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追问中与灵魂对视

(2018-04-06 07:19:17)
标签:

教育

分类: 没法分类

在追问中与灵魂对视

——《丹柯》执教感言

整堂课下来,流程较为顺利,较为成功地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授课容量相对较大,有些流程进行得有些仓促。整体感觉有点儿“赶”。

性格分析环节没想到学生对我的两处追问能如此快速地给出正确的解释。我不知道是学生对文本的研读程度已达到了这种水平,还是我在问题设置上考虑得相对欠缺。或是我对学情的把握还不够精准。

最满意的环节是最后的连环追问部分。学生在足够的铺垫过后,思维彻底打开,智慧的火花异彩纷呈。而且与自己预设的结果如出一辙。当看到学生时而皱眉,时而沉思,时而豁然,在思维的海洋中时而颠簸起伏,时而破浪张帆。作为执教者,那种幸福感是无法言喻的。

情景再现部分不够出彩,虽然几个学生已经尽力,也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但是因为时间的仓促,不能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体会人物内心。13年我曾在校长峰会上同课异构讲《燕歌行》,最后的朗诵环节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经久不息的掌声。此次执教《丹柯》,同样运用了这种朗诵的形式,且分角色塑造人物,故事性更强。却没达到《燕歌行》那样的效果。对此,我觉得非常遗憾。

有一点困惑。这种困惑在我14年与特级教师韩军老师同课异构讲《雷雨》时就存在。一堂语文课,尤其是解读经典作品的语文课。我既想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足够深入。深入到人性的阴暗面,以达到让学生与自我灵魂对视从而影响学生世界观的目的。但又怕挖掘得过深,会让年纪轻轻的少年们过早地发现人世除了热闹与精彩,也有苍凉与无奈。怕这种无奈让他们变得消极厌世。所以《丹柯》这堂课我并没有让学生痛苦无比地去选择一定要做一个英雄,而是退而求其次,让他们做一群合格的族人。孩子们的选择符合人性,却不符合我们的主流需求。如此一来,是否因我主动降低了标准而影响我们打造出有担当的一代人呢?

在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在六个学科中到底应当仁不让地扮演灵魂角色还是以工具性学科的面目授人以渔即可。对我来说,或者说对像我一样的,把语文学科真正作为传道载体的语文老师来说,这真的是一个问题。

《丹柯》一课已经结束,省优质课比赛也已尘埃落定。且不说学生们从丹柯处体会到英雄的担当与孤独,从高尔基的文笔中感受到俄罗斯文学的深沉与博大。单能让我与高尔基这样的先贤并辔而行,与丹柯这样的英雄肝胆相照,也已快慰平生。

与灵魂对视,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赛课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