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名字的隐意
(2023-12-28 17:30:10)前文说过,《红楼梦》一书中,几乎所有人的名字都有隐意;不是用于谐音,就是暗藏寓意。那么贾宝玉的名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欲说清楚贾宝玉名字的隐意,需要先弄明白贾宝玉身上的几个怪事。
一是,贾宝玉在荣国府中排行是老三(贾珠为长,贾琏为次,宝玉为三),可作者非让他是“二爷”。结果弄得荣国府两个“二爷”,即贾琏和贾宝玉。惹得读者非要再给贾琏找个哥哥不可。
二是,贾家祖辈是“代”字辈,其名个两字(如贾代化,贾代善)。父辈是“文”字辈,其名是一字(如贾政,贾赦)。宝玉这辈是“玉”字辈,其名是一字(如果贾珠,贾琏)。而贾宝玉却只有一个乳名,既不排行,也不排名。
三是,贾宝玉的朋友秦钟,名钟表字鲸卿;薛蟠名蟠表字文龙。就连贾宝玉的三弟贾环都有大名“环”,而贾宝玉竟然只一个乳名,即没大名也没表字。
俗语说,见怪不怪。凡事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但我们研究《红楼梦》,就不能不作出解释。
1、胤礽的小名叫保成,排行老二,宫中人自然应称其为“保二爷”(至少在情理上,应该是这样称呼的)。“宝”与“保”同音。作者给他起名叫宝玉,仆人们自然要称其为 “宝二爷”,这样,书中的“宝二爷”,与作者的“保二爷”之称,就吻合了。至少,作者在心理上,也算有个慰藉了。当然,作者也可给贾宝玉起名,叫“褒玉”或“饱玉”等。但无论如何,也不会起名叫“宝城”之类的名字。那样就太过明显了。至于宝玉名字中的“玉”字,应该是为了尽可能地贴近“玉”字辈,从而减少过分的直露。
2、荣国府中,贾珠老大,贾琏老二,贾宝玉老三,贾环老四。可作者宁愿让读者错愕,也不改宝玉“二爷”为“三爷”;其原因与上面所述相同。如果排序贾珠为大,宝玉为二,贾环为三;则贾琏就不应再称“二爷”了。作者能写出一部大书,不可能不觉察到这一点的。
3、贾宝玉为什么没有大名(也没有表字,宝玉是其乳名)?贾家是书香礼仪之家,孩子入学后,是必须要起学名的。而其父贾政,又是饱读诗书的儒者(表字存周),况且其三弟贾环都有大名,作为二哥的贾宝玉没有大名,这无论如何也是说不通的。
书中还曾说过,没上过学,也不识字的王熙凤都有学名(“小名凤哥,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学名王熙凤”,书中第三回。脂批说“奇想奇文,以女子曰学名,固奇”。笔者于另文中再详述其因,这里不赘),何况宝玉哉?
笔者认为,作者实在没有办法为贾宝玉起大名。若名贾玉,一则“玉二爷”之称与前述不符;二则也与同辈所排的“玉字旁”不合(毕竟玉字不是玉旁)。三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无法“影射”作者本人了。
作者名为胤礽。若宝玉大名叫贾礽或贾仍,不但太过直露,且与“玉”字辈不合。如果有人说,那就把宝玉一辈人的名字,全都换成“示”字旁,即贾礼、贾社、贾仍等。但是,那样也不行。因为,作者在排辈的用字上,也是藏有隐意的。暗说“上辈是官,中辈是王(古时“王”和“玉”,有时是相通的。可参见拙文“玉顶金豆”中的解释),下辈则落草为民了”(下一辈是草字头,如贾兰贾菌等),即由兴至盛到哀的过程(这个问题,笔者在另文中再祥述)。所以,贾宝玉不用大名,才最合作者的本意。
其实,作者已经给贾宝玉起了大名,只是隐说而已。即贾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谐音“胤礽是也”。作者不敢直接用“胤礽”的同音字“印仍”或“茚仍”,只好以同韵字“神瑛”替代了。而“礽”的同音字,也只有仍和礽两个。可参见拙文《神瑛侍者即胤礽是也》。
以上所述,是贾宝玉排行老二,以及没有大名的原因。那么,“宝玉”这个名字,又含有怎样的隐意呢?请看下文。
第二十二回,贾宝玉“因听曲文而悟禅机”,产生了出家为僧的想法。这时,黛玉前来质问:“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其实,这就是作者借黛玉之口,解释了“宝玉”二字所隐藏的含义。
“至贵”,就是“贵”到了极致。
在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事件中,相士张明德,给皇八子胤禩相面时说:“胤禩后必大贵”。此事被康熙帝知道后,大怒之下,处死了相士张明德,还革去了皇八子胤禩贝勒之职,降其为闲散宗室。
由此可知,这“大贵”二字的含义了。说胤禩“大贵”尚且如此,那贾宝玉的“至贵”之命,又该如何呢?胤禩的“后必大贵”,自然是指将来会继承皇位;否则,康熙帝也不会如此大怒了。
另据《东华录》记载:“康熙四十八年三月,以复立皇太子告祭天坛文曰:‘建立嫡子,胤礽为贵’”。这也说明,“贵”字在康熙朝,是有其特殊含义的。书中的“至贵者贾宝玉”,不正是暗指康熙告天祭文中的“胤礽为贵”吗?
至于“至坚者为玉”一句,笔者以为,那是作者为了要写前句,而用来唐塞读者的。因为,玉并非世间的“至坚”者。我们常说坚如磐石,却没有听说过坚如宝玉的。
还有,林黛玉所说“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用来劝说贾宝玉“不悟”,也实在是太过牵强。贾宝玉“悟”与“不悟”,和“至贵”“至坚”又有什么关系呢?两者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若不是暗有所指,作者为什么让林黛玉说出这么一句,不伦不类的话呢?
注: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上谕诸皇子曰:‘相面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清圣祖实录》卷235,康熙四十七年九月戊戌。
《文献丛编》第三辑,《允禩允禟案·秦道然口供》。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
本文选自《解开红楼梦作者之谜》第二篇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