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图峪长城——河北行(涞源)84【原创】

标签:
浮图峪长城蒲阴陉拒马河涞源 |
分类: 华北行 |
浮图峪长城——河北行(涞源)84【原创】
从紫荆关出来,我们沿着112国道去浮图峪长城。
这个浮图峪长城以前还真没听说过,刘工夫妇说,他俩也是上次从涞源回来途中看见路边有长城,才查知其名曰“浮图峪长城”。
我们现在不走涞涞高速,而是走112国道。为什么?因为得知紫荆关往西不远道边有一块六郎石,反正也是要经过,不妨看看。
打听了好几个人,才找到这块六郎石的准确位置,在紫荆关镇拒马河畔三里铺村西。
我们就沿着112国道往西行,去寻找这块六郎石。在路边找到六郎石后,因道中无法停车,便开过去在拒马河边停下。图片左侧上方那怪石处便是六郎石了。现在我们下车要步行过去。

看石头之前先看一下拒马河。这边的拒马河水流比我们那边要大多了,水也显得更清些。
我索性沿着拒马河走上一段,等过了六郎石再回到国道上。刘工夫妇直接到六郎石那里。

六郎石就在道边,有上下相接的六块大青石,层叠垛起,远看像一款竖长的完整大石。据民间传说,这是杨家六兄弟合力完成的。

传说杨家将替宋王去金沙滩赴辽王的鸿门宴,曾路过紫荆关。他们兄弟八人,七郎是开路先锋,八郎断后,在一起走的是兄弟六人。当他们路过这里时,看到在拒马河旁的山脚下放着六块大小差不多的巨石。其形状除有一块像圆锥外,其余五块都像巨大的棋子,这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中间一块巨石上阴刻“六郎石”三个大字。

大郎是长兄,运足了力气把其中最大的一块举起,放在山坡上,并示意五位兄弟照此办理。二郎搬起了另一块,放在第一块的上面。接着三郎、四郎、五郎都搬起大石依次放上去。最后只剩下杨六郎了。他年幼力小,但也有一把子力气。他把最后一块,也就是最小的一块圆锥状青石扛起来走上去,一步、两步、三步……眼看到位了,他浑身直打颤。终于,他把圆锥石送到最高位置。但毕竟气力不足,一下子把石头放歪了,所以至今下面五块大石端端正正,最上边一块向东边扭着,像是一个高大的人向东歪着脖子。

金沙滩的宴不是好宴,经过一场血战,杨家兄弟中有多人为国捐躯,而杨六郎逃脱保存了性命。后来人们就把这六块石头叫做六郎石,一直流传至今。

传说毕竟是传说,几百年过去了,六郎石毅然挺立。有这样的传说并不奇怪,这里面寄托着老百姓的念想与情愫。

离开了六郎石,我们沿着拒马河行驶在112国道上。拒马河拐弯,112国道也拐弯……突然,一个念头涌上脑际:所谓的蒲阴陉其实就是沿着拒马河的!蒲阴陉是从涞源到紫荆关以至易县的一条穿越太行山的通道,这条通道就是逶迤在拒马河河谷中的,是拒马河成就了蒲阴陉啊。

我们过涞涞高速“涞源东”出口后不远,112国道右侧有一个县级路,名叫“小烟路”(小河村到烟煤洞村)沿着公路走约30分钟,你会看到一个石碑,上书“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浮图峪段)”。这里有个向右转的胳膊肘弯,转过弯去沿着一条乡道(也可能是村道),直达浮图峪长城。

我们过涞涞高速“涞源东”出口后不远,112国道右侧有一个县级路,名叫“小烟路”(小河村到烟煤洞村)沿着公路走约30分钟,你会看到一个石碑,上书“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浮图峪段)”。这里有个向右转的胳膊肘弯,转过弯去沿着一条乡道(也可能是村道),直达浮图峪长城。

说直达长城,这可不是吹!去过多处长城,从来没有像浮图峪长城这样能把车停在敌楼脚下,下车就可以爬上长城。浮图峪长城还是保存较为完整且未被开发过的长城(所以至今不收门票),也就是说,浮图峪长城仍处在原始状态,不像许多地方的长城已被修建得像假的一样了!我认为这是浮图峪长城较其他长城最为明显的优势。
故有驴友说,这里是中国最好的野长城。
真保镇紫荆关路,什么意思?
索性解说一下:明朝建立百余年间,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明代的严重边患。明朝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延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其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至嘉靖年间于北京西北又增设了昌平镇和真保镇。故称九边十一镇。

真保镇,初驻保定,万历元年(1573年)令春秋两防时节移驻浮图峪。管辖长城东自门头沟的沿河口连昌平镇长城,西至故关鹿路口(今山西省平定县境内),全长390公里。真保镇下设马水口路、紫荆关路、倒马关路、龙泉关路、娘子关路等几路镇守。真保镇长城位于中国腹地,大多修筑于崇山峻岭之间,许多地段以山险为障,不修城墙。但关隘众多,300个关口构成一条南北连贯的防线,能起到很强的防御作用。其中紫荆关、倒马关、与昌平镇的居庸关合称为“内三关”!

