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关(下)——河北行(易县)83【原创】

标签:
杂谈易县紫荆关紫塞金城 |
分类: 华北行 |
紫荆关(下)——河北行(易县)83【原创】
2020年5月17日,我们一行三人再去紫荆关。因为上次去只看了北城门,其余未及,这次要补齐。
看下图,紫荆关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
其中“河山带砺”,也即北城门;三重门(南门),即“紫塞金城”,也是我们这次登城的入口;三重门再往南,就是二重门,最南面的那座门便是“南天门”(现已消失)了。整个紫荆关,除了南天门外,已不复存在的还有东面的“章场门”,西南方向的“阳和门”,以及拒马河对岸的“小金城”。
图中橙色线条即是从北门开车到“紫塞金城”的小路。
这是北城门的一部分,本来这里没有路,中间也是长城的一段,现在被交叉的两条路生生地把长城截断。我们上次就是从这条路下去到河边,去看北城门的。
我们开车从橙色线条的小路一直开到“紫塞金城”处(即三重门)。
雄浑有力的颜体大字。

图为1944年,晋察冀军区再次攻克紫荆关。

紫荆关南面以十八盘道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门户,远以宣化、大同为蕃篱,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峰叠峦矗,如屏如障,为长城内三关重镇之一。紫荆关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紫荆关城下的紫荆关镇。注意看左侧山上(向西望去)。

犀牛山上的残长城及敌楼。

我们继续向北城门运动。

走到这里,再往下城墙的角度太斜,下行有些不够安全。感觉这里的视线就很好,就在此取景吧。

我们穿过南门(紫塞金城),准备登城。
这张图看得最清楚,我现在站在南门城墙上,前面右侧下面是南门,稍小些的是南门的水关,水关的左侧是一座小土地庙。越过南门城墙,再前面的那座城门就是二重门。
把目光收回来,我们开始向西北方向运动。这段紫荆关长城很是有点与别处不一样。你在其他长城能见到这样的处理吗?不知道是原来就这样,还是维修修成了这样?感觉这样不像作战的长城,真正打仗这种结构不一定好使!
把这一段拉近了看一下。

远处便是拒马河大桥。其实下桥后稍向西拐便能看到这条上来的小路。路口挺明显的。说是小路,路面两辆小车并行没有问题。
站在这个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两边高山夹着山谷中的一条小道。这条小道从北门进来,一直通到南门(紫塞金城),十八盘道的顶端便是南天门,经南天门可至奇峰岭山顶。现南天门已成遗址,当时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南天门西侧,有从内城通向黄土岭的关门一座,即“阳和门”。紫荆关主城分东西两部分东城设文武衙门,西城为屯兵之所。

这是向西望去。

虽然紫荆关依山据险,但是历史上这里却曾经多次被攻破。

这是向西望去。

虽然紫荆关依山据险,但是历史上这里却曾经多次被攻破。
南宋嘉定二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因金兵凭险据守,久攻不下。元军便抽出兵力南下,一举攻下紫荆关,在易县境内的五回岭大败金兵,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内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内外夹击,居庸关被攻破。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在土木堡(现怀来东南)击溃明朝五十万大军,俘获明英宗。经过短暂休整,瓦刺兵分三路,其中也先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攻打紫荆关,遭到了顽强的抗击。随后部分瓦剌军队从小路绕到关南,拆毁边墙。明军腹背受敌,右副都御史孙祥、都指挥韩清等全部战死,关城被攻陷,瓦刺军队直逼北京城。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开启了首都保卫战。

近代,围绕紫荆关的战事依然不断,光绪年间,“联军8国”曾炮轰关城;民国时期,吴佩孚等北洋军阀也曾在这里混战。抗战时期,这里又成为保家卫国的前线。 1938年3月中旬,易县日军步第14联队,经过紫荆关进攻涞源,企图打通易(县)涞(源)公路,分割和封锁晋察冀根据地。杨成武部在这里和日军进行了大小战斗40余次,共打死打伤日军1400余人。易涞战役历时20余天,粉碎了日军再次打通涞易线的企图。

