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湖南行(岳阳)3【原创】

标签:
湖南岳阳岳阳楼范仲淹洞庭湖 |
分类: 华中行 |
岳阳楼——湖南行(岳阳)3【原创】
我们从君山岛出来就直奔岳阳楼。从君山岛到岳阳楼还得经过洞庭大桥。下面是岳阳市及两处景点的位置。
岳阳楼,耸立在洞庭湖边,衔远山吞长江,气象万千。岳阳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我们来到岳阳楼前,见大门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巴陵胜状。






“双公”,指的是滕子京和范仲淹。
滕子京(990-1047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015年与范仲淹同科进士。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1044年春滕子京贬任岳州知州(今岳阳一带)。后谪守岳州三年。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他主持重修岳阳楼。滕子京是一位很有才学的人,在楼落成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59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
滕子京认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真有见地,要不然哪有今日岳阳楼之盛况)他委托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一封《求记书》寄给了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河南邓州戍边。见其书信后,范仲淹不负好友重托,欣然奋笔疾书,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一篇《岳阳楼记》360余字,字字珠玑,成为千秋绝唱。其中的“余观夫巴陵胜状……”一段,述尽天下楼、天下水之胜景,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则更成为中华民族久吟不朽的名句。正是因了这篇文情并茂的《岳阳楼记》,岳阳楼才声名远播中外,成为千古名楼。
由此可见,岳阳楼之所以有今天,有赖于两位大家联手的天作之合。岳阳楼建于前,岳阳楼记写于后。没有岳阳楼也就不会有岳阳楼记,而没有记,则此楼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名气。史称:文因楼生,楼以文名。此缺一不可。
下面这段文字写明了鲁肃与岳阳楼的关系。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中写明:“刘备既定蜀,孙权往求荆州不得,使鲁肃以万人屯。舆地志云:巴丘有大屯戊,鲁肃守之。今群城乃鲁公所筑也。郦道元水经云:巴陵山有湖水,岸上有巴陵,本吴邸阁城也。城郭殊隘迫,所容不过数万人,间官舍民居在其内。”原来岳阳楼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名胜,也并不叫岳阳楼。东吴派横江将军鲁肃率万人屯驻于此,修巴丘邸阁城。故岳阳楼首先是并且很长时间内都是一个军事设施(岳阳又古名巴丘)。
赤壁大战后,当时孙权、刘备两家以巴丘(岳阳)为界。孙权为了与刘备争夺荆州,派大将鲁肃率军驻守巴丘,鲁肃为了在洞庭湖上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在洞庭湖边的城头上建了检阅水军的阅军楼,这一阅军楼便是岳阳楼的前身。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从下图的文字中可见),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几经风雨沧桑。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余次.每次重修后,“则层檐冰阁,岌颂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毁之时,“则波巨浪,冲击于其下,迁客骚人矫首而太息”(清朝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至民国末年,楼身已经破旧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1983年,国家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
双公祠内还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选几则有名气供大家欣赏。



出了双公祠,就看到我们很熟悉的建筑。这些建筑都是徽派风格,可见当年徽商对岳阳的影响,这点到了凤凰就更明显了。

徽派建筑左侧,有一片庭院。

原来我们到了“碑廊”一带了。这是“天璇亭”。

这是“玉衡亭”,但这两处又不像亭子的样子。这种建筑模式以前似乎没有见过。没有时间去细追究这些,赶紧往下走。

到了诗书碑廊了。该碑廊全长百米,式样为仿古回廊,古朴、庄重、典雅。太喜欢这些书法与诗词了,可惜时间不够,我们只能择其要者拍摄数张供大家欣赏。

毛泽东书杜甫诗《吴楚东南坼》。

八大山人诗:巴陵一望洞庭秋,又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于右任书太白诗: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赵朴初书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穆之书法。

贺敬之录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湖于岳阳楼》。

范曾的书法。

舒同的书法:江山如画。
再往前走,就到了“南极潇湘”了。“南极潇湘”也是《岳阳楼记》中的句子。“极”是到或者尽。此句的意思是“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这是这个牌楼的背面,上书“天边月白”。

到了岳阳楼下了。

铺垫了半天,这回看到了真正的“岳阳楼”了。没想到鼎鼎大名的岳阳楼只有三层楼那么高。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岳阳楼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望去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
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岳阳楼记》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乔墓,在岳阳楼北。东汉建安四年,孙策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举攻克皖城。皖城东郊,溪流环绕,松竹掩映着一个村庄——乔公寓所,后人称之为乔公故宅。乔公有二女国色天香,又聪慧过人,远近闻名。因遣人礼聘,得邀乔公允许,送入一对姊妹花。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韵事。有诗曰:“乔公二女秀色钟,秋水并蒂开芙蓉。”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堪称郎才女貌,美满姻缘了。然而,二乔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实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孙策娶大乔的那年是二十岁,大乔是十八岁,可惜天妒良缘,两年后孙策被许贡的家客所刺杀,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大乔和孙策仅过了六年的夫妻生活。当时,大乔充其量二十出头,青春守寡,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
小乔的处境比姐姐好一些,她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于音律,至今还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小乔随军征战,并参加过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这十二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功勋赫赫,名扬天下;可惜年寿不永,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这时,小乔也不过三十岁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见。美人命薄,二乔过着寂寞生活。小乔病逝时终年四十七岁。小乔墓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到1914年,岳阳小乔墓上还有墓庐。现在尚有刻着隶书“小乔墓庐”的石碑。
“思乔居”。












