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岛——湖南行(岳阳)2【原创】
我们到湖南的第一站是岳阳。
在湖南游的第一个景点是君山岛。上君山岛,洞庭大桥是必经之路。这座大桥长有十多公里呢!这是我们在洞庭大桥上看到的东洞庭湖。
湖中最多的就是这种奇形怪状的船,看上去好像是一种挖泥船,疏浚河道用的。
这张船的特写能使我们看得更清楚些。
驶近君山岛了,忽然车拐上一条仅容一车通过的水泥路。道路两旁看到的却是大片大片的芦苇。原来我们已经进入湖区,现在是枯水季节,汽车可以直接开上岛。据说八九月份的时候,这条路还在水下,是被全部淹掉的,只有坐船才能进来了。
我们10月初还去了北京郊区的汉石桥,那里的芦苇芦花还没有变白,怎么到了南方芦花倒先变白了?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枯水季节,洞庭湖水水位下降,这艘船被迫停留在水坑里,无法动弹,远处的两艘船甚至连水坑的待遇都没有,成了“旱船”,只能等待来年水位上升……古代云梦泽要比现在的洞庭湖大得多,就是洞庭湖,也曾号称“八百里洞庭”,现在大概萎缩了不少了吧?
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唐代著名诗人的巨型雕像,他们用最美的诗句来赞颂君山岛。李白赞道:“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刘禹锡咏道:“遥望洞庭山水岸,白银盘里一青螺”。未见美景,先赏好诗,砰然为之心动。
也有现代人题字的。这“君山岛”三字还是莫言题的(由此可见这块石头上的字还很新。莫言既不是湖南人,也没听说与君山岛有过什么瓜葛呀……)。

君山,古称洞庭山,又名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千古名楼岳阳楼交相辉映。君山在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
这是从岳阳楼上望君山岛(有薄雾清晰度不够)。
君山名字的来历。
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因为舜帝和二妃的爱情悲剧。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第二种说法说君山和帝王有关。史书上说轩辕黄帝就曾到君山铸鼎炼丹,秦始皇来这里封山,汉武帝到君山来求仙酒,乾隆皇帝就到这里考他的臣子,所以被命名为君山。
本人更愿意相信第一种说法。
君山岛的正门。两旁有对联曰:“水环千里翠万景,天下奇观唯君山“,横批:君山独秀。
君山由七十二峰组成,峰峰灵秀,地形独特,为洞庭湖中最大岛屿,岛上历有36亭,48庙。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摩崖石刻,有新石器遗址,舜帝的二妃墓,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有唐代的柳毅井、传书亭,有宋代农民起义的飞来钟、杨幺寨等。
面对这么多的美景我们拍个不停。
洞庭湖大坝下面尽是芦苇啊!
风吹芦荡,芦花飘逸!
看多了芦苇也会审美疲劳,还是欣赏美景吧。首先看到的是“湘君园”,这个“湘君”是谁啊?上面已经交代过了。
接着我们来到一个小型盆景园。这个小园是按照宋代著名画家米芾所画的《洞庭秋月图》所设计的,也是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洞庭秋月的所在地。右边的亭子就是云梦亭,取自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又因为洞庭湖原来被称为云梦泽。 
这座有美丽弧形的小桥名叫“秋月桥”。
出来就是放飞我们的心情!
园子不大,但十分精致。这两边的池塘里到八月里,就会有“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况,但现在已经过了节气了。
我们在查看岛上的路线图。
岛上古树名木众多, 森林植被覆盖率在96%以上,植物种类有400多种,仅竹子就有二十多种,斑竹、罗汉竹、实心竹、方竹、龟甲竹等随处可见。其实君山最早出名的并不是这些美丽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而是君山银针茶。
我们从这里上山去看“御茶园”。
“御茶园”在岛的高处,此处所产茶名为君山银针,誉满中外,唐代以来就被列为贡品。因产量少其价格可称天价。
距茶园不远面向洞庭湖还有一座孔子塑像。不知何故孔子立在这里,难道老夫子在这里办过学吗?
