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下都遗址——河北行(易县)82【原创】

标签:
燕下都易县燕国战国中易水河 |
分类: 华北行 |
燕下都遗址——河北行(易县)82【原创】
离开太行水镇,我们去看“燕下都遗址”。
沿着112国道到易县县城,然后转向县城的西南方向。
历史上的燕国先后有过五座都城,燕的初都(西周初年始封地)、中都(战国初期为抵御齐、赵而建立)、上都(即蓟)都在今北京市范围内,而燕桓侯在位(公元前698—691年)时期因受山戎进逼迁徙的临易(今雄县辖境)和战国中后期的重要都城武阳(即燕下都)则在今河北省境内。
从易县县城往南,走306县道,过北易水河后再向东进入乡道,再转向南便到了。
导航把我们带到这里,下车后只见两个大土堆,这就是燕下都遗址吗?这可是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这是靠东面的一个,也是比较高的一座。

西面的那个较小,也较矮。

曾经有个想法,要把战国七雄都城都走一遍。这些年,陆陆续续地走了楚国都城寿县,齐国都城临淄、赵国都城邯郸。燕国比较好办,因为就在北京,比如燕国初都房山琉璃河早就去过,易县的燕下都也一直想去看看,即便就是一个土堆,也算我走到了。

燕下都遗址是燕文化标志性遗存之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为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的一座大型都城遗址,是目前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燕昭王招贤纳士、北伐东胡、乐毅伐齐、荆轲刺秦等重大历史事件均发生在燕下都时期。根据考古发现,遗址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至6公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
古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是燕下都的主体,平面略呈方形,东西约4.5公里,南北约4公里。夯土城墙基宽约40米,现今地面上还保留有部分残垣。
从燕子村往西,能够看到保存较好的一段,一眼望不到头的夯土古城墙,仿佛一条黄龙伸向远方。走近,可以看到裸露的黄土上还有当年夯土时固定两侧夹板留下的绳孔。
燕下都西城残存的南城墙。
现如今,当年恢宏的宫殿建筑群,已隐没于高陌乡田野和村庄间,只剩下一座座高大夯土台基。在武阳台村,能够看到当时最宏大的宫殿建筑“武阳台”的遗址。武阳台是燕王处理政务、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
这是航拍武阳台遗址。

这种建筑形式直至汉代仍很流行。在地平面上用夯土技术建立起高度不同、体积不同的高台,再在高台上建造宫殿。此种建筑式样在战国青铜纹饰上多次出现。燕下都的夯土台,高大而且数量多。城内外已探明的高台有50多个,其中最高大的"武阳台"宽深110×140米,残高11米,"老姆台"宽深90×110米,残高12米。小型的如"望景台"宽深26×40米。可以想象当初燕下都的雄伟气魄及宫殿建筑的豪华与排场。
在传统历史文献中,有关燕下都的记载主要集中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郦道元在有关“易水”的注文中说:“易水又东迳武阳城南,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都,擅武阳之名。”其后又言:“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就现在考古发掘出的城址来看,燕下都在今中易水(古称武水)和北易水之间,所以其武阳城之名乃因居武水之北而得名。古城分为东西两城,中部有一条古河道纵贯南北(主要为城区供水和运粮)。东城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住区、墓葬区等;西城是为加强东城的军事防御而增设的郭城。
刚刚看到这个巨大的夯土堆的时,会觉得一时无法进入历史情境之中。因为在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支撑下,是很难将其与曾经巍峨宫阙的基址相联系在一起的。

这个遗址用栏杆围起来了,以示被保护。


没有看到文保碑,但是有一个标牌,上书: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傅逮的《述游赋》曰:“出北蓟,历良乡,登金台,观武阳,两城辽廓,旧迹冥芒。”这里提到了燕国的上都蓟、中都(汉魏时期的良乡,今北京房山区窦店镇)和燕下都(武阳),这三座都城可以说是自东北向西南形成一条线。

土堆上有小路,上去看一下。

登台望远,可以看到民居错落在远处,近处都是麦田,想来当年这些麦田都在燕下都的范围内。

这是向南望去。

燕下都自公元前311年开始正式作为燕国都城,到燕昭王时达到鼎盛时期。战国时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燕昭王招贤纳士和荆轲刺秦王了。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荆轲刺秦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尊贤和重义的代表和典范。
黄金台故址。在定兴县境内,燕下都遗址往东一点。

燕昭王态度谦恭地向燕国贤士郭隗问计,郭隗建议他广揽良才。于是,燕昭王特意为郭隗建造宫殿,正式拜他为师,还在易水旁修筑一座招贤台,上置千金以延揽天下豪俊,这座招贤台就叫“黄金台”。
2300年前,壮士荆轲南渡易水西行刺秦,在此与燕太子丹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怒发冲冠,仰天长啸,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举惊天地,泣鬼神,演绎为千古绝唱,并由此成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渊源。
国画《易水送别》。
燕下都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从民国初年开始,出土文物10万余件。
1929年至1949年,考古学家马衡教授带队,对燕下都遗址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对老姆台进行了考古发掘。新中国以来,先后对遗址进行了4次一般性考察,2次全面重点探查,6次重点考古探查,7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和清理,29次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总面积22598平方米。围绕燕下都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经出版三部专著,发表学术报告和研究文章100多篇。
齐侯四器、铜龙等珍贵文物引起了国际轰动。建国后出土的战国铜人和大铜铺首衔环被专家定为国宝。这些文物以其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
在老姆台东出土的青铜立凤蟠龙纹铺首(宫门上的装饰品),高74.5厘米,重22公斤。
遗址中出土的战国铁器比其他地方多。主要有犁铧、镰、、镈、五齿耙等铁农具和锛、斧、凿、刀削、锥、锤等铁工具。剑、戈、矛、镞等兵器主要是青铜的,但剑、戈、矛、戟、刀及至盔甲也有铁制的。
燕下都出土的箭镞。
1965年,在武阳台附近发掘了一个丛葬坑,墓中出土文物1480件,其中铁制兵器,如剑、矛、戟以及铁盔、铁甲散片占绝大多数。经过对其中剑、矛、戟等7种9件兵器的分析,其中6件为纯铁或钢制品,3件为经过柔化处理或未经处理的生铁制品。这说明,在战国晚期,我国就能制造高碳钢,并懂得了淬火技术。燕下都淬火钢剑的发现,比《汉书》记载的王褒上汉宣帝书中的“清火淬其锋”的时间提早了两个世纪。
这是燕下都 44 号墓出土铁兜鍪 。铁兜鍪是用来保护头部的。兜鍪由89片铁甲片编缀而成,出土时仅缺失3片,尚存86片,兜鍪通高26厘米。

城南丛葬墓群,是全国唯一的人头丛葬墓,并排着14座人头坑,每个坑清理出人头2000多个,上下叠压,非常奇怪。在开挖的50平方米面积内清理出的300多个人头骨上,部分人头骨有明显的砍杀痕迹,有的头骨上还插有青铜箭头。经专家鉴定,这些人头骨属于20至30岁的男性青壮年。
开挖后露出的累累白骨。

他们的四肢躯干何处,他们是哪次战争的殉葬者?这些都成为千古之谜。
头部有被砍杀留下的刀痕。
我们几个围绕着遗址看了半天。但女士们不太感兴趣,正好这里有大片的麦田,大家拍点人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