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希勒根达坂——新疆行(独库)61【原创】

标签:
哈希勒根达坂独库公路防雪长廊哈希勒根隧道 |
分类: 东北西北 |
哈希勒根达坂——新疆行(独库)61【原创】
离开了天瀑,我们继续向南。这一带的公路逐渐盘旋向上,行驶到高处时,往下看,颇为壮观。

到了这里,才真正感觉到:走一趟独库公路,就经历了四季。出发的时候,还是30多度的高温,才走了几个小时,我们便进入了冬天。
这里山峰陡峭,积雪满坡,公路紧贴在陡峭山崖上,悬崖峭壁之上有百米冰川。沿冰川爬上百米之高的冰峰旁,有一个天山之水汇成的小冰湖,湖水清澈冰冷,在这海拔3400多米之处,堪称“小天池”。

就地理特征而言,哈希勒根达坂既是伊犁、塔城两州在217国道上的分界点,又处于依连哈比尔尕大雪山的分水岭上。作为一处地标,哈希勒根达坂这样近距离地将雪山、冰川、森林、高山草场与河谷地貌一并呈现在游客眼前的并不多见。


站在小天池边上,留下珍贵的身影。
史料记载,当年唐代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就准备从哈希勒根达坂穿过天山到龟兹国,但却在悬崖下牵马而返,留下了对此地“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有消泮,寻复结冰,暴风奋发,飞沙走石,遇着丧命,难以全生的”记载。

这里是天山的北坡,土质松软,植被稀少,山上积雪和砂石随时可能滚落,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很高。山间气象又不稳定,瞬间都有雷暴、风雪、骤雨发生,穿越达坂这段路必须小心谨慎。

我们已经驶近达坂了,远远地望去,达坂下面有长长的建筑物。

现在还看不太清楚,还要驶近些才能看明白。


我们就不下去了,站在路边拿相机扫扫他们便可。



这里是天山的北坡,土质松软,植被稀少,山上积雪和砂石随时可能滚落,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很高。山间气象又不稳定,瞬间都有雷暴、风雪、骤雨发生,穿越达坂这段路必须小心谨慎。

我们已经驶近达坂了,远远地望去,达坂下面有长长的建筑物。

现在还看不太清楚,还要驶近些才能看明白。

这是哈希勒根冰川,海拔高度3390米。公路怎么也躲不开哈希勒根冰川的舌尖,它竟然一直延伸到公路的边缘,将公路推向临渊的绝境。
哈,还有许多人下车到冰川上玩耍。

我们就不下去了,站在路边拿相机扫扫他们便可。


我们赶路要紧,前面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希勒根隧道。“哈希勒根”为蒙古语,意为此路不通。这段路因为处于天山北坡,是全线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一段。为了通过这个“过不去”的路段,当年筑路军人硬是凿通了一条穿越依连哈比尔尕山主山脊的隧道。

这是哈希勒根达坂主山脊么?

我们马上要进入长廊了,这是长廊外面覆盖的冰雪。

我们的车进入长廊。只见长廊上临千尺绝壁,下垂百米深谷,靠着悬崖的混凝土墙体高达8米多,临着悬崖排列着86根钢筋混凝土立柱,每根立柱有两人合抱那么粗。
从长廊出来的风景。
这是哈希勒根隧道的出口。从标记上看到这个隧道只有340米。
出了隧道我们就开始往下走了,这个标识牌提醒我们,从翻过达坂,往下是连续40公里的下坡路。

再见了,哈希勒根达坂!

一路下坡,我们仿佛在云端中行走。

这里还有冰川,也有游客在此玩耍。


巨大的落差,公路两边的植被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高处是白雪皑皑的雪山,往下却有了些许绿色。这就是独库公路的魅力。



一路下坡,我们仿佛在云端中行走。

这里还有冰川,也有游客在此玩耍。

从哈希勒根达坂到它南侧的乔尔玛,距离不过二十多公里,落差却有千米以上,给人以从盆缘直落盆底的感觉。复杂的造山运动不但造出了西天山的主山脊,也同时在它两侧造出无数条堎起的褶皱。

巨大的落差,公路两边的植被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高处是白雪皑皑的雪山,往下却有了些许绿色。这就是独库公路的魅力。


穿过隧道,翻下雪线,进入天山腹地,绿色夹带着清凉扑面而来。乔尔玛-那拉提一带属于亚高山草甸植物区,是最典型的天山景致。


从地图上看,哈希勒根达坂位于独库公路的106公里处,而乔尔玛位于133公里处,两地相差27公里,但海拔落差却达1190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