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台——京郊行(门头沟)55【原创】

标签:
旅游门头沟千军台庄户 |
分类: 京郊行 |
千军台——京郊行(门头沟)55【原创】
2017年10月19日,蓟门驿站组织去千军台一游,早知千军台有名,就欣然前往。
从苹果园929路起点站出发,乘快车至玉皇庙站下车,在这里换乘929路慢车。

慢车还没有来,我往南走走。这栋建筑像是个厂房,从地图上查,往南不远就是“木城涧煤矿”,这里是一股铁道的终点,估计就是为了往外运煤才修建的。我凑过去看了看,好像没有生产的迹象。为了环保,这几年北京市把煤矿都停了。
慢车来了,我们一直乘到终点——千军台。看一下地图。图中的蓝线条即是929路的行车路线,从苹果园到终点站一共48站啊。
从千军台往东行。反正是一路下坡,溜达溜达倒也不算累。
这条路路况不错,名叫“木城涧路”。我上到路边的一个小坡上,回望这条路。
再往东行,路北有座桥,桥上有“千坑欢迎您”的牌子。不知这个千坑是怎么回事,是一千个坑呢,还是坑了人家一千回?
上面纯属玩笑,其实这是“千军台坑井”的简缩写法。
“千军台坑井”属于木城涧煤矿的一个矿井,其位置约在千军台村的西北方向。
木城涧煤矿于1952年建成投产,是京煤集团所属最大的生产矿井,下辖千军台、木城涧坑、大台井三个生产坑井,井田面积63.2平方公里,共有员工7100多名。年产优质无烟煤250万吨,约占京煤总量的一半。
应该说,这一带都是京煤集团的地盘,不过,现在为了保护环境,京煤集团的坑井都停产了,煤矿工人为保护环境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路边的民宅,要往坡上走。
别看山野地里,人家还修得有月亮门呢。
村野人家建在坡上,用石板搭建的小路一直通向院门,那也是用石板搭建的,路旁还修上了栏杆。
再往东行,路北坡上人家在“影壁”(不是正规的四合院影壁)上写上“瑞气呈祥”(看上去字的风格不太统一啊,大概是从几个不同的地方集字而来)。
路南农宅外的种植物。
这个小村庄是叫“北台”么?
南瓜等爬藤植物随便地疯长,似乎没有人来管。
见一小院,我进去看看。破败之状甚至使我怀疑这里是否还有主人?
这一带地下煤炭丰富,早在明清就有煤业生产,乡民以挖煤为生活手段,至今已延续数百年。由于长期采煤,许多村落的地下都被掏空了,变成了危在旦夕的采空塌陷区。为安全起见,村子整体搬迁,这里人去屋空,残垣断壁,甚是凄凉。
墙也倒塌了……
路北的人家,院墙是用石块垒起来的。
路边的坡上,有人用简易的小牌标注“茶棚庙遗址”(茶棚是旧时庙会期间在香道中修建的为香客提供饮食、休息的场所。妙峰山一带有许多茶棚。所以有茶棚不新鲜,但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茶棚庙),看来以前这里曾经有香火。
过了北台这个村子,我们继续向东。
路北有座小桥,我们从这里离开公路,过小桥抄近道去千军台村,这样比走公路要近些。
沿着这条小路下坡向东北方向继续行走,我们去“千军台村”。
下坡后接着上坡,但路修得不错。
站在坡上,终于看到“千军台村”了。
千军台村的西面是大寒岭,曾叫大汉岭,是古道必须翻越的山岭,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载,大寒岭在汉代便是匈奴与汉朝的交界处。唐昭宗天复三年,契丹驻扎大寒岭以西,多马匹,唐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常过岭击之。每到霜降,下令趁夜黑烧掉大寒岭上的草,契丹因无草料战马多被饿死,后来契丹常以好马来贿赂刘仁恭买草场。就在这大寒岭南坡脚下,有一东西向名叫“清水涧”的山沟,沟中北侧一块面积较大的台地,在明万历时已被称为“千人台”,顾名思义,其之前一定是屯兵的地方,所以叫“千人台”,清代改叫“千军台”,意思都与驻军有关。
小村不大,宁静,几乎看不到人。
村里的老房子多是石块石片石瓦所建,一些房屋已经废弃。当地人多数在圈门或城里买了房子,不少房屋租给了在矿上干活的外地人……
路边的院墙用石板堆砌而成。
村道旁边的石碾子。
小村不大,房屋依山而建,山墙足有5米高。村庄并不平坦,你看,没走几步,又要下坡了。
细看,屋顶上铺的并不是瓦,而是石板。
许多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
好像到了一个无人村。我们旅游也算走过不少古村落了,感觉这些村庄都有“空心化”的趋势,人都往外走,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孺。
村道旁长满苔藓的墙。
道北有一棵老槐树,属市一级古树,是千军台的象征,被誉为村庄的吉祥树。
现今,村中人有李、刘、莫、杨四大姓氏。其中刘姓家族的传承人称自家祖辈于明朝燕王扫北后,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那里移民而来,有位九十多岁的刘景义居住于此已经十八代。村中老辈居民仍保持山西的生活方式,爱吃酸味食品,山上的野酸枣、杏果一直是当地人的美味零食。
怪不得他们要种槐树呢,以示自己不忘祖宗。
从大槐树往东走不远,就是“千军台村乡情村史陈列室”。这是我最想看的,但大门紧闭,后来遇到村民问能否开门让我们参观一下,但其并非主事之人,做不了主。
院门的左侧有一块不锈钢牌,上面书写着““天人吉祥圣会基地”,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原来这里有个古幡会:千军台、庄户一带盛行的正月十五、十六的古幡会充满了明清古代遗风,形成了京西独特的民间风俗画卷。古幡会已流传了几百年,它以颂神、祭神为主要内容。传统的古幡盛会是以两村数十面中幡为主体的会档,不仅是京西门头沟的珍贵民间文化遗产,也是华北地区民间一绝。
这是2016年2月23日来此观赏古幡盛会时在“庄户村”拍到的盛况。

