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都是好文章之《我与地坛》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学鉴赏 |
生死之间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那种每次读都可以收获感动与思考的文章,高中语文课本只选了它的前两节。第一节写的是“我”与地坛,第二节写的是“我”与母亲。
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乍一看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其实不然。地坛已经存在了四百多年,客观上是它离“我家”很近,但一来“我家”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二来我也庆幸于离它近,所以才有了后面一句的说法。所以作者也才说“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以及“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无论从客观事实来看,还是从主观意愿来看,都是缘分,都是宿命。正如林清玄所认为的缘来自愿,没有意愿,缘来了也没多大意义。
地坛之于史铁生有着极特殊的意义。
地坛是怎样的呢?是荒凉的。你看它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玉砌雕栏散落,老柏树苍幽,野草荒藤茂盛。多像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史铁生与地坛,这年龄差高达四百的两者,穿越时光,在此深情握手,同病相怜。作者说:“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因为“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个地方荒凉、宁静、古老,适合存放当时史铁生的那颗躁动又迷茫的灵魂。可以让人看到时间,也看到自己。
地坛是荒凉的,却并不衰败,因为这里有很多生灵在。蜂儿翅膀扇动频率极快,将自己舞动成了一团小雾,这是人的视觉延迟反应。作者不用“团”,而用“朵”,就将舞成一团小雾的蜂儿比作了一朵小花。真是妙笔!蚂蚁摇头晃脑,转身疾行;瓢虫支开翅膀,忽悠升空。如果不足够闲来无事或者不足够热爱生灵,人类是很难去关注这些看似卑微渺小实则美丽倔强的小生命的。史铁生恰好就是闲来无事的。你看他连空屋一样的蝉蜕都去关注,连一颗露水从滚动到聚集到压弯草叶到坠地的全过程都去观察。本来一颗露珠怎么可能“轰然坠地”呢?但在作者耳中就是如此,因为他感受到了自然万物的力量。哪怕它是本无生命的如同空屋一样的庄严的蝉蜕,哪怕它是一颗毫不起眼的朝阳初升便会消散消失的露珠。他甚至能听到“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草木竞荣,片刻不息;人生逆旅,是不是也应该自强不息呢?
是啊,你见过一只蜜蜂在某处发愁么?它们几乎一直在跳舞,它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但跳舞本身就是意义。你见过一只蚂蚁在某处自怜么?它们几乎一直在奔走,它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但奔走本身就是意义。你见过一棵草、一棵树因为遭受风霜雨雪就赌气不活了么?它们只是一直在努力深扎根须,它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但扎根本身就是意义。露珠也是如此,它知道聚集的结果会压弯草叶,压弯草叶的结果是“轰然坠地”,但它依然按部就班地做着一切,直到把自己在金色的太阳下摔出“万道金光”也义无反顾。因为它们知道,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我想,我们大可不必过分去寻找生活的意义,让自己有滋有味地活着,在这个世上自己所属的范围之内刷着自己的存在感,就是意义。我相信这也是史铁生在看到这些事物时的心理反应。
地坛荒凉而不衰败,史铁生残疾而不颓废,二者确实是宿命般的相遇。
一般人不会年纪轻轻就去思考生死的问题,但二十来岁就废了双腿的史铁生会。他一定想过自杀这件事,不然就不会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又是“几小时”,又是“专心致志”,如此冷静客观地去书写自己,读来却寒入骨髓。可是未知生,焉知死呢?于是他又开始思考“生”的问题,后来明白出生这件事是无法辩论的,而死亡这件事也是早晚会来临的,甚至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节日来看待。这是多么乐观浪漫的一个比喻啊。
生,无法掌控;死,必然到来。那这生死之间的一段路途该如何去走呢?史铁生没给我们答案。因为他觉得这个问题会伴随他终生。我觉得也是,这个问题也会伴随我终生。生命只有一次,无论如何使用,好像都有些浪费,如何让自己在临终前觉得这一辈子把生命浪费得还少一些,是一个近乎无解的问题。
也应该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每个人要的都不一样,或者我们可以断定,很多人到死都没弄明白自己这一生到底想要什么。这样一来,当然就更无解了。但再无解,这一生该结束也还是要结束,这就是这个问题的害人恼人之处,也是这个问题的富有魅力之处。
孔子认为早上懂得了道理,晚上死都可以,也就是说只要活得明白,就可以死得安然。但很明显,孔子一生都没找到他所说的“道”,不知他老人家最后是不是死不瞑目。
到底该怎样活呢?还是不清楚。那就放一放,继续看地坛吧,看看地坛在说些什么。
作者一连用了六个“譬如”写了六种景象,而且都是在相对黯淡的背景下去写的。夕阳西下,坎坷灿烂;时间落寞,雨燕高歌;冰天雪地,孩子踏雪;古柏忧郁,镇静自若;暴雨骤临,草木灼烈;秋风早霜,落叶歌舞。
无论什么时节,无论什么天气,无论动物植物,无论年轻年老,都在按照自己生命自带的律动去活。
生,就如夏花般绚烂;死,就如秋叶般静美。
地坛,这是你给史铁生以及每一个心怀这生死之问的人的启示么?
