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琴棋书画诗酒花(一)

(2018-04-06 07:30:48)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
 一丝一弦道衷肠

抚琴、弈棋、书法、绘画是古代文人骚客,或者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合称“文人四友”,或“雅人四好”。在古代,一个出入社交场合的文人如果不懂这四门基本技能,一定会被人视为异类。四门技能中,抚琴排在首位。所谓“丝竹金石,乐之器也”,琴即属于丝这一类。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
绿绮是一把名琴。这位蜀地的僧人在挥手之间,就能给人带来万壑松涛之感。古琴的魅力在诗仙李白的笔下彰显得甚是分明。
琴是琴瑟的泛指,相传为伏羲发明,均由梧桐木制成。梧桐木是制作乐器的常见材料。比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箜篌的材料就是蜀地的梧桐。古琴原为五弦,后为七弦。嵇康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之句,弹的应该就是五弦琴。瑟古为五十弦,所以有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之句。后来多为二十五弦。相传秦地两兄弟都喜欢鼓瑟,但因为家中只有一瑟,争执不下,遂把该瑟一剖为二,取谐音命名为“筝”,所以古筝多为十二弦或十三弦。
儒家提倡礼乐治国,“乐”即音乐,主要是想通过音乐的感召和熏陶来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端正人心。
说儒家就不得不提孔子,《史记》中有关于孔子学琴的记载。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孔子,实在可敬可叹。
孔子周游列国曾困于陈蔡之野,七日绝粮,却依旧弦歌不辍。音乐对孔子的影响可谓巨大。
物质匮乏就用精神来填补,这是一个仁者的自我修养。
李敬泽先生把孔子困于陈蔡之野,弟子们对其质疑的时刻视为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这种认识,我很认同。孔夫子一把琴,一颗心,困境中依旧卓然傲立于天地之间,仅凭这一点,就当得起“师者”二字。
孔子困厄中弦歌不绝,庄子丧妻后鼓盆而歌,王维在幽篁里弹琴长啸,岳飞把心事赋与瑶琴。音乐可以励志,也可以抒怀。而也正因如此,若自己弹奏时,他人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则演奏者必心有戚戚焉。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正是此理。
伯牙向成连学琴,三年学成。但不够精妙。成连说自己的老师方子春住在一个海岛上,能使伯牙的技艺精进。两人到了蓬莱山口,成连借口去接老师,十天都没有回来。伯牙一个人在海边领略天风海水,山林群鸟,顿悟情景交融的艺术真谛,遂成天下妙手。钟子期听伯牙弹奏《高山流水》,时而赞“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时而赞“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二人的“知音”故事,可见子期的艺术修养,也可见伯牙弹琴极富画面感的艺术造诣。子期去世后,伯牙摔琴谢知音。
高渐离击筑而歌,与荆轲“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很快就会忘记。跟你一同哭过的人,你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样两个大男人在公众场合想笑就笑、想哭就哭,真是真性情至极。荆轲赴秦前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亦击筑相和。而荆轲刺秦王被杀后,高渐离也因用筑击杀秦王不中而被杀。
白居易闻琵琶女的乐音竟然青衫浸湿,《琵琶行》也因“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叹而不朽于诗歌长河。
伯牙得一钟子期,荆轲得一高渐离,琵琶女得一白居易,人活一世,得一知己足矣。
东晋的陶渊明常边抚弄一张无弦琴,一边延颈高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弹什么。他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姜太公直钩钓鱼,陶渊明无弦奏乐,都很新奇别致。只不过前者是为了扩大影响,招来文王;后者只是为了抒怀解忧,倾诉衷肠。
我们都知道邹忌论美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可能还不了解邹忌还曾以琴说齐王用心理政。齐威王迷恋弹琴,不理政事。文武大臣上疏劝谏,威王都置之不理。邹忌以琴师的身份入宫见威王。他摆好琴却不动手去弹,打算聆听妙音的威王甚是恼怒,想治邹忌的罪。邹忌说:“我摆着琴不弹,大王不高兴。可大王面前摆着齐国这架大琴,即位九年了都不去弹奏它一次,国家江河日下,恐怕齐国的大臣百姓们也不会高兴吧?”齐威王听此委婉忠言,改容变色,虚心接受了邹忌的建议。
邹忌以弹琴讽谏,后世的柳公权以书法讽谏,真是既风雅,又庄重。
汉高祖刘邦常击筑唱《大风歌》,宠姬戚夫人,也就是赵王如意的母亲为其伴舞。歌罢舞毕,两人“每泣下流连”。都说刘邦无情无义,那这流连的泪水是什么呢?