现在这个幡会准确的名字应是“敕封天人吉祥圣会” 。既然是“敕封”,说明它受过皇封,但具体是哪位皇帝封的,已经没人说得清楚。就连这个古幡会起源于什么朝代,现已无任何文字记载,连庄户、千军台两村的村志上都是空白。
据说正月十五是三官爷的生日,千军台村有三官幡,因此庄户村的会档需去那里走会。而到了正月十六,则千军台村的会档要去庄户村走会。幡会内容包括:幡、吹打音乐、吵子、秧歌等,一挡会中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即使在山外也不多见。
走会时两村的幡旗等会档统一调度安排,队伍可长达一华里多,场面十分壮观。因为据说有御赐的铜锤铁锏,这家伙上可打君,下可打臣。走会时,如遇阻拦,格杀勿论。即使在光绪帝驾崩国丧期间,全国禁止娱乐,唯此幡会照走不误。
“敕封天人吉祥圣会”崇尚道教,所以每年碧霞元君圣诞都要朝顶,要拜山,朝拜的都是道教的观祠庙观。远的拜过涿州药王庙,近的拜妙峰山的惠济祠,大台沟里的福龙山娘娘庙。每年的上元节,是紫微大帝的生日,传说中每到这天,紫微大帝都要到下界给百姓“天官赐福”,所以要在这一天走幡会。

古槐树南边有一小巷,我们拐进去看看。
小巷中有老宅啊。
又回到村道上来。
再往东行,见有一座小庙,名曰:五道庙。
“五道庙”就是供奉“五道将军”的庙宇。据说,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重要的臣属,是冥间的大神,掌管世人生死与荣禄的神祗。他还具有监督阎罗王判案或纠正不公行为的莫大权力,甚至可以代替阎罗王决定世人的寿限。但与阎罗王不同的是,他颇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所以口碑比阎王好。正因为五道将军“权限大”且具有同情心,富于正义感,所以老百姓喜欢他、信仰他,奉祀他的庙宇遍及全国各地。
再往东走,村头有两座一人多高的抹灰石壁墙。一墙上写着“西园翰墨”。
唐代名臣张说曾作《恩制赐食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缓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解说一下。
东壁图书:东壁是星宿,主管文章,这里的东壁图书指皇家藏书之所。
西园翰墨:魏武帝建立的西园,集文人在此赋诗挥毫。喻文章汇集处或指文坛。
另一座写着“鱼跃鸢飞”。典出《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意思是说,老鹰飞到了天上,鱼跳出了深潭。后以“鸢飞鱼跃”谓万物各得其所。有时也比喻为功名利禄而极力高攀的人或行为。
上到一定高度,俯瞰这个小山村。
在山道上路遇一位老者,问起往上还有路吗?答再往上没有路了。道旁有一栋别墅式的建筑,说这就是我的家,并邀我俩进家看看。我见此房上有露台,便同意上去。到了他家露台上,视野开阔。往东看去,两山中夹一沟,现在知道了,这条沟叫大台沟。

用镜头拉过来,在大平台下面,道路在前面分了岔。那个岔的中间绿色处应该是“千军台小学”,929路在“千军台小学”处有一站,我们要到那里上车。
那老者说,这房是儿子给盖的,给老两口养老。小辈们不在这儿住,一天到晚也见不到几个人。老者古道热肠,不仅没有防我们的心,还热情地邀素不相识的我们共进午餐。我俩说用过了,道谢后下山,见道旁的山石颇有古意。
边下山便拍摄山村小景。
千军台小学门前就是车站,车还没有来。
车站附近的“千军台游览线路图”。

车站马路西有一座小亭,有几位执勤人员在亭内。见我背着单反,便请我为他们拍一张工作照。也不用我的相机,递过他们自己的手机。
给他们拍完了,我拿出自己的手机,说用我的手机给你们拍照可以吗?他们欣然同意。这几个村民还郑重其事地整理了一下队旗,并集体站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