包汤圆,清明节做清明粑,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重阳节打糍粑等,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习劳动技能,享受美食,感受劳动的快乐。根据学生年龄分段组织参加学农活动。在不同的季节,组织1-2年级学生采摘茶叶、3-4年级育小秧、5-6年收割稻谷等,培养孩子们不怕脏不怕累,珍惜劳动果实的品质,帮助孩子们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借助公益补短。面对村级学校学生少,教育经费紧张,专业教师紧缺的现状,杉木坪小学开通了“英语双师课堂”解决英语教师紧缺的问题;通过公益配置美术、航模等材料开设美术、科普课程,减轻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申请“一校一梦想”,为学校采购打印机、音箱、电脑,硬化教室、校园地面,更换破损的窗户等,解决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实施“双减”政策后,在学校附近聘请“匠人”为专职教师,每周到校为学生示范教学,手把手地教学生打草鞋、编竹篮、编背篓等,讲述与之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学习“手艺”的过程中,感知深厚的“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外聘老师每周到校指导学生抽陀螺、滚铁环、踩高跷、花式跳绳、跳竹竿舞等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激发孩子们的运动激情,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杉木坪小学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其《村级小学“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获 2020 年贵州省教育重点课题立项研,于 2022 年结题;该校2023 年相继获遵义市、贵州省“中小学劳动示范学校”。
蒋勃的优秀事迹在正安县教育系统第十二期道德讲堂上宣讲,他先后获“最美正安人”“正安好老师”“中国名师联盟·希望工程园丁奖”“TCL 希望工程zhu光奖”“遵义市道德模范”“遵义市优秀乡村教师”“马云乡村教师奖”“桂馨南师奖”等多项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