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关于“作者是废太子胤仍”文章发表后,很多读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红楼梦》作者是废太子胤仍,而其所生活的时期,恰逢“康乾盛世”。可书中却多次提到“末世”一词,这如何解释?其实,也正因书中的“末世”之说,才使很多读者,将此《红楼梦》一书,定为明末清初了。
现在,笔者就把这个事情说清楚(此文原想后期发表,现在只好提前发了)。
书中多次提到“末世”(书中提到“末世”的有关段落,可见下文,补充资料二),是因为作者已经感到“国家将亡”了。其原因主要有三:
1、雍正帝继位之后(注:作者写书并非从雍正继位开始,而是始于康熙五十一年之后,见下文)他和皇族宗室人员的关系非常紧张;尤其是他那些亲兄亲弟们,不但不帮他治国辅政,反而处处掣肘。甚至还传出“雍正杀父篡位”的传说(其兄弟间紧张关系,起源于“九子夺嫡”之时,雍正继位之初达到顶峰)。
雍正帝在他的《大义觉迷录》中曾说,“必有大奸大恶之徒,捏造流言,摇众心而惑众听。
如逆书加朕以谋父之名”。这也充分证明了,当时确有此传说(谋父篡位之说,源自皇家内部传出,外人岂知?)
两年之后,风波才逐渐平息。到雍正五年,宗人府审理皇太极重孙,豪格之孙延信一案时,延信夫人王氏供述了她当时听到的传言:“过了雍正四年就该天下大乱,五年三月就有应验”。当然,王氏所供的这个传言,是雍正帝继位之初就有的。因为,怀疑“遗诏”之假,只能是当时,而不是之后很久。
囚禁在咸安宫的废太子胤礽,信以为真(现有资料表明,“无诏继位”应是真的,这里不赘),他确信清王朝三年后便不复存在了,所以,他借秦可卿托梦凤姐之机写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去寻各自门”。其意是:三年后清王朝就灭亡了,皇子皇孙们就“各自去寻各自门”吧。在元春的判词中更是大呼:“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书中,作者还借探春之口说道:“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就是影射康熙朝晚期,皇子们内斗的实情。脂砚斋也批写说:“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
鹡鸰和棠棣,均出自《诗经·小雅》,都是代指“兄弟”。脂批的意思是,作者苦于兄弟间反目之悲,又迫于雍正帝之威,才隐晦的撰写了这部《红楼梦》。从脂砚斋的这句批语,我们似乎也能猜到,该书的作者是谁了。不然,一个人写小说,怎么会“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而“撰此闺阁庭帏之传”呢?除了废太子胤礽,还能有谁呢?
2、作者欲感亡国的第二个原因,是康熙晚年主张“宽和仁政”。他对官场的各种弊病,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为主要的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事件,弄得康熙帝身心憔悴,疲惫不堪,无心国事(约十三年)。
因此,贪官污吏们便肆无忌惮,甚至有许多高官将手伸入国库,致使国库空虚。到康熙帝病逝时,其国库存银数仅八百万两,而当时国家人口是七千万人,人均国库存银仅一钱多点。雍正继位之初,“清查户部钱粮,发现历年以来亏空,竟至二百五十余万两之多,吏治败坏程度,由此可见一般”。也就是说,国库存银约四分之一,都流到了个人的腰包。大清国已到了即将垮塌之境。所以,作者才于书中叹到:“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雍正掌权后,严惩贪官污吏,严打腐败,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一系列措施,到雍正末年,国库存银增至六千余万两。此时,作者已病逝十多年了,是他作梦也不会想到的结果。
3、作者欲感亡国的第三个原因,是清军入主中原后,实行“大满族主义”统治。满人圈占大片土地,民族矛盾愈加激化,因而遭到各地民族地激烈反抗(各民族反满情况,见下文补充资料一)。
4、作者欲感亡国的第四个原因,清王朝统一全国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八旗子弟”逐渐腐化堕落。祖辈打下的江山,他们只顾尽情享受,并且愈演愈烈。“这种现象已经变成了一种颓废败落的象征”。而《红楼梦》的作者,深知这一状况的严重性,但却无能为力。他在书中所描写的贾珍、贾蓉等一批人,就是当时“八旗弟子”的实情再现(贾珍贾荣之名,谐音“真容”,笔者另文细述)。
《石头记》一书,写于康熙五十一年之后,作者是随写随改,随改随写。直到雍正二年年底病逝,其书稿仍在修改之中。作者死后,书稿由脂砚斋保存并带出皇宫。之后,书稿只在小范围内传阅。直到乾隆年间才广为流传(祥情见拙文《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及后四十回的丢失》)。
补充资料一 清朝前期各民族的反满斗争
仅从太子胤礽协政,到他被囚禁这二十年的时间内,就发生过多次抗清反满的民族运动。如:康熙三十九年,四川藏民的反清运动。康熙四十一年,湖南苗民、广东连州瑶民的反清运动。康熙四十四年,昆明李天极、朱六非起事。康熙四十六年,贵州苗民黄柱汉起义。康熙四十七年,浙江天地会张念一起义。康熙四十九年,福建陈五显起义。另外,还有西北地区的准噶尔判乱等。但是,作者认为,这些反满斗争却不是亡国的根本原因,其内斗和府败在是主因。这就是作者借探春之口所说:“可知咱们这样大族人家,若被人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试想,若不是暗指皇家,有哪个“大族人家”不怕被皇帝抄家呢?而被抄家,不就是“外头杀来”吗?