第一节结尾处,作者说他常常到地坛去,第二节一上来就承上启下:“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便转入了对母亲的回忆。
母亲是懂儿子的,史铁生连用了五个“知道”来写母亲对自己的理解。母亲知道孩子心里苦,知道不该阻止孩子出去走走,知道孩子呆在家里会更糟,知道有些事不该问,知道要给孩子一些独处的时间,孩子走出生命的困境需要一个过程。这些她都知道,但她不知道这过程到底需要多久以及这过程的尽头是什么。这一个“不知道”便足以把一个足够坚强的母亲击垮。孩子走不出困境,母亲就走不出困境,因为孩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加倍的。我每次读到史铁生的母亲“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时都会心痛。都说“问是爱,不问是理解”,但这份理解,得需要多么强的意志与多么广的包容。她到死也没跟儿子说过一句“你为我想想”之类的话。她不会给孩子一点儿刺激一点儿压力,所以她只能刺激自己,负重前行。对于史铁生而言,她既是一位有口无言的母亲,也是一位默默守护的女神。当然,也只有母亲,才能成为这样的女神,这个女神应该便是那救苦救难慈航普度的观音。
史铁生说有一回他出了小院因想起什么事又回去,才发现母亲还站在原地,而且都没意识到孩子回来了。呆呆的母亲在想什么?也许什么都没想,只有痛彻心扉后的麻木以及虔诚祈愿时的入定吧。史铁生说在母亲猝然离世之后,他才想到“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他才明白“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史铁生连用了几个“才”字,“才想到”、“才渐渐听出”、“才有余暇设想”,透着说不尽的懊悔自责。母亲事事“知道”,儿子事事“才”知道,这就是母与子的不同。
他的一个作家朋友的写作动机是为了让自己的母亲骄傲,这个理由多么简单又多么不简单,史铁生只有羡慕,因为母亲已不在人世。史铁生说:“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母亲活不过来了,她被人送去医院,就再没回来,被人抬上车时,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这些场景可以从其《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去找。
文中写道:“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原来他会想很多事,只是不会想到母亲,如今他“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却已经不在了;原来他会默念很多话,只是不会念到母亲,如今他“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无论清晨、中午,还是傍晚,无论坐着还是躺下,母亲都不会再来找他了。虽然这个事实是到月亮升起的时候他才一点点儿接受。如他自己所说的“心里才有点明白”。依然用了“才”字,依然无限追悔。可想而知,母亲在之前一定不放心儿子在外面呆这么久。祭坛黑暗,月光浮起,生命终止,再无归期。“母亲已经不在了”的这个事实,让史铁生一下子从自己的小悲痛里走了过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母亲的猝然离世,唤醒也震醒了史铁生:这世上有人远比你活得更苦,尚且如此坚忍,你为什么不能?
