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名字中隐藏着什么?
(2023-12-27 15:03:25)
标签:
365 |
前文曾说过,《红楼梦》一书中,凡乎所有人的名字,都有隐意;不是用于谐音,就是藏有寓意,无一例外。要想解出林黛玉名字的隐意,我们需要先弄清楚,林黛玉这个人物的特点是什么?
1、书中说得很清楚,林黛玉下到凡间是来哭的。她是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无以回报,便“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贾宝玉也曾说她“每天都要哭一会子,才算完了这一天的事。”
2、林黛玉的哭,堪比娥皇、女英之哭。探春给她起的名字叫潇湘妃子,她住的院名也叫“潇湘馆”。黛玉在“手帕子”子上,含泪写的诗,也自比娥皇女英。对应黛玉的曲词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除此之外,作者还让黛玉的两个贴身丫环分别叫紫娟(谐音紫鹃——啼血的杜鹃。过份的红为紫)和雪雁(谐音血燕——传金丝燕吐血做窝),暗指每天陪伴黛玉的,是“啼血的杜鹃”和“吐血的海燕”。隐含黛玉之哭是“滴血”之哭。
另外,脂砚斋曾在“绛珠草”三字后批写道:“‘绛’点‘红’字;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绛珠草,是林黛玉的前世之身)。
那么,有这么惨痛事故的人会是谁呢?这个人,作者写的就是他自已(见下文“补充资料一”)
书中的贾宝玉是作者的原型,林黛玉名为“黛玉”,谐音“代玉”(黛玉姓氏“林”字的解释,见补充资料二)。即“黛玉之哭”就是“代替贾宝玉之哭”。这个天天以泪洗面、泪中带血之人,就是暗说作者自己。
补充资料一
清朝废太子胤礽,他的母亲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胤礽出生当天,其母因难产而逝。康熙帝与赫舍里氏感情甚笃,赫氏离世后,康熙帝便把对发妻的爱,全部移到了胤礽身上。胤礽刚刚一岁的时候,就被封为皇太子。之后,康熙帝又亲自做起了胤礽的启蒙教师。他曾说:“联于宫中谕教皇太子,谆谆以典学时敏,勤加提命,……复亲加讲解,夙兴宵寐,未尝间辍”。胤礽稍大后,康熙帝又遍请全国顶尖人才为其授课。
生活上,胤礽也与康熙帝相差无几,“起居服物一同帝制”。据史料记载,太子东宫的珍玩异品,远远超过康熙帝的皇宫。
可是,胤礽成年后,却因皇、储权力之争,父子俩的关系产生了裂痕。最终,在胤礽三十九岁那年,康熙帝废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并把他囚禁在咸安宫中,直至病逝。这对于从小在蜜罐中长大、一呼百应的“准皇帝”来说,其痛苦与悲伤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作者才在书中把黛玉之哭,比喻为娥皇女英之哭,比喻为“啼血的杜鹃”“吐血的海燕”;并让黛玉的眼泪,“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早在清朝时期,就有人看破了这一点。索隐派代表人物王梦阮在他的《红楼梦索隐提要》中就写道:“看《红楼梦》不可呆板,……或数人合演一人,或一人分扮数人。……不善读者,一落迹象,谓宝、黛实有其人,荣、宁实有其地,刻舟求剑,便不足与言《红楼梦》”,
补充资料二
上文中说,黛玉的名子暗指“代替宝玉”;那么,她的姓氏“林”又藏有什么隐意呢?
(1)在书中,作者用了很多“暗示”告诉我们,“林”就是“多”的意思。
首先,林字本身就有“多”的含意,比如我们常说的“林林总总”等。
其次,作者让林黛玉的父亲“姓林名海,表字如海”;这也是暗示我们,“林”代表多的意思。要知道,书中比较重要的人物,如贾琏、贾珍、贾蓉、贾宝玉等都没有表字,反而极少出场,却又中途而逝的林如海偏偏有表字,这能说得通吗?