近代,围绕紫荆关的战事依然不断,光绪年间,“联军8国”曾炮轰关城;民国时期,吴佩孚等北洋军阀也曾在这里混战。抗战时期,这里又成为保家卫国的前线。 1938年3月中旬,易县日军步第14联队,经过紫荆关进攻涞源,企图打通易(县)涞(源)公路,分割和封锁晋察冀根据地。杨成武部在这里和日军进行了大小战斗40余次,共打死打伤日军1400余人。易涞战役历时20余天,粉碎了日军再次打通涞易线的企图。

图为1944年,晋察冀军区再次攻克紫荆关。

紫荆关南面以十八盘道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门户,远以宣化、大同为蕃篱,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峰叠峦矗,如屏如障,为长城内三关重镇之一。紫荆关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紫荆关城下的紫荆关镇。注意看左侧山上(向西望去)。

犀牛山上的残长城及敌楼。

我们继续向北城门运动。

走到这里,再往下城墙的角度太斜,下行有些不够安全。感觉这里的视线就很好,就在此取景吧。
图片的左侧就是北城门,拒马河大桥横跨拒马河。北城门被公路切断及往东上行的那段城墙也清晰可见。
又回到南门,从这里俯瞰南门东侧的阶梯式长城。右侧的二重门也清晰可见。
看见没有,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南门底下。
从南门下来,刘工建议道:我们向南走走,看看南天门那一带如何?这正合我意!于是我们穿过二重门向南。这是二重门的水门。我有点疑惑:水门修得那么大,敌军难道非要从难攻的城门上仰攻,就不能从水门进来吗?
心想古人不会那么傻吧?
我们下到水门中去一看究竟。哈,发现水门一端底下石基础中有圆窟窿。这就对了,想当年水门中间立有粗大木栅栏,就是防备敌人从底下过来。
据记载,原关门之门券上有“紫塞荆城”4字石刻,现已倾圮。有人说
“紫塞荆城”4字石刻仍在,在紫荆关镇的南面。
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尽是盘山道。据说这就是有名的十八盘。全程10公里,纵深2.5公里余,均系羊肠路(现在已经修成国道了)。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荆坡道人在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中云:“南有石径十八(盘),由底升巅,崎岖若羊肠之险,东倚于岩旁,后天之畔,西临乎洞壑,蟠地之绝崖。然则南城两都,北极边陲,迁客骚人多游于此。我朝所以设关,凭此险……”

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尽是盘山道。据说这就是有名的十八盘。全程10公里,纵深2.5公里余,均系羊肠路(现在已经修成国道了)。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荆坡道人在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中云:“南有石径十八(盘),由底升巅,崎岖若羊肠之险,东倚于岩旁,后天之畔,西临乎洞壑,蟠地之绝崖。然则南城两都,北极边陲,迁客骚人多游于此。我朝所以设关,凭此险……”

可见,古十八盘既是内地联系北方的必经之路,又是抵御外族南犯的自然天险。盘道顶端即是南天门,亦建在两山间的峡谷中。城墙东起万仞之巅,经南天门至奇峰岭山顶。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门之东壁上镶嵌石碑两块;一为荆坡道人所作“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二为明参将韩光所作的七律诗。门外西坡上还有清康熙御笔“天子阅武处”碑碣一通。
我们问了老乡,说这些统统的没有了!

概括一下,紫荆关主城分东西两部分,中间以墙相隔,东城设文武衙门,西城为屯兵之所。关城东、西、南、墙外有墙,形成环抱于主城外的三座小城池。阳和门外有黄土岭城。拒马河北岸有小金城,与主城之西城隔河相望,有铁索相连,为关城的前哨。紫荆关的关墙总长18160.5米,共有城门9座、水门4座、战台19处。雄关壮丽,地势险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