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任是数语也动人之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019-06-08 18:24:06)
标签:

读书

分类: 任是数语也动人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交代了当时的时间,“天寒”则交代了当时的天气情况。俗话说:“望山跑死马。”前路遥远,何况又是在暮色降临的时候,何况天气还如此寒冷,旅人的焦急之情可想而知。

但是还不错,毕竟还是在这芙蓉山找到了一户可以投宿的人家。“白屋”二字一说是未经修饰的贫寒人家,一说是白雪覆盖的房屋。我认为在这首诗中可以组合到一起,即白雪覆盖下的贫寒人家。原因就在三四句中。“柴门”可印证其贫寒,“风雪”正呼应其白色。

汉语的很多词汇都意味深长。比如“贫寒”这个词,意思是非常贫苦。拆开来理解:“贫”为贫穷,“寒”为寒微。家境贫穷,地位自然寒微。所以贫家子弟又称寒门子弟。“天寒白屋贫”一句中,虽然“天寒”之“寒”非“寒门”之“寒”,但从字面上还是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风雪下的这户人家特别贫寒的感觉。日暮时分,苍山似乎更为遥远。天气寒冷,人家似乎更为贫寒。这种微妙的情绪反应,正是古典诗词的妙处所在。

前两句已经把投宿过程交代完毕,按常理后面应该写这户人家的内部陈设,主人对客人的温情款待了。可是刘长卿没有。他直接从深夜所闻截取了一个小片段。他先是听到了犬吠声,然后听到人声,中间还夹杂着风雪声。

“归人”二字历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归来的主人,这个容易理解。还有一种解读是“归人”指旅人,也就是刘长卿。为何投宿却成为“归来”呢?因为刘长卿投宿到这户人家后,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刘不由地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两者相较,我还是比较倾向于前者。因为如果按第二种理解,诗歌只围绕作者来写,意境较为狭窄。何况就算不说宾至如归,这样一户贫寒人家愿意接纳刘长卿,已经足够令人温暖了。何必还在盛情与否上去浪费笔墨呢?

作者躺在床上,也不知睡着还是没睡着。因为风雪夜比较寂静,即使睡着了,突兀的犬吠声也会把人吵醒。犬吠声后,有人拍门,也定有家人去应门。拍门声与应门声作者也都不写。此人进到院落后如何,与作者是否有过寒暄交流,诗歌也都没有交代。语言极为简省,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作者投宿时,暮色苍茫,天寒地冻。主人回家时,夜已深沉,寒冷尤甚。贫寒人家的主人竟操劳奔波至此。比他刘长卿更为劳碌。可是我们要知道,刘长卿有四顾茫然,颠连无依之虑。而这白屋的主人却知道在这山中有一盏灯在为自己守候,有一扇门在为自己开启。两个人,一个更无助,一个更辛苦。一个是天涯羁旅断肠人,一个是风雪载途奔波客。

全诗前两句主要为视觉描写,后两句主要是听觉描写。视听结合,简单自然。却又含蓄蕴藉,意味无限。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人诬陷获罪,被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时节,恰在遭贬之后。所以结合背景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一个走投无路的人对人世间光明与温暖的一种渴望。真实的场景也好,作者想象出的情境也罢。一个人在孤单无助的时候,能找到这样一个可以托身或托心之所,真的是一件值得庆慰的事。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中的主人与旅人其实已足够幸运。这世间还有多少人在这风雪夜依然奔波在外,依然漂泊无依呢?人间的路,为何竟这般难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