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文都是好文章之《荷花淀》

(2021-03-26 11:29:37)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学鉴赏

课文都是好文章之《荷花淀》

遥远的幸福就在身旁

——读孙犁《荷花淀》


如果单看题目,你一定不会想到这是一篇战争题材的作品。

如果单看前三段,你也一定不会想到这是一篇战争题材的作品。

就算你把整篇文章读完,就算你一次次拿来回味,你还是会怀疑:这是在写战争么?

可是它又确确实实在写战争,写中国的八年抗战。那么它是如何做到让一辈又一辈读者读起来感觉不是在写战争的呢?

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如风景画般的景物

文章开篇这样写道: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平平常常的月亮、凉爽干净的小院,这都不足为奇。厉害的是作者还写到了苇眉子,谁会注意到这些水边随处可见的苇眉子呢?只有深爱此地的人才会。只有心思极度细腻,情感极度温和的人才会。不然,又怎会一会儿说这苇眉子“潮润润的”,一会儿又说它“柔滑修长”,一会儿又说它“又薄又细”呢?这哪里还是苇眉子,分明是老天造就的一件艺术品,一个尤物,一个美好的梦境。

这般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仰视天空,万里无云,纤尘不染;俯看水面,无船无客,水波跳荡。凉风丝丝缕缕,稻秧苇尖轻摆。俯仰结合,动静相宜。好一幅水乡风光!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划船是“轻轻”的,捞菱角是“顺手”的,菱角是“很嫩很小,乳白色”的,丢到水里也是“顺手”的,菱角浮在水面上是“安安稳稳”的。那么安详,那么平静,那么纯美质朴,那么和谐自然。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叶密密层层,荷花箭粉色高挺,再加上阳光照耀,很容易让人想起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作者的比喻也非常别致,“铜墙铁壁”也好,“哨兵”也罢,都打上了战争年代的烙印。其实哪怕从一个简单的称谓我们也能瞧出端倪,比如“荷花箭”。连荷花都如箭如镞,守护家园。何况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呢?

一处处如风景画般的景物,让读者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让我们暂时远离了战争的残酷。

二、如水月观音般的人物

水月观音比喻人的仪容清丽俊美。典型代表是水生嫂。她不仅外表美,内在更美。

 

 

作者是这样写水生嫂其外表之美的: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席子像洁白的雪地,又像洁白的云彩,水生嫂就坐在这云彩之上,她的头上明月皎皎,她家的院外水雾淡淡,银白澄澈的世界里,那从容端坐者不是水月观音,又会是谁?

作者是这样写水生嫂其内在之美的:

她细心。水生笑了一下,她便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然后问:“怎么了,你?”不说“你怎么了?”而说“怎么了,你?”,少了一些质问与怀疑,多了一些担心与急切。

她担心。水生说自己要到大部队上去,她编席子的手指震动了一下,被苇眉子划破了手。在水生同父亲谈完,都已经鸡叫时,她“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

她贴心。划破手后,她不撒娇也不埋怨,只是“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听到水生说让她多担些家里的事,她鼻子有些发酸,却忍住不哭。

她知心。她说:“你走,我不拦你。”当她听到他最重要的叮嘱终于流下眼泪后,却还是含着泪答应了丈夫。

这个女人的外表如水月观音般清丽俊美,这个女人的内心如水月观音般温柔美好。

这样温柔美好的人物让读者的内心亦充满温柔,让我们暂时忘记了战争的冰冷。

三、如散文诗般的战争场面

遇到鬼子追击,白洋淀的女人们反应是这样的:她们摇船如“织布穿梭,缝衣透针”,把个小船摇得像“打跳的梭鱼”。她们想的是“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水声哗哗,野鸭飞起。她们虽然需要“咬紧牙制止住心跳”,但再紧张那摇橹的手也不会慌。野鸭“尖声惊叫”,耳边响起枪声。“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知道已经陷入埋伏,所以视死如归,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每次读到“一齐”二字,我都会为之动容。

女人们的丈夫打鬼子是这样的:他们埋伏在荷叶之下,“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枪声是“清脆”的,欢笑是“大声”的,战利品是丰厚的。水生吆喝道:“出来吧,你们!”与水生嫂说的那句“怎么了,你?”一紧张,一放松,遥相呼应。

打完鬼子之后的男女是这样的:水生调侃女人们是“一群落后分子”,女人们则噘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准备转移男男女女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

后来,女人们也学会了射击,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反正在家里也要惦念,干脆和你们并肩作战。心安,从加入你们那天开始。

战争年代的爱情,既艰难,又浪漫。让我们暂时摆脱了战争的阴霾。

如风景画般的景物,让我们爱上这片土地;如水月观音般的人物,让我们爱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散文诗般的战争场面,让我们爱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那艰难而浪漫的爱情。这样的土地,能被侵占么?这样的人物,能被欺辱么?这样的爱情,能被摧残么?不能!既然我们足够爱这一切的一切,当然不允许侵略者将其毁灭。作者越是写对荷花淀中一切人与物的爱,就越能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就越能激发人们保卫家乡的壮志豪情。保家卫国,保家卫国,没有对家乡深切的爱与眷恋,爱国从何谈起?《荷花淀》以小见大,从爱一个人,到爱一个家,到爱一片土地,直至爱一个国家。尽管这国家有着“多愁多病的身”,我们也义无反顾地爱她,守护她,就像守护我们的心上人一样。

《荷花淀》不像是在写战争,又确乎是在写战争。只不过它写的不是生离死别的战场夫妻,而是并肩作战的英雄儿女,而且是美丽水乡里的英雄儿女。

光着脚低声问妻子话的水生,吮完手指低头回话的水生嫂,拉着水生的手让他放心去打仗的水生爹,既失望伤心又担心丈夫安危七嘴八舌发表议论的女人们,聚精会神瞄准射击顾不上瞧自己妻子半眼的男人们,流星一样的冰船,百亩大的苇塘,海一般的芦苇。《荷花淀》中所有的所有都是美的,而且美的那样健康,那样动人。

有人说:《荷花淀》不是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而是一位作家和一个民族的还乡梦。

想起那首经典的老歌《梦里水乡》。歌中唱道:春天的黄昏请你陪我到梦中的水乡让挥动的手在薄雾中飘荡不要惊醒杨柳岸那些缠绵的往事化作一缕轻烟已消失在远方……淡淡相思都写在脸上沉沉离别背在肩上泪水流过脸庞所有的话现在还是没有讲看那青山荡漾在水上看那晚霞吻着夕阳我用一生的爱去寻找那一个家今夜你在何方转回头迎着你的笑颜心事全都被你发现梦里遥远的幸福它就在我的身旁……”

是啊,梦里遥远的幸福,它就在我的身旁。荷花清丽,芦苇荡漾。只要能和你并肩作战,还惧怕那什么地狱?还稀罕那什么天堂?

2021.3.26

(图片选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