汉武帝时期,家徒四壁的司马相如凭一曲《凤求凰》勾动了才貌双全的卓文君的芳心,卓文君竟放下矜持,从容与之连夜私奔。与司马相如街头卖酒也无怨无悔。音乐之魅力,不可谓不惊人。
大音乐家蔡邕,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听到灶下一段木头燃烧时的声响,知道是绝佳的造琴材料,连忙把木头从灶下撤出,以这块烧焦一头的木头造了一架琴,这就是著名的焦尾琴。
有人焚琴煮鹤,暴殄天物;有人慧眼识珠,抢救保护。老天爷的安排,真是又正常又诡异。
蔡邕对音乐有极高的领悟力。有一次应约去喝酒,有人在屏风后弹琴助兴。不过我猜这里说的琴应该是瑟。因为古代琴多在宾客前演奏,而瑟多在屏风后做宴会等活动的背景音乐。蔡邕听着听着,竟急急忙忙离席回家,主人大惑不解,忙追上去问原由,蔡邕说乐声有杀伐之意,恐怕有人对自己不利。主人回去询问才知道,原来弹琴的人看到一只螳螂意欲捕蝉。
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受其父亲的影响,从小便有惊人的音乐才华。有一次蔡邕弹断了一根弦,蔡文姬立刻判断出是第几根。蔡邕以为女儿是恰巧蒙对了。故意又弹断了一根,文姬立刻说是第四弦,蔡邕大为惊叹。
有女如此,为父何求?
蔡文姬最初嫁的是卫仲道。后来丈夫去世,文姬回到家中,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并生了两个孩子。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之久,后来被曹操用重金赎回,曹操将其嫁给了董祀。
回乡就得抛下两个亲生骨肉,守着两个孩子就不能回到家乡。文姬一弱女子命运多舛,身世飘零。造化之弄人,实在可悯可叹。
她曾做《悲愤诗》二首以抒怀。还有中国古乐府琴曲《胡笳十八拍》传世。该曲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用琴音伴唱,融入了胡笳的哀怨之声。表现了文姬思乡、离子的凄楚与无奈。曲调哀婉,深沉幽怨。几欲令人泪下。
王昭君与蔡文姬类似,都是远嫁异域。虽说王昭君不是被掳走,而是去和亲。但也带有半胁迫的性质。相传昭君在出塞之时,拨动琴弦,琴声悲壮幽怨。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断肠琴声,看到这美貌女子,竟因忘记摆动翅膀而落到地上。这就是“落雁”的由来。
都说“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但人生苦短,聚散无凭。更多的时候却是说了再见就再也不见。昭君的《怨词》中有“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且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的哀恻之语。蔡文姬《悲愤诗》中也有“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的凄怆之句。她们哀怨的琴声,就是她们哀怨的心声啊。
三国时期的周瑜周公瑾妙解音律。有人弹奏失误,他就会看那人一眼。时间久了,就有了“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唐朝的王维也是如此,他不仅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写出“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样清雅绝俗的诗句,对音乐的理解竟也超乎常人。有人得到一副奏乐图,众人都不知道弹奏的是什么曲子。王维根据乐师们的动作,断定弹奏的是《霓裳羽衣曲》第三段第一拍。大家都不信,结果一试,真的是如此。
蔡文姬、周瑜、王维等人,对音乐竟熟悉到这种地步,可以说是把这门艺术烙进骨子里了。
与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的刘琨面对数万匈奴兵的围城,急中生智,上城头吹奏胡笳。胡人思念家乡,涕泪而回。与韩信四面楚歌之计类似。音乐竟然还有退敌的功能。
除了退敌,音乐还可以静场。唐代开元年间的女歌唱家许合子,声腔激越,为她伴奏的笛手“曲终管裂”。一次玄宗设宴招待百官,大家乱乱哄哄,好长时间安静不下来。高力士让许合子发音静场,大家立刻就安静了。
宋代三苏之一的老苏苏洵,善抚古琴。大苏苏轼和小苏苏辙都对父亲的琴艺深为佩服。举家迁京的路上。老苏抚琴,大苏小苏下棋吟诗。父子三人在旅途中作了100多首诗。这些诗作都编入了《南行前集》当中。这是三人的第一个诗集。一家人风雅别致、其乐融融,让我等后生晚辈好生羡慕。
宋朝的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布袋里的一张琴和竹篓里的一只鹤。宋神宗听说后说:“希望赵抃到任后能为官清廉,简明政事,就像他的行装一样简单。”一时间传为佳话。
“一琴一鹤”指为官清廉,“琴瑟之好”指夫妻和谐,“琴心剑胆”指内心丰富,“扣人心弦”指引起共鸣。无论哪一个,都好过不看对象的“对牛弹琴”。
音乐魅力卓然,功能多样。但古代好多音乐家的故事却不似音乐那般动人。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刑前弹奏《广陵散》,众多太学生为之流泪。大音乐家李龟年流落江南,常哀伤地唱起“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琴艺极高的董庭兰,也就是董大。也因受人牵连而被迫远离。
本欲用音乐来端正涤洗身心,怎奈身边多是些呕哑嘲哳之音。一丝一弦道衷肠,却也难道尽人间的聚散离合、甘苦悲欢。得遇知音是人生之幸,更多的人终其一生,还是个江湖远行客,天地逆旅人。
看如今,琴声已歇,噪音充斥天地。抒怀的琴音早已被疯狂的吐槽和毒舌取代。古典音乐会门庭冷落,应者寥寥;明星演唱会人头攒动,山呼海啸。
钢琴十级,古筝十级的孩子们也多是为了一纸证书,随时变现。
在月下焚香抚琴的人儿都去了哪里?这世界太吵太乱。
还有谁会注意断的是哪根琴弦?
还有谁会为一首曲子泪流满面?
琴声已远……
17.12.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