据了解,长城在涞源境内长 93.5 公里,共有敌楼(敌台)275 座、城堡 1 处(乌龙沟城堡)、烽火台 68 处、关 10 处(黄土岭口、浮图峪关城、宁静安城堡、北上屯堡、西道沟堡、永安堡、广昌所城、插箭岭口、独山城、狼牙口)、水关 101 处。如此密集的敌楼和防御设置,在长城沿线中并不多见。
而浮图峪长城居拒马河和杨家庄河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紫荆关西部极冲之地。明景泰二年建城,万历元年至二年(1573-1574
年)扩筑,全长16公里,为扼守紫荆关西部的重要屏障和门户。

浮图峪长城还有一个好处,长城墙体下伴随有土路。也就是说,你既可以在长城墙体上攀爬,也可以沿着长城脚下的土路行走,完全可以根据你的体力及胆量做出自主选择。

浮图峪长城还有一个好处,长城墙体下伴随有土路。也就是说,你既可以在长城墙体上攀爬,也可以沿着长城脚下的土路行走,完全可以根据你的体力及胆量做出自主选择。
今天天有点阴,但不妨碍我们的好心情。

很多敌楼已经裂开或者坍塌,由于自然等多种原因,不少挡马墙已经濒于消失。

我们选择一个敌楼上去,它的顶部已经崩塌。

我们从这个小门进入敌楼内部。

这是敌楼内部的情形,部分砖结构已经损坏。

这面外墙也已经崩塌。

我们沿着墙体继续前进。

我们沿着墙体一直走到这座敌楼的顶部,它损毁得更加厉害。

他俩在前,我为了取景,落在后面。

站在敌楼上部,放目远望。

刘工豪气冲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文末有他的长城抒怀诗文)。
这一段墙体似游龙一波一波逶迤起伏。
这就是传说中的“十四连珠”。

我们继续向前。

爬过一座又一座敌楼,前面还有一座又一座的敌楼。

到达这座损毁比较严重的敌楼后,我们要下行了。

离开它之前,先给它留个影。

这道墙体还是有点陡,他俩先下去,我在后面跟着。

这道墙体不但非常陡,且损毁严重。

我下去之前,再拍一次“十四连珠”。因为是用长焦端拉过来的,是否都覆盖到了?数来数去好像不够十四个(取景时有遗漏)。

按照明代长城敌楼匾牌上的称谓,“乌字号”“浮字号”“白字号”“插字号”,分别为乌龙沟段、浮图峪段、白石山段和插箭岭段。浮图峪长城全长16公里,有浮图峪城堡和敌楼53座,烽火台38座。浮图峪关口处曾筑有较坚固的城墙,然今除个别地方零星略存遗址外,均已被毁掉。据《畿辅通志》载:“明景泰二年(公元1461年)建城,设守备。六城为圆形,南面靠山,三面环水,因早年遭洪水所冲,今城堡已毁无存”。

哎,你怎么上去的?从那面有小路可上!

我俩要绕过去,转到那边才能上去。

好吧,你两别动,我给你们来个同框!

别动啊,再来一张!

进入敌楼内部看看。


到达这座敌楼时,天气变坏,大风劲吹,小雨阵阵袭来,我们只得躲在这座敌楼中避雨。等了一会儿,天气不见转好,便决定到此为止。

看见了吧?长城墙体之间伴随着土路,为了安全,我们决定从墙体上下去,改从土路返程。

这是在土路上拍摄到——我们刚刚从那里下来的墙体。

小雨还在下着,掉在身上都是泥点子(易县这几天有雾霾),我用衣服护着相机,时不时地掏出来拍几张。

回程中看见路旁山上的怪石。

远处的敌楼处在朦朦胧胧中……

近处的敌楼似乎清晰些。

在土路上行走也有新的发现:这段墙体完全是建筑在一道山体上,因为利用了山体的高度,所以长城的墙体可以省掉一半。

又路过一座敌楼,就是刚才给刘工夫妇拍同框的那座。我们匆匆闪过,不再上去。

最后把刘工的诗文附在后面:
紫荆关浮图峪长城歌
刘加彬
君不见蒲阴陉断太行山,长城莽莽连入天。
浮图峪口马嘶吼,紫荆关外敌奔走,塞外中原几攻守?
五月关城两登临,菲菲细雨洗征尘,处处青山念古人。
青砖巨石工匠苦,敌楼烽火将士武,春闺梦里河边骨。
残垣断壁少留名,峰回路转游人行,关防百里变旅程。
安定曾依此明墙,新冠风雨太平洋,雄关何处较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