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文都是好文章之《归去来兮辞》

(2021-01-20 23:19:17)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学鉴赏
课文都是好文章之《归去来兮辞》

哥只是想活得爽一点儿
——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韦小宝)心道:“天地会众弟兄逼我行刺皇上,皇上逼我去剿灭天地会。皇上说道:‘小桂子,你一生一世,就脚踩两只船么?’他奶奶的,老子不干了!什么船都不踩了!”心中一出现“老子不干了”这五个字,突然之间,感到说不出的轻松自在……
《鹿鼎记》最后一回,韦小宝一想到“老子不干了”,登时就爽了。与其天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心里不爽,脸上还得带着笑,何苦来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写《归去来兮辞》时的陶渊明估计也是这种心态——哥不玩儿了,谁爱干谁干,谁爱不爽不爽,反正哥爽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这里不再赘述。不过在做彭泽令之前,陶渊明并非没做过官,相反,他从二十九岁就开始做官了,做了十来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做彭泽令是他四十一岁的时候,当然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做官,只做了八十来天,然后就一心一意躬耕田园了。
所以,这篇只有六百来字的《归去来兮辞》也可以算作一篇告别官场的自白书。
文章先交代了写作缘由,简单来说就是家里穷(耕植不足以自给),娃又多(幼稚盈室),自己又没啥别的本事(未见其术),所以亲朋故友就劝他出去做官。但做官不合自己的本心,搞得心情不爽,唯一的妹妹又去世了,所以不干了。
其实一开始陶渊明家里不穷,但在他八岁那年,父亲去世,家境开始衰落。十二岁时,庶母去世,二十岁时,家境就非常贫困了。可就在这种家境中,他却和媳妇儿生了一堆娃(五个儿子)。生了娃就得养娃,所以做官纯属无奈之举。陶渊明不喜欢做官,肯定讨厌官场挖空心思钻营那一套,但为了做上官,还是得动用叔父的关系(家叔以余贫苦),也就是说利用了当时的潜规则。用自己讨厌的方式做自己讨厌的事,想想也真够讨厌的。
他一开始觉得还行,至少有喝酒的钱,但时间一久,就又想回家了。他说:“虽然饥寒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即“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这是全文最应该注意的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内心的痛苦比什么都难熬。佛家认为生本身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的更直接,他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我觉得柏拉图的话用来形容做官时的陶渊明特别合适。心无安处,在哪里都是漂泊;心无乐处,住哪里都是监狱。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要渡劫。
既然在监狱,当然最渴望的就是自由。于是大袖一挥,逍遥自在,归去来兮,慷慨豪迈。
后面就开始表达内心了,一共四段。
他上来就扪心自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走吧!家里的田园都荒芜了,为什么还不走呢?既然心灵已经被形体役使了,为什么还惆怅着独自悲伤呢?
明代全能大儒王守仁认为“理”全在人“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问问自己的心就知道。既然如此,扪心自问就显着极为重要。陶渊明扪心自问的结果是过去做错了,现在改还来得及。也就是“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既然如此,就离开吧。你看他简衣从,驾轻舟,一身轻松;你看他问前路,恨晨光,归心似箭。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以梦为桨,一苇可航。
老远看到家门了,他像个孩子一样“载欣载奔”。谁在迎他?僮仆;谁在等他?孩子;什么荒芜了?小路;什么在绽放?松菊。回家了,回家多么幸福呀。拉着孩子的手进屋,看到屋里已经有人给斟满了酒。谁斟的酒呢?当然是知他懂他的妻子。无论离开多久,家门永远向他敞开。