补充资料二 作者的“末世”暗示
作者在书中,对“将要亡国”之事,进行了大量的暗示。如:书中多次提到“末世”。(1)探春和王熙凤的判词中,都的“末世”两字。(2)作者借宁、荣二公的灵魂,对警幻仙姑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3)在红楼梦曲中,也曾写到“大厦倾、灯将尽,鸟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等。(4)为贾家各辈所起的名字,也暗示着大清王朝的行将覆灭。如上辈是“文”字旁,暗指为官。宝玉一辈为“玉”字旁,暗示做王(古时王和玉,有时是相通的),下一辈是“草”字头,暗示这一辈就落草为民了。
除上述之外,作者还有以下暗示。
一是,暗示雍正帝将会成为亡国之君。
有书的开端,作者就借贾雨村对“仁恶”的论述时曾说:“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以上所列,不是亡国之君,就是篡国之贼。然而,当我们读书至此,便会感到枯燥无味,总感觉这样一部巨著,怎会有如此“画蛇添足”之笔呢?其实,这是作者不敢明说,隐含之辞。若不细心去读,何以能知?
二是,暗示自已就是那件“嫁衣裳”。
作者在《好了歌》中所写的:“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是暗说,明清更替时期,先是李自成攻下北京,推翻了明朝,自立为皇帝。可不到两个月,便是清军入主中原,李自成被赶跑,清朝当权者舍弃东北老家而定都北京。在作者看来,清朝现在又将灭亡。这不正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吗?(否则此句难解)。
太子胤礽从政多年,全力以赴协助父亲康熙帝料理国事,在康熙帝外出平定叛乱及出巡期间,均由太子代理国政;然而,他却因“鸡毛蒜皮”之事,被废遭囚,最后由其弟弟胤禛“假传圣旨,夺取了皇位”。这不正是“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吗?
补充资料三
作者所说的“愚衷”
作者在书中说,他是“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那么,作者的“遇衷”又是什么呢?
秦可卿托梦给凤姐的那一段话,就是作者“愚衷”的全部内涵。即:“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大清国不久将要灭亡了。当权者要早做准备,趁着现在还没有亡国,及早给儿孙们筹画下一条生存的退路。若用更简捷的话说,就是:现在要经营好东北老家,一但国家灭亡,子孙后代退回东北去,也将有个安身之地。
脂砚斋在这段话后批写道:“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有深意存焉”。作者也曾在“作者自云”中说:“凡梦幻等处,皆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本旨”。
虽然,作者预感到大清国将要亡于雍正之手,但他也清楚的知道,这亡国的原因,也不能全部算在雍正一个人身上,最主要的是“八旗子弟”们的纨绔腐化。所以他在书中说“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即首罪者,皇族也。
不然,书中的贾敬。常年炼丹住在观内,并且中途已死,如何会“箕裘颓堕皆从敬”呢?
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249页。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杨珍:《从咸安宫到郑家庄:皇太子允礽废黜之后》,载于《历史档案》:2009年11期。
本文选自《解开红楼梦作者之谜》第二篇
之二十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