茶园下面有一处卖岳阳小吃的摊位,现已无人值守。我们权且上去冒充一回:买一碗送一碗喽!
下面就要讲讲君山岛两处重要景点了。
我们来到洞庭庙——庙里供着龙王爷。庙前的这个九龙引柱,上面的九条龙是保护洞庭龙王爷的。
它始建于唐朝,古庙在抗战时被毁坏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是1997年由侯希贵先生捐款与岳阳市建委共同修建而成的。
仔细看这位洞庭龙王爷,他的名字叫柳毅!我不禁疑惑:柳毅什么时候成了龙王爷了?!也有人会问,柳毅是谁啊?这个且听下文分解。
庙后还有观音殿。
这就要牵出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重点故事。在讲这个故事的之前,先跟着我的镜头到柳毅井处看一下。
柳毅井,古称桔井。据清光绪《巴陵县志》载:“君山自古盛产柑桔,称为‘桔乡’,此井即称桔井。桔井相传为柳毅传书之处。井入口丈许,有片石作底,凿数孔以通泉,井下深不可测。”过去,崇圣祠有个老和尚作过试验,用半斤丝线,一端系上铜钱吊下井去,丝线放完了,还未探到井底。
相信“柳毅传书”的故事大家多少有点耳闻。
唐仪凤年间(公元676-679),书生柳毅赴京应考落第,归经泾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偶遇满脸泪痕的牧羊女。柳毅见状,十分同情,上前询问得知,该女为洞庭龙王之小女,下嫁泾阳君,受其残暴虐待至此。书生怜香惜玉之情顿生,提出要帮助龙女逃出泾阳。龙女摇头道,凭你我之力是无法逃跑的。书生问那有什么办法?龙女从头上拔下一枝玉籫,交给柳生:相公到洞庭湖的君山上,有一眼古井,井旁有一棵桔树,相公持此籫敲三下桔树,就能找到我的父王。柳相公受龙女之托,赶至君山,找到桔井,在井边的桔树上敲击三下,守门的巡海神就将他接进了龙宫。见龙君,俱言龙女之凄惨。龙君小弟钱塘君暴怒,作百丈赤龙,径往泾阳,灭泾阳君,接回龙女。
龙王为感激柳毅,不仅送给他珠宝,还要把三女儿嫁给他。柳毅认为,自己是为义字而传书的,如果要人家的礼物和女儿,岂不玷污自己的节操,因此婉然谢绝。龙王和龙女更加喜爱柳毅,化作渔父和女儿与柳毅为邻,一起照顾柳毅的母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柳毅与龙女最终结为秦晋之好。
这是一个美丽而浪漫的爱情,因见义勇为而起,因忠心报恩而成,跨越阴阳两界,感动苍天大地。
现在柳毅井旁边的那一棵桔树早已不见了踪迹,只剩下在井旁建起来的柳毅传书亭,还记载着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后来柳毅被封为洞庭龙王爷,成为当地渔民的保护神,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这里修了这个洞庭龙王庙。据说1998年发大水,当年的水位涨到了这个双龙浮雕的龙尾这里,就慢慢地退下去了(总不能让“大水冲了龙王庙”吧)。
与其他爱情故事大多以悲剧终结不同,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最终是以大团圆来结束的,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但下面这个故事就没有这样美好了,再介绍第二个重要人文景点——湘妃祠。
湘妃祠,这里面供奉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姐妹俩。这个二妃是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人物——尧帝的两个女儿、舜帝的妃子——娥皇、女英。后人为了纪念她们的功德,便在这里修了这个湘妃祠,供奉她们。汉代的刘向就曾在《列女传·母仪篇》里面推崇她们为第102妃,封她们为湘水神,渊德侯。
这个湘妃祠很有些年头了,是湖南最早的有据可查的祠建筑之一,也是岛上最古老的建筑。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是1986年在原有的基础上修葺而成的。
湘妃祠这三个字的旁边有两幅浮雕,左边呢是犀牛望月,右边则是五羊看日,这两个雕刻体现的是日月同辉的意思,同时在古代牛和羊都是吉祥物的代名词,所以刻在这里也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大家看到它的正门啊,上面写着江南第一祠,为什么这么称呼它呢?主要是它的第一进殿内有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所写的中国最长对联《君山湘妃祠联》而得名的。这个对联每联有二百字,上下联共四百字,够长的吧。看来张之洞不仅会舞枪弄棒,而且也能掉书袋。