他惬意地自斟自饮,边喝酒边看院子里的树,越看越开心。靠着南窗傲然自得,住着小屋心里更美,园子里每天都要去走走,趣味盎然。虽有门却时常关着,因为他喜欢拄着拐杖四处溜达。他抬着头望向远方,看云卷云舒,飞鸟往还。云全无机心,鸟自由自在。做人不也应该这样么?他太喜欢这田园之中的一切了,以至于夕阳西下时,还手抚孤松不忍离去。
一个人对一个地方得喜欢到什么程度才会流连忘返呢?甚至会深情抚摸一棵树。越是这样喜欢田园,就越说明作者憎恶官场。
他又一次说“归去来兮!”像是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如同他在《归园田居》中写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那种解脱解放的心情。他又一次扪心自问:“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去努力探求什么呢?”即“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他想听的是真心话,不是虚伪客套的话;他想弹琴读书,不想逢迎长官。春天到了就耕种,闲暇之时就游玩儿。乘车也行,坐船也行,无牵无挂,说走就走。去哪里?去幽深曲折的山谷;走哪里?走高低不平的山路。反正再曲折的山谷也比不过复杂的人心,反正再不平的山路也比不过艰险的官场。看那草木欣欣向荣,听那泉水涓涓流淌,世间万物尽情展示自己的生机与活力,唯独我陶渊明这一辈子说结束就要结束了。
人就是这样,悲伤的时候感叹时光走得太慢,却也因之拥有了时光;快乐的时候感叹时光走得太快,却也因之丢掉了时光。不过话说回来,悲伤的时光,越慢越苦楚;快乐的时光,易逝也甘甜。
陶渊明在诸多的开怀之事与开怀之景中恍然梦醒——原来,这一切,我都不能永远拥有,我这一辈子已经浪费了太多时光,好不容易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才发现别离的箫声又将吹响。
该不该遇到美好的人或事物呢?遇不到觉得可惜,遇到了又怕失去。患得患失真的是大部分人所面对的永恒的苦痛。难怪佛家将“求不得”和“爱别离”列入“人生八苦”之中。
可陶渊明毕竟是陶渊明。他又接连扪心自问道:“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呢?
是啊,“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一不想大富大贵,二不想修仙长生,既然老天已经把这些美好的事物都给了我,我能做的就是好好欣赏它们,不辜负造物者的一番美意。春光烂漫,想外出就外出,想干活儿就干活儿,登上向阳的高地就放声吹响口哨,走在清澈的溪边就尽情吟诵诗歌。对,就这么干,乐天知命,随遇而安,不再迟疑!
《归去来兮辞》中松是孤松,流是清流,象征陶渊明的孤傲清高;云无心,人真情,表现陶渊明的质朴温暖;喝酒吟诗,登高长啸则体现陶渊明的潇洒放达。孤傲也好,放达也罢,敢于做自己,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都知道人生短暂,可能也都已“误落尘网中”,但还是很难有勇气挥一挥衣袖,说走就走。
读完《归去来兮辞》,我想起创造了“安乐窝”这个妙称的宋代邵雍的那首《安乐吟》。其中有“无贱无贫,无富无贵。无将无迎,无拘无忌”以及“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行善意”这八句话。感觉邵雍和陶渊明虽数代相隔,但心灵相通。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陶渊明身上一个很重要也很著名的标签。但我根据他经常喝不上酒苦苦等待友人送酒的事实大胆猜测,若给其五十斗米,他是不是也就接受了现实呢?很多时候,人继续选择眼前的苟且,是因为这苟且可以变现。而变现又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不选择苟且很多时候也并非因为孤高,而是因为这苟且连一点儿实惠都带不来,就有些对不起我这份孤高了。
自由不能被买到,却能被卖掉。这是很多人的生存现状。
但陶渊明毕竟还是走了,且不再回头。他住着不蔽风雨的草屋(见《五柳先生传》),也照样手拈菊花“悠然见南山”;他把地种得“草盛豆苗稀”,也照样背起锄头“晨兴理荒秽”。他喝浑浊的酒,弹无弦的琴,喝醉就睡,醒来就唱。
我在文章一开始时说过,陶渊明是做过官的,而且不止一次,但他这次为自己做了一次主,这个主就是——无论如何,哥只是想活得爽一点儿。
对这个想爽就爽,把清清贫贫的日子过成诗甚至过成禅的人,除了佩服,我已无话可说。
                                                                                               2021.1.20
                                                                                       (图片选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