其三,黛玉的表字叫颦颦。“颦颦”谐音“频频”,后者也是多的意思。如果按照古人的说话方式,就可写成:“黛玉者,颦颦也”。即:“代表贾宝玉的人,有很多”。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黛玉的表字“颦颦”,是贾宝玉给她起的;可贾宝玉自已也并没有表字,作者为什么让一个没有表字的七岁男孩,去给一个只有六岁的女孩起表字呢?,还有,一部书中女性无数,也只有黛玉、李纨两个人有表字。而李纨的名字暗藏有“十八子完蛋“,其表字“宫裁”含有“被宫廷制裁”的意思。再说,连书中小丫头及小厮们的名字都藏有隐意,何况主人公之一的林黛玉呢?(李纨的名字,表字的解释,见《李纨名和字隐藏着太子胤仍的被废时间》)
(2)作者让黛玉姓“林”,而不是别人。这是暗说,书中“代表贾宝玉的”,不仅仅黛玉一人;而是还有很多人。换句话说,书中有很多人,都是“代表”贾宝玉的。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妙玉,代表的是贾宝玉的结局——出家为僧;甄英莲“有命无运”“由主变奴”,代表的是贾宝玉的人生命运;贾家四姐妹的名字,代表的是对贾宝玉人生的感叹——原应叹惜;荣府三兄弟的名字,代表的是贾宝玉运败的起因——株连宝玉;薛蟠的名蟠、表字文龙、生日五月初三,代表的是贾宝玉的身份(盘居的龙和未带过的兵的龙)和初生日期。蒋玉菡的名字(谐音将玉函),代表的是贾宝玉的状况——被“函”了起来(函,把物品放在匣子中)。(说明,以上各人物名字隐意的解释,见后文。)
补充资料三
林黛玉眼泪还债之说,又暗指什么呢?
书中说黛玉的眼泪,不仅仅是悲痛和血泪,它还是用来“还债”的。即“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在此一段落后,脂砚斋批写道:“妙极!恩怨不清。”“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出”“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脂砚斋的意思是说:作者用“眼泪还债”,只有作者和她两个人知道内中的原委,但她是不能说出来的;此债还是“恩如山海,唯有泪还”。
那么,我们不妨要问,这个用“泪”所“还”的债,是“恩债”呢,还是“怨债”呢?试想,谁会用“血泪”去“还债”,并且这个债,还是“恩如山海,唯有泪还”呢?
笔者认为,“甘露浇灌”之恩,是暗指康熙帝对胤礽的“养育之恩”,只有此恩,才可称得上“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
囚禁中的废太子胤礽,内心充斥着对其父皇“感情割裂”的情绪。这就等于说:你养育了我,但你又“囚禁”了我,让我生不如死。现在,我别无他法,只能把所有的眼泪都还给你,从此咱们父子情断义绝,互不相欠了。
还有,除了废太子胤礽,似乎别人没有必要、更没有理由,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父母养育之“债”。果若如此,那有谁能够说得清楚,胤礽还给他父亲的“泪”,是“报恩”呢,还是“报怨”呢?其实,这就是脂砚斋所写“恩怨不清”的缘由。
如果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那么,他在四五岁时被抄家。此时的他,对其家庭或许只有些模糊印象,到写书时已经过去二三十年。他还能够“哭成此书”,并且还“流出血泪”吗?况且,曹家被抄家,也并非彻底败落,而是“蒙恩谕少留房屋,以资养赡,……以彰圣主覆载之恩”。
注:参见杨珍著《清朝皇位继承制试》169——176页。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圣祖御制文二集》卷3,《谕礼部》24页。
李光地《榕村语录续集》卷18,《治道》。
一粟编《红楼梦资料选编》294页。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年1月版。
贾宝玉大林黛玉一岁(第三回);林黛玉年龄的推算,可参见第四篇第二题之第17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