二进殿檐前悬挂有题匾,上有当代著名书法家李铎草书李白诗:“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传说聪明美丽的娥皇和女英,是上古时部落酋长尧帝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尧帝晚年,想物色一个满意的继承人。他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让娥皇和女英作了舜的妻子。
舜不负尧的信任,让禹治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娥皇、女英也鼎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舜帝晚年时,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想到那里视察一下实情。舜把这想法告诉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想到舜年老体衰,争着要和舜一块去。舜考虑到山高林密,道路曲折,于是,只带了几个随从,悄悄地离去。
娥皇、女英知道舜已走的消息,立即起程。追到扬子江边遇到了大风,一位渔夫把她们送上洞庭山,后来,她俩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这里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后来,她俩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
这幅画最左边的是尧帝,中间的是舜帝,后面就是二妃了。
主殿——渊德侯。

二妃墓。
这个“虞帝二妃之墓”是清代两江总督彭玉麟在清光绪七年的时候重修的。1971年,君山公园和岳阳市政府的专业人员对这个墓进行了下挖,挖了大约三丈时挖出了一条长约七寸的空心金龙。在古代,龙和凤作为陪葬品的话,只有帝王将相家才有资格……
这是汉代刘向《列女传》中所画的二妃图像——娥皇、女英。
从湘妃祠中出来,我们去看湘妃竹。
湘妃祠后面有一片竹园。这里生长着湘妃竹,也叫斑竹。
这种竹子上生长着一种斑点,是其他地方竹子所没有的,只在岳阳的君山和永州的九嶷山才有。
传说是二妃的眼泪洒到竹子上就形成了这些斑斑点点,当然这只是一种神话传说。
它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如果你把它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到一年斑点就会消失。如果再把它迁回来的话,斑点也会再次显现。据说,北京紫竹院公园曾经引种了十几株,但是现在你去看,其斑点已不复存在(什么时候谁去验证一下吧)。
从科学道理分析,这种现象与当地的土壤气候和水分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竹子还很小的时候,受到真菌的感染腐蚀形成的,说穿了就是这个竹子有病,并且与土壤有关,所以无法根治,这也是为什么把竹子迁到别地去就没有斑点的原因。这种竹子一年发两次笋,第一次是在四五月间,这个时候的幼竹长在母竹的四周,叫做“孝儿敬母”,第二次是在九月份中,这次的是母竹把幼竹包在中间,叫做“慈母护儿”。
看到这里,不禁联想到毛泽东还有佳句吟咏二妃(句中的“帝子”就是指二妃)与湘妃竹呢。这首诗想必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耳熟能详。 《七律 送友人》 毛泽东 1961年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在此时此地,我们吟咏此诗,真是难得的景物交融,不禁感触良久。经典就是经典,不会因时间的消逝而消逝……
中国古代四大经典爱情传说,其中两个就发生在君山(发现石碑上刻的四大爱情故事中没有二妃啊)。 为此,君山岛被誉为爱情之岛。几千年来,二妃投湖的传说、柳毅传书的神话被各种艺术形式加以传唱,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爱情观,那就是讲究忠贞不二,向往天长地久。
岛上正是以有关爱情的建筑为主体,除洞庭庙、湘妃祠、二妃墓、柳毅井之外,还有有缘桥、同心湖、鉴心湖、爱情园、湘君园等,到处充满浓郁的爱情色彩,与奇异的自然景色形成了一种亦真亦幻的仙境氛围。
有着美丽弧线的“有缘桥”。
既是大荒有缘人,携手同渡有缘桥。
“有缘桥”下面的水面就是“同心湖”。
“同心湖”水碧波荡漾。
这张故意拍成前景清晰,后景模糊,重点在前景的柳丝。
在“有缘桥”旁用心拍摄。
从“有缘桥”上往西望去,一棵大树造型优美。
精心构图,把不在一处的几个风景组合起来,并尽量使其处于黄金分割点上,这样怎么拍怎么好看!