犹太谚语说:“上帝不能无处不在,因此他创造了母亲。”可是母亲也无法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她太苦了,上帝都看不下去了。
以前母亲在的时候,常来找他。视力不好的母亲“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找不到儿子便四处张望,“步履茫然又急迫”;找到儿子就“悄悄转身”,然后“缓缓离去”。儿子不跟她打招呼,她也不敢打搅儿子。爱,可以让这位母亲变得很勇敢很勇敢,所有的苦痛都自己去扛,还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可是爱又可以让这位母亲变得很怯懦很怯懦,连跟儿子说一句话的勇气都没有。
“聪慧”、“理解”、“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是史铁生对四十九岁便因病逝去的母亲的评价,只是这评价,他的母亲至死也没有得到,哪怕儿子一句安慰的话。
史铁生在其散文《奶奶的星星》末尾写道:“我相信,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点儿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这段话对他的母亲同样适用。只是不是“也许”,而是既是巨星,也是火炬,更是含泪的蜡烛,三者一同照亮并温暖了史铁生的人生之路。
地坛荒凉而不衰败,母亲悲苦而不颓丧;地坛无言,母亲亦常常无言。地坛是史铁生地理意义上的母亲,启示他别再怨天尤人;母亲是史铁生心灵意义上的地坛,启示他要拥抱生活。斯多葛派说:“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你反正得走,这是命运的死规定。”史铁生就是被命运拖着走的人,谁想让自己双腿瘫痪呢?尤其是在最狂妄的年纪。但降临到你头上,你就只能接受。就像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中小瞎子和老瞎子的一问一答——干嘛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
所幸还有地坛,还有母亲。我相信:没有这样庄严厚重的地坛,就不会有后来史铁生庄严厚重的灵魂;没有这样坚忍温暖的母亲,就不会有后来史铁生坚忍温暖的笑容。地坛等了史铁生四百年,母亲则等了史铁生一个生命的轮回。等到他,唤醒他,拯救他。生死之间,万事皆空,唯有真情永远。
也许还是会有人问:人为什么会有差别呢?世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幸呢?让我来试着回答你:因为有五音,才是音乐;有五彩,才是美术;有五味,才是人生。世间万物均需有差别,如此才能造就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人亦然。
每个人都应该时不时去祭奠一下自己心中的地坛,每个人也应该像对待观音一样去珍爱和敬重自己的母亲,因为二者给了我们继续走的勇气和继续爱的能力,尤其是自己的母亲。如果她还在,请珍惜她;如果她已不在,请记住她。
史铁生在其《好运设计》中写道:“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样自然就可以“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认真过好有生之年的每一天,这应该就是生死之间最应该做的事情吧?
有报纸评价史铁生说:“史铁生写的不是油滑遁世的逸情散文,不是速生速灭的快餐散文,不是自矜自吟的假士大夫散文,不是撒娇发嗲的小女人散文,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
如果你不信这些评价,就去读读他的文章,看看他的照片吧。相信读过他文章看过他笑容的人都不会后悔。
最后以史铁生写给妻子陈希米的一首情诗作为收尾,你会触摸到这位因地坛和母亲而获得重生的人那颗温暖又深情的心灵。
赠妻子诗
希米,希米
我怕我是走错了地方
谁想却碰上了你!
你看那村庄凋敝
旷野无人、河流污浊
城里天天在上演喜剧。
希米,希米
是谁让你来找我的
谁跟你说我在这里?
你听那脚步零乱
呼吸急促、歌喉沙哑
人都像热锅上的蚂蚁。
希米,希米
见你就像见到家乡
所有神情我都熟悉。
看你笑容灿烂
高山平原、风里雨里
还是咱家乡的容仪。
希米,希米
你这顺水漂来的孩子
你这随风传来的欣喜。
听那天地之极
大水浑然、灵行其上
你我就曾在那儿分离。
希米,希米
那回我启程太过匆忙
独自走进这陌生之乡。
看这山惊水险
心也空荒,梦也凄惶
夜之望眼直到白昼茫茫。
希米,希米
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
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
听那光阴恒久
在也无终,行也无极
陌路之魂皆可以爱相期?
2021.1.23
(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