离柳毅井不远还有一片凤尾竹,在这里留下我们的开心笑脸。
“龙涎井”。其位于龙舌山下。外围有环状纹饰三层。井内赭黄色岩石形象龙舌,泉水从岩石上注入井内.一点一滴,好似涎水,井旁立一对石柱坊,柱高3米,门宽1.4米,柱上有雕龙。门楣上镌刻"龙涎井"三字。
沿着湖边大堤,饱览洞庭湖的山光水色。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一眼望不到边。

湖边的树木随风起舞,摇曳生姿。
转过一个弯,豁然见到一处建筑群。这座楼名叫“醉仙居”,与吕洞宾有关。
此处是观湖景的绝佳之处。如果有充裕的时间,在此小坐,或浅酌银针,不妨“优哉游哉”;或把酒临风,岂不“喜洋洋哉”!
“朗吟亭”始建于北宋,初名飞吟亭,后名朗吟亭,坐落于君山龙口东北侧龙腭山头,掩映于苍松翠竹间,与千古名楼岳阳楼相隔30里湖面遥遥相对。朗吟亭取自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的诗意,相传此地是吕洞宾遇汉钟离得道,三醉岳阳楼后到此地吟诗飞升处,是君山岛上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君山岛被尊为道教“第九洞天福地”,就是源于吕洞宾在龙腭山头留下的神奇故事。 

说一个小插曲:楼前这块石头上刻着“虫二”二字。我们中有人问此处的服务员,这是什么意思。小姑娘回答说:这个字在这里是“丑”的意思。又问:为什么在这里要立这么个意思的碑呢?回答说:不知道。我当时在上面不在现场,等下来后听他们说此事,我说此二字表面上虽然很难解,但要知道这是个古人的文字游戏:“虫二”,其实是去掉了这两字的外边,“虫”去掉了外边的風字旁,“二”去掉了外边的月字旁,其真正含义是“风月无边”啊!
这里其实还有典故呢。 在岳阳楼上,有一副八字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落款为“长庚李白书”。这个典故说:岳阳楼三楼的木壁上,本来曾有三个隐约可见的字迹:一、虫、二。人们一直不解其义。后来李白游岳阳楼,看出这是一副字谜对联,即“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当即写下了这副对联。此事仍是传说,穿凿附会的痕迹明显。不过,李白到过岳阳楼倒是确有其事,有李白自己的诗为证。李白有诗《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云: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说起来真是可笑,游客不知尚有可原,但景区的服务员天天守着这块石头却熟视无睹,难道就不能抽一丁点儿时间在刷微信时顺手查一下吗?!不懂又要装懂,瞎乱解释,这情以何堪?景区的负责人整天在干什么?身在这么具有历史文化底蕴之处的许多人心中还是一片长着乱草的文化荒漠……
呜呼哀哉!
君山岛上异树奇竹、亭台楼阁、步道回廊、小桥流水,个个气象不凡,处处纤尘不染。岛上美丽的风景、优美的爱情传说让我们流连忘返……
君山岛上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文人墨客围绕君山的“奇”、“小”、“巧”、“幽”、“古”,或著文赋诗,或题书刻石,特别是自唐代以来,李白、杜甫、黄庭坚、辛弃疾、张之洞等墨客骚人都登临君山,揽胜抒怀,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
黄庭坚的名句“岳阳楼上对君山”石刻。
既然“岳阳楼上对君山”,说完了君山,下面我们就要说一说“岳阳楼”了。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